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舟
夜深了
[加拿大]洛尔娜·克罗齐
风把田野的被单揭开。
凡是需要睡下的,都在那里睡下。
凡是该休息的也都已经歇息。
门从月亮上掉下来,
带着把手和铰链,漂在沼泽地里。
此时的月亮是这样通透,
不管是什么都能从正面穿过去。
只有狐狸在四下行走。
它一会儿是只猫,一会儿又像是郊狼。
光线足够用来看清身边的事情,
可是嘴巴却躺在黑暗里。
凡是需要睡下的,都在那里睡下。
凡是该休息的也都已经歇息。
在我的心外,风还在盘算着。
总像是有什么心事
一定要合计出来。
(阿九 译)
——选自一带一路诗之旅·译诗卷《那些上紧时光的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第266-267页。
作为英语系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尔娜·克罗齐于1948年出生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激流城,近年来她的创作力依旧旺盛。勤奋的洛尔娜·克罗齐就像一个文字雕刻家,由她精心雕刻出来的诗歌,题材丰富、内容驳杂,涉及社会矛盾、家庭生活、女性身份、灵性自然、器具艺术、爱和疗愈等诸多主题。如果将她的文字比作辽远的天空,那么《夜深了》无疑是一摊悄悄在人间融化的月光,读来如此宁静温柔,又如此澄澈透明。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洛尔娜·克罗齐掌握内心独白的能力。她将夜深时分的田野,用“风”“月亮”“狐狸”“沼泽地”等美好的意象细细编织起来,再用含蓄内敛的情感和思想作为基点,最终转化为舒缓饱满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在欣赏品味诗歌时身临其境,不会觉得遥不可及。尽管与诗人跨越了国籍与语种,但是在读者的脑海里,被通透月光包裹着整个身体的洛尔娜·克罗齐依旧清晰可见。风徐徐地吹拂着,她在田野里四下行走,脚步轻盈,时而沉思着抬头仰望夜空,时而好奇地低头寻找那些尚未歇息的事物。如此平常的深夜,在远方月亮的注视下,还没有进入梦境的女诗人,醒目又孤独。在生动描述周围环境的同时,洛尔娜·克罗齐却没有将内心最私密的一面彻底展现出来,她在结尾处隐晦地表述道:“在我的心外,风还在盘算着。/总像是有什么心事/一定要合计出来。”诗人放弃了明朗的情感表达,这种戛然而止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欲言却没有言的女诗人正身处无比丰沛富饶的情感与思绪当中。她是经历了一段破碎的情感故事?还是想聊聊对女性身体自主权的看法?或是存在着关于存在主义的焦虑?抑或是面临着一些荒谬的期许?作为局外人的我们不得而知。文本给予了读者无限遐想,现实的或浪漫的,我们甚至可以将自己代入,一百个读者融入当下一百个不同的心境,一个读者融入不同时期一百个不同的心境,从而创造出更多引人共鸣的多维空间。
洛尔娜·克罗齐的文字一向内省且细腻,这首诗也是如此,不仅结构精巧,意境也十分广阔。它勾勒出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场景,带领读者逃离喧嚣的日常生活,让灵魂飘往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的精神休憩地。“凡是需要睡下的,都在那里睡下。/凡是该休息的也都已经歇息。”连续两次的反复咏叹凸显了夜深时分的寂静,其他叙述则如水雾般的月光,在无边的寂静中流动。诗人在无边的寂静中雕刻出诗意的声响浪漫动听,不单单有“把田野的被单揭开”的风声,还有随时可能骤然喷发出无穷情感的心声。风声是流露于文字表面之上的,心声则默默潜伏于文字之下。
“不会忽略大地,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边缘,都会看到土地延伸广远。”洛尔娜·克罗齐一直崇尚拥有空旷特性的世界,在《夜深了》这首优雅朦胧的诗歌中,毫无疑问,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她想传达出的空旷,全诗围绕着“夜深了”這一明确主题,以一种印象主义的形式呈现。在这首诗中,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位夜深时仍然保持清醒的观察者,将土地上的事物尽收眼底,再在脑海中盘算处理着这些身边的自然图景,努力想要从中寻找些什么,或者说,寄托些什么。如果你读过洛尔娜·克罗齐的其他作品,你会发现诗人着重强调她与自然根源相连的感知,渴望从灵性的自然本身获取野性、自由的力量。在《写给大地的诗行》中,她说蚂蚁是一个巨大的灵魂在向前移动;在《虎天使》中,风中摇曳的麦子,浇灭了等待中漫长的燥热;在《戈壁沙尘》中,她说沉落的每一粒尘土都带着迷人的滋味;在《摄影师》中,阳光使不被看见的事物变得锃亮。我相信,是自然引领她抵达了拥有空旷特性的理想世界。
日常生活中的洛尔娜·克罗齐乐观爱笑,热衷演讲,会浏览社交媒体,关注各地发生的悲剧,在意当下新闻。“诗歌有时是不够的,但它是我所拥有的一切。”“也许每首诗歌的标题都可以是走出沉默这几个字。”纵观洛尔娜·克罗齐多年来的创作旅程,她的诗歌拥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我们在阅读时,就像骑上“想象力之马的无鞍马背”,亲历一场淋漓酣畅的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