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的创新实践

2024-05-02 15:35林琳肖琦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师型产教融合标准

林琳 肖琦

【摘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改革创新教师评价方式。职业院校应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身份重塑、实践转型和意义再构,评价过程中需要凝聚共识、释放活力、深耕赋能,以多元化评价不断丰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境界追求。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德技并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1-0086-04

【作者简介】1.林琳,江苏省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224005)副教授;2.肖琦,江苏省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224005)教授,江苏省学前教育特级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根本保障。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高职院校各层级“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标准和条件。两份文件为我们精准刻画了“双师型”教师的崭新形象和实践路径,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顺势而为、因势而变、筑势而强,通过评价方式创新,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双师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标准》引领下“双师型”教师评价创新的价值意蕴

《标准》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等维度定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体现了“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紧跟产业、终身发展”的内容体系,充分凸显和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目标的召唤性”与“质的规定性”的统一。

1.身份重塑:立足讲台与扎根行业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行业里的专家、专业里的行家”。这就要求我们在向着“大国良师”“专家型教师”方向迈进的同时,不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在教学领域有主张、有思想的教师,在行业领域有拔尖技术、有理论建树的行家。

一方面,教师要立足讲台,学习领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创造适切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要扎根行业,紧跟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将专业的理论性知识与产业的实践性技能形成贯通性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推动技术革新,提升教学的前瞻性。

2.实践转型:教学生产力与思想原创力

“双师型”教师是有理想、負责任的行动主义者,既要能将最新的技术革新、工艺升级、规范流程融入教学过程中,也要将最新的理论思考与科研实践成果应用到设备改造、技术革新、企业升级、产业迭代中,是“活化的知识”与“行动的技术”的代言人。

一方面,教师要转识成智,将自己所掌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习得的精湛行业技术技能,有机融入教学现场与实习过程中,形成现实的教学生产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熟练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的基础上,用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思维视野来解决企业硬件改造、管理流程、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难题,形成基于问题破解的原创思想与原创技术。

3.意义再构:自我实现与团队协进

“双师型”教师能够基于课题进行理论建构,基于问题进行实践创新,基于项目进行技术变革,基于成果进行产教融合。他们是走出“书斋”与“象牙塔”的“大先生”,是“把论文写在行业里”的“大工匠”。

一方面,教师要有规划地参加各种培训,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形成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积极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得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各种技能竞赛类、教学成果类、科技发明等奖项;另一方面,能担任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负责人,将个体成长融入集体发展过程中,将个人的专业成就惠及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带领团队协同解决教科研问题和技术革新难题,形成团队的行业影响力,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

二、《标准》引领下“双师型”教师评价创新的底层逻辑

“双师型”教师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结构性层次的三级认定,更是对教师内生性成长的多维促进,从而锻造一支师德高尚、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评价创新过程中,要紧紧锁定引领、激励和促进功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自觉、人才培养的实践智慧、行业发展的服务意识。

1.凝聚共识,铸就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我们身处技术迭代迅疾的时代,需要教师在不断学习把握核心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敏锐地捕捉行业前沿信息,主动应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挑战,积极投身技术变革、思维创新与教学改革中。

《标准》的出台,给了我们一个价值透镜: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当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这是“双师型”教师评价的基点。教师需要具备扎实渊博的专业理论、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精湛的专业技术,需要承担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引领企业技术升级,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双师型”教师层级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在拔尖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力和服务行业产业的贡献度。

2.释放活力,开辟更多元的新领域和新赛道

我们要通过评价杠杆不断拓宽教师成长渠道,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激发教师的成长动机、实践智慧和创新活力,发挥教师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

《标准》的出台,给了我们一个实践透镜: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这是“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核心。职业院校可以项目的形式,与企业共建高新技术实验室,破解技术方面的瓶颈性难题,促进技术的迭代升级、思维的图式优化、管理的结构重组;可以联盟的形式,与行业协会共同培养行业技能导师,聘请高新企业技术达人作为挂职锻炼教师的技能教练,聘请行业研究专家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兼职导师,从而不断促进“双师型”教师产、教、研一体化发展。

