外销瓷对西方世界的影响*

2024-05-04 23:21肖杏瑶
陶瓷 2024年2期
关键词:洛可可外销瓷器

肖杏瑶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瓷器具有坚固、易洗涤、耐用等优点,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当瓷器流入欧洲社会以后,成为了欧洲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对欧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又因其瓷器细腻光洁的釉面、半透明具有玉石般色泽与精美的装饰纹样,在进入欧洲市场后,迅速成为了欧洲贵族最时髦的艺术品,对欧洲制瓷业与艺术审美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 外销瓷欧洲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

1.1 饮食文化

外销瓷传入欧洲以前,欧洲普遍使用木制、银制或者玻璃制的餐具,金银器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使用。16世纪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贵族纷纷将自己的餐具换成中国的瓷制餐具,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欧洲普通家庭的橱柜中也出现了瓷制的餐具。到了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都用瓷器来展现皇家的威严与贵族的奢侈富有。随着瓷器贸易的不断扩大,欧洲人对外销瓷提出了新要求,他们按照欧洲人的需要与审美设计款式、制定尺寸、绘制纹样图案,向中国订购成套的瓷器。

符合欧洲生活和审美需求的外销瓷的传入,使欧洲人的社会生活有了很大改变,欧洲的饮食文化随着食物与器皿的增加逐渐变得讲究、精致起来。外销瓷以其完备的功能、完美的造型、独特的审美情趣改变了欧洲人的烹饪方式、餐饮方式、食品口味与传统的饮食搭配,使欧洲人民在休闲舒适中发展人际交往、在美味与情调之间寻找平衡,在视觉享受下感受食物的魅力。外销瓷很快地进入了厨房、餐厅、咖啡厅,成为了理想的烹饪工具以及盛装食物与调味品的器皿。

外销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形成了一套以瓷器为中心的社交礼仪,例如在巴黎皇家博物馆还保留着公爵菲利普一世妻子的汤碗,这个碗的两侧有两个单独的把手,经常用来喂养残疾人或产后恢复的妇女,后来在欧洲餐桌上也广泛使用。到了18 世纪,上流社会的用餐习惯中引入了单独的菜单,而汤则是第一道菜,用汤也会配有专门的勺子和碗筷用来规范使用者的行为。

1.2 茶文化

中国的茶叶与瓷器相互作用,共同缔造了欧洲的下午茶文化。最初茶叶传入欧洲是作为药材与奢侈品由药房销售,价格极其昂贵。当17世纪茶叶从荷兰传入英国后,茶叶变成了一种饮料,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也助力了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她不仅带来了瓷器,还将饮茶习惯带入了宫廷,并由上而下开辟了饮茶时尚。茶叶达到欧洲时,茶具也随之达到了欧洲,中国的宜兴紫砂,泡茶专用的水壶与烧水的火炉以及其他用具一起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从而进一步衍生出欧洲的饮茶仪式与下午茶文化,改变了欧洲的社交方式。

每一个体面的贵族家庭中都设有饮茶室,贵族们会在自己的家里举办聚会活动与饮茶派对,下午茶不仅要准备精致的餐具、茶点,举办派对的主人必须身穿茶袍,在派对上炫耀自己的瓷器收藏和展现他们的社交礼仪。贵族家庭的社会地位由屋内瓷器数量与质量决定;贵族的审美情趣由房间内瓷器与家具的摆放和设计体现;而贵族女性的自身修养则是通过沏茶方法以及饮茶方式来表现。

1.3 女性社会地位

外销瓷的传入影响了欧洲的饮食文化,干净卫生的瓷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的健康状况。由于茶具与茶叶在欧洲社会的流行,以女性为中心的茶文化也提高了女性的文化修养、魅力与社会地位,进一步赋予了女性在人身自由方面的权利。

2 对欧洲制陶业的影响

2.1 纹样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引入了青花瓷,对欧洲的制陶业也产生了影响。在最开始的时候,代尔夫特和纳韦尔瓷器造型直接模仿中国瓷器造型,瓷器上的纹饰也是直接复制中国的纹样装饰。1644年,法国纳韦尔的花瓶形制上是中国式造型。在1648年前后,在纳韦尔生产的盘子中发现了用蓝色单彩绘制的动物图案,其中的鹿就是直接从中国的瓷器中临摹而来的,并且在一件陶盘上发现了第一件绘制中国人物的陶盘。葡萄牙的陶器在装饰上依旧与外销瓷十分相似,在17世纪30年代,葡萄牙生产的陶罐运用钴蓝色穿插着瓷器经典花卉元素,交替绘制了山茶花、荷花的图案,花纹谨遵中国传统的丰富纹样搭配,体现了中国瓷器对欧洲瓷器装饰方面非同一般的影响。

欧洲工匠们也参与到了欧洲与东方的美学对话中,对中国主题样式进行改编与创新,将中国人物、欧洲神话、荷花、佛教聚集在一个平面上。例如葡萄牙的一件白釉蓝褐彩“美人盘”就融合了东西方形象,女性的全身、半身像、神话故事和同时代具有象征性的人物以及动植物纹饰组合,铭文徽章和网格装饰交织在一起,既有中国的装饰风格,又保留着瓦伦西亚彩绘陶器中独特的伊斯兰装饰图案。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引用中国装饰语言时,只是稍加暗示而不是一味模仿,展现出葡萄牙艺术创作的强大生命力。

