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神话破灭?

2024-05-03 16:43王悦
看世界 2024年5期
关键词:鸡娃哈佛家长

王悦

2023年5月25日,美国哈佛大学举行毕业典礼

农历春节前夕,“哈佛女孩刘亦婷成为美国普通中产”上了热搜。

曾经“耀眼如星辰”的刘亦婷,如今在美国结了婚,回归了“正常人的、平平常常的生活”,这与她年少时的“大志向”有很大出入。如此反差,激起无数网友的反复解读。

人们不由得想起20多年前出版的《哈佛女孩刘亦婷》。

这本畅销书影响了千万人的受教育历程,刘亦婷的父母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女儿成长的点滴:从怀孕到出生,从积蓄实力到金榜题名,刘亦婷成年以前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严格教育,很多家长,也把刘亦婷当作鸡娃的榜样。

20多年里,人们发现,“哈佛女孩”的神话,的确有过度包装的嫌疑。但如今贬低刘亦婷的现况,似乎也并不能帮助当下的家长和孩子走出教育焦虑。

“哈佛女孩”的诞生

回到刘亦婷声名鹊起的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收到了来自全球1.8万名学生的申请书,从中挑选出1650人录取。成都女孩刘亦婷名列其中。

她的故事以大字标题《我要到哈佛学经济》登在《成都商报》的头版。除了哈佛大学,还有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在内3所美国名牌大学为刘亦婷敞开大门,并且免去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与生活费用。

在哈佛大学寄给刘亦婷的录取通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哈佛招生委员会极为仔细地选择了那些表现出非凡的学业、课外活动和个人实力的候选人。”究竟是怎样“非凡的学业、课外活动和个人实力”,让刘亦婷成为了“哈佛女孩”?这个问题让当时很多学生的家长一脸茫然。

《成都商报》为刘亦婷开通了4条热线,一下午就接到了近千通电话。与此同时,刘亦婷家里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長都希望从刘亦婷父母那里求得“育儿真经”。

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与继父张欣武瞅准了商机,用1年左右的时间写出《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记录教育刘亦婷的全过程。这本书在2000年问世后畅销全国,销量达300万册。

书中,刘卫华将培养刘亦婷的起点,追溯到自己怀孕期间读过的一本小册子—《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记录了19世纪初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每天下班,刘卫华都会读这本小册子到半夜。这本书强调“对子女的教育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所以,怀孕期间,刘卫华顶着每天剧烈的孕吐,坚持吃很多鸡蛋和水果,直到刘亦婷出生。

刘卫华精心规划刘亦婷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孩子出生15天时就要接受“输入词汇”训练,也就是由大人有选择地输入有用信息,希望能刺激大脑神经的发育。母亲制订了教育刘亦婷的表格,详细列出了全家人与刘亦婷的互动注意事项。刘亦婷的五感都在训练计划之内,听觉味觉都有相应的训练方法,家人还要经常给孩子哼歌培养艺术细胞。

《哈佛女孩刘亦婷》将培养刘亦婷的方法,包装成可供复制的灵丹妙药,着力凸显刘亦婷成长过程中戏剧性的教育手段。这些手段广为流传,孩子家长纷纷效仿,鸡娃风气一时鼎盛,成为一代青少年的噩梦。

哈佛女孩刘亦婷

要忍耐的不只有寒冷和疼痛,还有任何脱离成功轨道的倾向。

最广为人知的桥段,当属刘亦婷的继父为女儿设计的“忍耐力训练”,也就是徒手捏冰15分钟。继父专门为10岁的刘亦婷在冰箱冻了一块冰,记录下女儿捏冰每一分钟的疼痛。从第二分钟开始,刘亦婷就“觉得刺骨”,到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像有千万根冰针在上面跳舞似的”,直到手完全麻木。15分钟到了,刘亦婷竟然高兴地欢呼“万岁”,而她的手已经变成紫红色,“摸什么都觉得很烫”。

刘亦婷11岁的时候,刘卫华也发明了母亲版的“忍耐力训练”:像芭蕾舞演员一样踮着脚尖,同样要坚持15分钟。刘亦婷依然忍耐,用吹气球和背常用数的平方强迫自己不去注意抽筋的小腿和钻心疼痛的前脚掌。

要忍耐的不只有寒冷和疼痛,还有任何脱离成功轨道的倾向。刘卫华曾经严厉警告女儿不许与同学玩“恋爱游戏”。她用恋爱游戏的风险来恐吓女儿:游戏中止可能会引发对方不满,产生怨恨,“轻则纠缠不休,重则杀人毁容”。

她被哈佛录取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国会议员拉瑞·席慕思的一封推荐信。

神话的另一面

2004年初,刘亦婷的父母出版了第二本书,《哈佛女孩2: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有人依旧热情追捧“哈佛女孩”,也有人开始在精心包装的成功神话中发现问题—在刘亦婷的神话中,有一些因素被淡化了,另一些则被读者忽略了,而这些因素对刘亦婷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考试成绩只是申请材料的一项,校方还会考虑学生的艺术体育特长、社会活动参与等条件,同时平衡录取学生的种族、性别、国际,保证生源的“多元”。有留学咨询专家指出,如果能找到和申请者有关的名人推荐,作用极大,甚至会发挥一锤定音的效果。在今天,大多数留学生都了解这一信息,但在2000年以前却鲜为人知。

