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红寅 屈跃飞
在风光旖旎的山西省最大淡水湖伍姓湖东岸,有一颗璀璨的乡村教育明珠———永济市开张中心校。近年来,开张中心校掌舵人杨红星及其一班人敢为人先、踔厉奋发,他们依靠本土优势资源,在研学活动、劳动教育及教育“双减”等方面写下了动人诗篇,激活了学校的一池“春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开张中心校坚持通过研学育人,让学生在研学中发现、在研学中探索、在研学中收获。
中心校下辖的东开张小学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走进近在咫尺的永济市开张镇惠畅文化创意基地,感受河东农耕文明和手织布文化的魅力。学生伫立于承载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活化石”———犁、楼、耙、耱、马车、斗、升、独轮车这些实物面前,内心极为震撼,强烈感受到农耕文明的悠久和古人的智慧。这些农耕文明元素,深深镌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经一纬,梳理千年文化;一针一线,彰显中国智慧。一纵一横,炼就百年工匠;一花一色,织就中国色彩。当学生置身“惠畅手织布基地”又是另一番感受。“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唯美的诗词,在学生心中回响。研学老师为学生仔细讲解土布制作过程:从采棉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浆线、打筒、缠穗、落线、经线、刷线、整花型、整经做纬、闯杼、掏综、栓机、织布、了机、修布、捶布等几十道工序,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娴熟和精湛的技艺才能有效完成。学生欣赏、触摸、感受,威风凛凛的布老虎、栩栩如生的虎头鞋、惟妙惟肖的十二属相,还有古韵十足的布艺床单,布艺之美尽收眼底;望着织布奶奶手中飞快穿梭的“梭子”,瞬间明白了成语“时光如梭”的来源和含义。在织布奶奶指点下,好奇的孩子们亲自纺线,操作织布机,推拉踩踏,有模有样,那认真专注的样子,俨然是一个个小工匠。在研学老师指导下,孩子们套上围裙,戴上手套,颜料、皮筋、绢布齐备,开始了他们的扎染体验。赤橙黄绿青蓝紫,画一画、涂一涂、抹一抹、晾一晾。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纯白绢布呈现美丽“七彩图案”。最直观的视觉,最真实的体验,让孩子们对布艺之美、生活之爱,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了深刻感受。
瑰宝绽芬芳,文明薪火传。研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农耕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孩子们亲身接触布艺的绘制流程,增强了传承及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也让他们对家乡农耕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除了东开张小学,开张中心校下瞎的田营小学走进本村“粉坊”研学制作粉条工艺,枣疙瘩小学去“三晋空心挂面第一村”———常旗营村研学空心挂面制作流程。一系列研学活动,除了让学生获取和积累知识,丰富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欣赏与解析外,更重要的是让生命获得更丰富的滋养、更深层次的成长。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开张中心校坚持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确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课题。
学校紧扣劳动课程标准,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校内建立了劳动基地,一至六年级每班一块试验田,开辟了农作物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围绕农作物玉米、红薯及南瓜、菜瓜、黄瓜和茄子等蔬菜的种植,开展一系列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劳动课程建设分层推进,即按照时间线、蔬菜及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构建劳动课程,保证学生每周都有生产劳动任务,在劳动中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有付出才有收获”的人生哲理。
学校坚持将劳动课程与学科融合、与劳动实践融合。与学科融合:语文教师带学生去劳动基地观察南瓜、菜瓜、黄瓜等蔬菜和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撰写观察日记;数学教师带学生测量劳动基地,计算面积,估算亩产量;音乐教师带学生唱“庆丰收”主题歌曲,编排农耕节目;美术教师组织学生进基地现场写生,创作农作物、蔬菜主题美术作品。与劳动实践融合:学校开展“栽红薯、赏红薯、收红薯、吃红薯”系列生产劳动,开展蔬菜种植、生长、采收、售卖系列活动,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融合中,进一步坚定学生“劳动创造世界”的人生信念。
学校还设置了“劳动表彰宣传栏”,对各班表现突出的学生,每周在国旗下进行表彰和公示,每学期对优秀学生用农作物或蔬菜产品进行物质奖励。
劳动是一门课程、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力量。中心校下辖的学校,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外劳动基地”。枣疙瘩小学建立“校外葡萄劳动基地”,东开张小学、黄营小学建立“校外冬枣劳动基地”,田营小学建立“校外红薯劳动基地”。劳动教育让学校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在幸福和快乐中茁壮成长,各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劳动教育已成為开张中心校学生校内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全体教师自觉的育人行为和意识。
“双减”是新形势下教育的新课题,如何让“双减”落地,开张中心校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首先,中心校注重打造高效课堂。2022年初,永济市实行城乡结对发展,开展“互联网+”校际学科教研联盟帮扶活动,开张中心校与城区银杏小学结成了学科教研联盟。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专递课堂帮扶,通过以活动促教学的形式,利用导读课、推进课、交流分享课三种课型,对一至六年级进行了线上整本书阅读指导,开展了“整本书阅读”专递课堂38节以及其他学科的专递课堂教学活动27节;二是协同教研学习,中心校注重名师引领、个性学习、协同教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结合银杏小学名师教育资源,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了高效课堂发展;三是共享优质资源,为了达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结合中心校实际情况,各科教研组和教师积极上传校本资源,共上传精品微视频90余条、图片资源320多幅、各种文本164篇,参与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8篇。此项活动丰富了教学素材,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此种不受时间、地域、形式限制的新教研模式,使学校高效课堂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其次,调整作息时间。走读生上午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夏季课后服务到19:30,冬季课后服务到18:20;寄宿生晚上是阅读、探究性作业,不超过1小时,21:00之前必须休息,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0小时睡眠时间。
同时,中心校通过创意作业和创新延时服务,推进“双减”全面落地。一是创意作业激兴趣。中心校积极尝试“三阶三化”式作业,即高年级段为单元主题化作业,中年级段为情景化作业,低年级段为游戏化作业,有效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五六年级在教学每单元时,会根据单元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布置主题化作业。如根据“童年往事”主题布置分析内容、评价人物、语言运用等作业;三四年级教师在教授诗词、成语时,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情景表现诗词或成语意思,图文并茂演绎诗词、成语内涵,设计情景式作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一二年级按照“双减”要求,取消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课上的游戏化作業,猜谜语、画花瓣、摘苹果、爱心列车、纸牌游戏、剪纸活动、图形拼贴……各式各样的小游戏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既巩固了相关知识,又加强了动手能力。二是创新延时服务。课后延时服务除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外,还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课服时间分成两段,第一段时间进行书面作业辅导,第二段时间以挖掘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开设特色活动兴趣班,让课后延时服务形式多样化,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阅读、书法、绘画、足球、葫芦丝、花样跳绳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业辅导与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实现了课后服务育人功能,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面对教育改革的喜人局面,中心小学校长曹永宁感慨地说:“这样办学,教师幸福,学生快乐!”枣疙瘩村一位年过七旬的叶姓老人兴奋地说:“这样的学校,咱老百姓欢迎!”“这样办学,激活了教育一池‘春水”,东开张小学校长张晓锋充满诗意地说。
如今的开张教育,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素质教育的恢弘画卷,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喜人景观。我们坚信,这出自乡村教育的“一枝红杏”,一定会更加艳丽出彩。
(作者单位:永济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