2.2 制瓷业与欧洲经济发展

欧洲瓷器不仅在装饰纹样与器物造型上受到了中国瓷器的启发,而且葡萄牙里斯本手工业行业中还有不同种类的瓷器器物的明确规范,制定了一整套系统完善的标准。人们对于中国瓷器的喜爱与工匠们对于瓷器的模仿,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并打下了良好基础。

3 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

3.1 内容题材

洛可可艺术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巴黎,是在沉重的古典主义以及拘谨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产生的。15世纪开始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大量地涌入欧洲市场,在路易十五的带领下,西方很快就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文化的浪潮,从而产生了风靡欧洲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中国瓷器所蕴含的高雅的文人之美、清雅的设色、玲珑的曲线以及装饰图案,引起了法国贵族阶级思想与视觉上的共鸣,法国贵族阶级将中国的瓷器作为身份的象征,争相购买漂洋过海的中国瓷器。中国外销瓷中经常出现仕女人物、园林景观、日常生活等内容。外销瓷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最好、最快以及最方便的窗口,因此,这些题材也被洛可可艺术家所使用,所以经常出现在洛可可艺术绘画当中。

洛可可时期的画家如华托、布歇、毕芒等都接触过中国文化,并且通过对中国瓷器的纹样、设色与器型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瓷器影响了画家对题材的使用、色彩的表达与画面内容的呈现。洛可可绘画艺术中充满大量的中国元素,华托创作了大量表现中国场景的画作,成为欧洲绘画领域第一位展现中国元素的画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大量呈现中国的服饰、发型与中国田园场景,虽然画中的中国人物形象表情僵硬被称作是“欧洲式中国人”,但这是欧洲绘画艺术在题材方面的的一大进步。

在华托的作品《海南岛上Thvo Chvo女神》中女神手持中国器物、身着中国服饰,就连两位仆人脚下的石头都带有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子。布歇是第一个在画面中大量呈现东方人物的画家,他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比乔托的更为丰富,甚至连人物与中国传统色彩的组合也频繁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绘比早期画家更为考究,并且作品中欧洲人物的特征已被淡化,甚至可以明显地分辨出中国人的形象。

布歇在《中国捕鱼风光》中描绘了垂钓捕鱼的田园风光场景,作品描绘了一位老人坐在中国式的房屋门前正在钓鱼,老人的左边有一个儿童正在撑伞;右边是一位少女倚着老人正在托腮思考;老人身穿长袍,头束发髻,白须长眉毛,和中国的渔夫形象相类似;小孩手持把伞,留着光头,顶着小辫子;少女上身着衫袄,下身裤子,整体和中国穿着近似。毕芒受到了布歇的影响,在继承布歇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还在画面中加入了中国的汉字。

3.2 线条的变化

巴洛克艺术中直线线条十分常见,其严谨且肃穆的艺术风格遭到了法国人的诟病。受到中国瓷器灵活优美且精致多变的陶瓷艺术造型与陶瓷上传统纹样的影响,洛可可艺术使用曲线线条,打破了欧洲艺术僵硬的艺术气氛与严谨的艺术秩序,S型与C 型的曲线运用在洛可可的家具设计与绘画领域,给人灵动和精致的感觉,为法国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加丰富与灵活的元素与灵感。

3.3 色彩的搭配

蓝白两色的组合被认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搭配,蓝白的色彩搭配被洛可可风格充分地运用到墙面装饰中,洁白与高雅的艺术气息与色彩搭配成为了法国室内装饰的流行趋势。从凡尔赛的特里农宫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影响,特里农宫中全部的室内装饰采用蓝白两色为主色调;如用来包覆椅子坐垫,靠背的织物是白地蓝花或金色与银色条纹的塔夫绸,床上的慢账也用蓝白两色。

除了装饰外,在绘画当中也经常出现蓝白,安东尼·华托被认为是第一位正式“将中国风格引入法国艺术”的洛可可画家,在他的“中国系列装饰画之一”中,青花瓷的蓝白着色与后方青山白云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奇异中国风装饰画。同时受到了粉彩瓷器的影响,带有中国宫廷气息的色彩搭配被洛可可绘画所采用,青色、黄色与粉色成为了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主色。

4 结语

陶瓷的制作与诞生,既是一个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工艺技术的产物。在陶瓷贸易中,陶瓷所携带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传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得以交流融合。明清时期,中国向世界贡献了许多陶瓷珍品,陶瓷也以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色得到了西方各国的认可与追求,中国瓷器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西方国家在礼仪与习俗上进行完善,还促进了西方国家在制瓷业的发展与洛可可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丰富,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中西方的贸易交流史是中西方的一部文化交流史,而其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文化载体正是瓷器,西方人追求完美瓷器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缩影。

猜你喜欢
洛可可外销瓷器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老佛爷的洛可可迷情
洛可可风格的时装设计研究与应用
——以作品《Recoco》为例
洛可可风格在现代针织女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