2004年底,还有一本名为《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的书出版。根据作者萧愚的分析,刘亦婷在学习成绩、竞赛和艺术特长这些方面并不突出,申请哈佛时也没有SAT成绩,托福成绩刚刚达到录取标准而已。她被哈佛录取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国会议员拉瑞·席慕思的一封推荐信。在一次赴美夏令营中,刘亦婷结识了拉瑞,有幸住在拉瑞的家中。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作者,也用仰慕的文字介绍了这位“传奇人物”:“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律师,还是美国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法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世界第六大律师事务所—‘格信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老板之一。”此外,拉瑞还与一些美国名校有着一定的人脉关系。在推荐刘亦婷之前,拉瑞已经推荐了两名中国学生,他们的申请都获得了成功。

实际上,拉瑞不止写了一封推荐信,也在刘亦婷申请过程中的面谈环节为她行了方便。曝光这件事的不是别人,正是刘亦婷的家人。

当时刘亦婷收到哈佛招生委员会的电子邮件,声称他们无法在成都找到可以做面谈的哈佛毕业生,询问刘亦婷能否前往上海或北京面谈。在刘亦婷家人着急寻找中国西南地区的面谈人时,拉瑞寄来一封邮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拉瑞为刘亦婷找到了一个在成都工作的哈佛毕业生当考官。在萧愚看来,刘亦婷的面谈过程,是她的推荐人拉瑞一手操办的。

2024年1月2日,美国剑桥,人们在哈佛大学校园里拍照

在萧愚的“打假书”出版后,刘卫华随即发表声明反驳,指出刘亦婷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学业出众,而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还强调,刘亦婷的优秀不是萧愚编造事实、断章取义所能抹杀的。刘卫华还否认了拉瑞在哈佛有“所谓的人脉关系”,因为拉瑞只是“提供面谈人线索”,不可被污蔑为“审查确定面谈人”。

刘卫华坚称,哈佛本科招生是由招生委员会集体投票决定,没有人享有特权。

并未破碎的鸡娃梦

如今,留学海外已经在国内普及,中国的家长也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哈佛女孩”的神话早已悄然降温。

近日,一篇名为《哈佛女孩成为美国普通中产,这场持续25年的鸡娃骗局碎了》再次将刘亦婷推上热搜。整篇文章都在渲染刘亦婷从哈佛毕业后的“沦落”:“之后,她又去了一家对冲基金,但结果也并不灿烂”,“后来,她又申请了哈佛商学院,被拒”,再就是“可能是觉得自己不适合打工,她就开了一家公司,效益不行,惨淡收场”。

这一套言辞,无非是要表达,刘亦婷的后半生,过的只是一个普通美国中产的生活,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更有人拿出刘亦婷当年“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嘲讽她后来入籍美国泯然众人的现况。由此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刘亦婷及其20多年前营造的“鸡娃骗局碎了”。

有媒体在职场社交网站上找到了刘亦婷的履历,发现刘亦婷的美国生活并非网文渲染的那般“普通”。刘亦婷从哈佛毕业后,有过不错的职业经历,曾经去过波士顿的咨询公司,也创办过自己的公司。最近的2016—2023年,刘亦婷在一家名为秦岭资本的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参加过相当多活动,还在2017年中美投融资峰会暨人才项目对接会上与社会名流对谈。

同样,人们也没有多少理由指责刘亦婷未能坚持年少时“报效祖国”的理想。她近几年工作过的公司都在集中给中国企业做战略和投资。除此之外,刘亦婷还在成都的母校以自己的名字设立奖学金,专门激励在学校课外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校友。

刘亦婷的成功,固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脈和策略的因素,也得益于海外留学尚不普及的时代背景,但她哈佛毕业后的人生也不应看成是失败,或当作“鸡娃骗局碎了”的佐证。刻意放大“哈佛女孩”神话中的偶然因素,或者贬低刘亦婷在美国的生活,也并不意味着现在的中国家长心态更好了,不再盲目鸡娃。

相反,这里面透露出了某种焦虑到极致的悲观,甚至包含了几分自嘲。“70后”或“80后”的家长或多或少都看清了,没有什么培养模式能够确保孩子能够拿到顶尖大学的学历,即使拿到了也不能保证孩子真的拥有一个成功的未来。将刘亦婷的人生曲线描画成“高开低走”,或许能让一部分人获得少许报复的快感,却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家长与孩子的教育焦虑。

过去的一年里,这样的教育焦虑时不时就会找到新的热搜,当作发泄出口。“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小镇做题家”……一个个充满无奈的标签与2000年左右竞相追捧“哈佛女孩”的狂热恰成对比。

现在的家长们不仅热衷鸡娃,也开始鸡自己,只是很少有人还会再把一个拿到顶尖大学入场券的学生,当作偶像继续顶礼膜拜。

特约编辑姜雯 jw@nfcmag.com

猜你喜欢
鸡娃哈佛家长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网络流行语“鸡娃”探析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制造鸡娃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