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雷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它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大约18个重点虚词的常见用法。高考所要求的不是罗列文言虚词知识,而是通过理解虚词进而理解相关文意。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命题者很少对虚词进行单独考查,大多情况下是进行综合考查,比如在断句题、翻译题和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题中考查。
真题再现
2023年高考北京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不属之豪绅 行一切之变
B.是以天下奢侈 相沿以为常事矣
C.则择便巧史书……者 则争尽力为善
D.数十年于此矣 今日之变,有甚于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代指“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结构助词,的。句意:全部都归豪绅所有。/就变更各种旧有规制。
B.介词,因为;介词,把。句意:因此,天下奢侈之风盛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举国都习以为常。
C.都是连词,就。句意:就选择精通掌故、长于为文……的人。/就会人人争相尽力为善。
D.介词,到;介词,比。句意:到现在已经有数十年了。/当今的社会形势比汉武帝时期要严峻。
【答案】C
2022年高考上海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
②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耳 B.矣
C.耶 D.也
【答案】D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文言文翻译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解析】我们发现翻译要准确,虚词不可忽略。首先是三个“之”字,语意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结构助词“的”,意思是相同的;第三个却做代词,指称“他”,即高赫。再说“唯”,译为“只有”,这里不能弄错意思。“者”,在文中只起到一个停顿作用,可以不译。“无有不”构成一个双重否定句,应该译为肯定的意思。假设此处译为否定意,整个句子就成了错译,可能一分也得不到。
【答案】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解析】我们分析这个句子,首先要弄清楚“而”怎么译。“而”可以做顺接连词,也可以做转折连词,从句意看,此处应该是顺接意,所以不能翻译成转折连词。“焉”在此处作语尾音节助词,可以不翻译。
【答案】请允许我簡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分析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考查题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有些考卷并没有采用选择题的方式直接考查文言虚词,但是在文言断句和文言翻译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考查点。因此,在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学生必须掌握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同时,还需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考试中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方法指津
一、文言文断句中如何利用好文言虚词
以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为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书云A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解析】考生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本句的意思是“韩非子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进行分析,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子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此句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子先引用孔子的观点,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加以批驳“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岂”前应断开。
【答案】C E G (每处1分)
从虚词角度考虑,这道断句题的“岂”字前必须断句。因为“岂”在这里构成反问语气,“岂”字只可能出现在句首。根据这个规律,断句就有了依据。这是对虚词用法熟练掌握的例子。
另外两处断句都在“之”后。为什么都在“之”后呢?这就不能只根据虚词出现的位置来判断,而要根据语意来判断。事实上,这两处的“之”字都作代词讲,代指高赫这件事。“善之”是说孔子肯定这件事,“难之”是说韩非子质疑这件事。因此,学生要准确断句,必须熟练掌握虚词的语意。这是对虚词语意熟练掌握的例子。
可见,在文言文阅读中考生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非常重要。那么,从用法上看,虚词的固定位置一般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分类整理。
要关注句首发语词。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等常常用在句首。断句时,我们要在它们的前面断开。
要关注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邪、乎、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要注意的是,“夫”既可作语尾语气词,也可作句首发语词,我们判断时要灵活处理,仔细分析。
要关注句中语气词。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能断句。当然,有时候当“而”表转折关系且其后接了一个比较长的有完整语意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要关注复音虚词。且夫、若夫、乃夫、已而、得无、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开。
要关注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二、文言文翻译中如何分析文言虚词
1.语境推断加语法分析法
虚词的用法很复杂,要确定具体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作具体分析。同时,还要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对课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高考虽然考的是课外的文言文,但其中考查的文言知识一定是在课内学习过的。下面以课文中和高考中出现的“焉”字为例:
①焉用亡鄭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②青麻头伏焉。 (《促织》)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⑤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首先,分析高考题中“焉”字出现的位置,因为它在句尾,那么,我们可以排除①。因为①中的“焉”在句首,作疑问代词“哪里”讲。但是,“焉”在句尾的用法有多种,②③④都不相同,到底是哪一种呢?这就可以根据语境来推断。我们发现“审其信否”语意完足,这和④中“速祸”一样,谓语和宾语都不缺,因此,我们最终确定,⑤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与④相同,作句末语气词讲,可以不译。硬要译的话,大致相当于“了,啊,呢”。②中的“焉”作谓语“伏”的补语,作兼词“于此”讲;③中的“焉”作谓语“问”的宾语,作“之”讲,代人。
2.句位分析法
同一个虚词处在句子不同的位置,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下面以“其”为例:
①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④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
在④中,“其”字处在句中,这就可以将之同①的用法区分开。①句中的“其”处在句首,作揣测语气词讲,相当于“大概”。②③句的“其”在句子中间位置,语意也有差别:②句中的“其”放在动词“恐”后,作代词,指“蔺相如”;③句中的“其”放在代词“尔”后,作语气词,相当于“一定”。④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应该和②不同,和③近似,因为它放在名词“曹”后。“其”在名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讲,所以④句中的“其”就是一个语气副词,差不多就和②的意义一样,可以翻译为“一定”。
3.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对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下面以“以”为例: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
句①中“以”的用法和后文中“而”的用法近似,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句②中的“以”和前句中的“用”的用法近似,作动词“任用”讲。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 再拜稽首,乃卒。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标号上打上“/”。(3分)
闻夫仕者身A归B于C君D而E禄F归G于H亲I今J既K去L父M事N君O得P无Q死其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而盖行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
B.“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
C.“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与《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字用法不同。
D.“居三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杀了她。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爱子又年幼,国家有许多忧患,如果伯氏愿意出山,申生甘愿去死。
C.申鸣想在家里侍养父亲,于是拒绝了楚王的授任,但父亲却认为申鸣应该入朝为官。
D.面对白公胜的诡计,申鸣陷入了忠孝两难的境地,但最终申鸣选择了忠,他的父亲也因此被杀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2)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鳴闻之必来,因与之语。
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D I O
【解析】“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意思是: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得无”是个重要标志,只能放在句首,表示反问,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中的“得无”相似。
2.B
【解析】“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的“图”是“为……图谋”的意思;“唯君图之”的“图”是“考虑”的意思。本题考查了虚词“盖”的用法,在文中的意思与“盖亦反其本矣”中的“盖”用法相同,都相当于“何不”,表示反问语气。C项中“相”是使动用法,“偶”是一般动词,“嫁给”的意思。D项中第一个“居”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第二个“居”意为“平日,平时”。
3.A
【解析】“骊姬僭越,晋献公想杀了她”错误。文中“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的意思是: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申生,晋献公想杀了申生。
4.(1)君父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解析】此题中虚词“岂”作“难道”讲,表示反问语气;“吾何行如之”即“吾行如之何”,意思是“我逃跑到哪里呢”。
(2)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你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
【解析】此题中虚词“者……也”构成判断句式。“劫其父以兵”为状语后置句,其中“以”作介词“用”讲。虚词“因”为副词,作“趁机”讲。
5.①申生的孝:一切尊重父亲,为父亲考虑胜过自己,对父亲绝对服从。
②申鸣的孝:尊重父亲,愿意以死尽孝;但是申鸣的孝不是对父亲观点的绝对认同和接受,在国家大局和孝的两难上,他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