3.深耕赋能,塑造更强劲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双师型”教师评价应该具有多元主体性,既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同事同行、家长学生、行业企业等,也包括教师自己。只有将众多的评价视域融合,并集聚到教师自身认同时,才能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功能。

《标准》的出台,给了我们一个成果透镜:充分发挥在综合育人、企业实踐、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这是“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旨归。学校应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业绩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层级评定的重要依据,从而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理论链与实践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的有机统一;将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行业企业发展能力整体贯通起来,以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三、《标准》引领下“双师型”教师评价创新的实践理路

在“双师型”教师评价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关注教师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协同探索、反思建构的效能,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水平和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

1.认证式评价:专业技能资格

“双师型”教师有其基本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性、职业性和专业性。我们需要通过认证式评价不断夯实三个维度的底线要求,并促进教师在各个维度的能力进阶,从而确保“双师型”教师素养的高品质落地。所谓认证式评价,就是教师通过报送材料或参加相应测试,由外部专家根据结构性的标准体系来进行全面审查评估,给出专业性的意见和针对性的建议,并以结果认证的方式予以确认。

具体而言,需要三个方面的认证。一是体现教育性的教师资格证书。这个主要针对新教师和兼职导师,特别是学校特聘的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二是体现职业性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拥有必备的学识,还需要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三是体现专业性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师在岗位实践、跟岗锻炼的基础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等级。

2.学分制评价:教师培训课程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我们需要设计横向结构化、纵向进阶性的教师课程菜单,确立各课程的学分权重和兑换方式。所谓学分制评价,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时间,选择适切的课程内容与研习方式,主动、独立地进行学习研修,获得相应的学分,并通过学分来获得相应的申请资格。

具体而言,通过大国工匠的宣讲、非遗传承人的寻访、高层次技术人才的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境界,迈向“大国良师”;通过专家讲座学习、经典书籍共读及参加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深入企业跟岗锻炼,参与实验研究与项目探索,深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专利发明创造等,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核心技术共研、技术攻坚成果总结等,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

3.表现性评价:技能实践境脉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已有基础、学校的生源及流向等进行目标分解,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行为表征,形成具体的“双师型”教师细节刻画。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考察教师在真实而有挑战的复杂生活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在课堂境脉中,如何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引进课堂、深入实践、发挥效能;如何与行业企业领军人物或能工巧匠合作开发课程,进行技术变革和实验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促使其主动进行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在企业境脉中,如何依托企业实验基地和流动站等产教融合平台,利用新技能、新思维、新技术来改造规程、迭代工艺、提升质量;如何充分利用企业实验室,与高新技术人才合作,变革实习实训教学,协同攻坚技术难题,形成突破性的技术革新成果。

4.增值性评价:成果迭代价值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因此需要通过增值性评价,不断激发他们的成长活力。所谓增值性评价,就是以教师的成就为依据,追踪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成就的变化,重点考察对他们成长产生影响的净增值。

具体而言,通过教师所发表、出版的有重要价值、重大影响的学术性论文、教学研究成果、著作和教科书等代表学术高度和科研品质的成果,考察教师在教育思想建树、专业建设成果、课程改革效能、教学方法变革等方面的显著进步;通过校企合作产生的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考察教师在专业技能、技术流程、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显著业绩;通过学生在技能竞赛、科技发明中获得的奖项,考察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推广价值和研究意义。增值性评价让“双师型”教师不断获得内生力量和自我超越精神,从而不断丰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境界追求。

【参考文献】

[1]丁正亚.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23(12):67-72.

[2]杭霞丽,龚小妹,胡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贵州开放大学学报,2023(9):23-29.

[3]张凤英.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3(26):113-116.

*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基于《标准》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YJZWGGK-2023B-09)、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项目“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及能力形成”(ZJCX120221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师型产教融合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