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玲玲
【关键词】教;字形;格律;平仄;黏对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诗,其中的一首(秦时明月汉时关),明代诗人李攀龙称其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主旨明确,且诗句很美又耐人寻味。这首诗多次选入小学语文教材。这样的一首诗,按说字词的读音应该是确定的。然而,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时,对诗句“ 不教胡马度阴山”中“ 教”字的读音把握不准,有的教师读“jiāo”,有的读“jiào”。基于此,笔者对近四百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调研,参与调研的教师来自北京、陕西、河北、江苏等省市。这些教师,从教龄上看,有5 年以下的,有5~10 年的,也有10 年以上的;从学历上看,包括中专学历(中师毕业)、大学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调查结果显示:80% 的老师认为“ 教”读“jiào”,15% 的老师认为读“jiāo”,5%的老师表示不清楚到底读什么。将“ 教”读成“jiào”的老师认为,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标注,这样读肯定没有问题。读成“jiāo”的老师则未提供依据。
明确这首诗中“ 教”字的读音,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关于同形字的知识,二是关于古诗中平仄的知识。
先来看同形字。同形字是同形而异音异义的字,即构形相同,但记词功能不同的一组字。“ 教”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读音:jiāo 和jiào。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 教”读“jiāo”,动词,把知識或技能传给人。读“jiào”,列两个条目:教1 有两个义项。义项1,动词,教导;教育。义项2,名词,宗教。
教2,旧也读“jiāo”,动词,使;令;让。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凡例“条目安排”
部分指出,单字条目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分立条目。可见,教1 和教2 是同形的关系。所以,单纯依靠《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是无法判定“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教”的读音的。以现代工具书来判定古诗的读音,也会出现以今律古的问题。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概要》中,特意注明了“ 教”字的读音(读“jiāo”)[1]。为什么读这个读音呢? 某个字在诗句中的读音,最可靠的是根据平仄来判定。了解平仄前,需要知道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声调与古代汉语中声调的对应情况。
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代汉语中的声调均为四类,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入声字转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入派三声”“平分阴阳”。
古诗,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都是要讲究平仄的。所谓平,指的是平声,包括今天的阴平和阳平;所谓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在诗词的写作上,这两类声调互相交错,就能使声调多样化,可以使诗句产生抑扬顿挫和回环往复的节奏和旋律,从而生成诗词所特有的节奏美。掌握好平仄是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必不可少的一环。[2]诗句中的平仄排列,遵循一种基本规律:每个诗句中的平仄排列都是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平声或者仄声相连,然后再转换到两个或三个相对的仄声或者平声。[3]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排列出四种基本句型,五言绝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此基础上加上两个与五言开头两字平仄相反的字变成七言绝句的四种基本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基本句型应该是古诗比较理想的平仄格式,但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在基本句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搭配排列组成一首诗的平仄格式。黏对是其中的一个规则。按照黏对的规则把四种基本句型排列搭配起来,可以使格律诗的平仄节奏达到最为完美的境界。
黏对是黏和对的统称。黏和对都是两句诗中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关系。对是平仄相反,属相对关系,指的是一联内,出句与对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平仄相反;黏是平仄相同,属相同关系,指的是后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平仄相同,是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出塞》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与“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出句与对句的关系,这两句构成一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与“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出句与对句的关系,这两句构成一联。
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格律诗中五言的第二、四字,七言的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点。通过不同的排列,人们发现,不管五言还是七言,第二个字是关键。据此,《出塞》中,“时”“里”“使”“教”是节奏点。按照黏对规则,“时”是平声,“里”是仄声,二者是相对的;“使”与“ 里”均为仄声,是相黏的;“ 教”与“ 使”是相对的关系,“教”应读平声,也就是“jiāo”。到这里,《出塞》中“教”字的读音就可以确定了。
根据七言的基本句型来看,《出塞》是属于首句平起平收类型的。我们先将首句平起平收类型的七言基本句型列出来: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来看《出塞》的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可以发现,“ 明、人、不、胡”四个字的平仄与基本句型不一致。这是因为在基本句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些位置的平仄是可以改变的,即可平可仄。一直以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意思是说,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一、三、五字,因为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平仄可以不必拘泥,这个说法说的就是“ 可平可仄”。而五言的第二、四字,七言的第二、四、六字,因为在节奏点上,所以平仄不可随意改变。那么,平起平收类型的七言绝句可平可仄的基本句型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小小的读音问题,涉及文字学和诗词格律的知识。《出塞》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为什么“教”这个字的读音认读会出现问题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现有教材的编排来看,其对古诗中类似“教”这样的多音字的注音关注不太够。检索知网,可以看到,不少人对古诗中的异文现象进行了探讨,少有人提及注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一线教师非常希望知道答案的。参与调研的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没有给“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字注音,教学时只能按照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理解。
其次,从工具书的使用来看,教师过多依赖现代汉语工具书,较少关注古代汉语工具书。对于一些字词的读音,基于普通话,现代汉语工具书作了相应的规范处理。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将“教”(jiào)列了两个字头,处理为同形字。不少老师在查阅时,很少关注凡例,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如果老师们去查查《汉语大词典》《故训汇纂》等工具书,知道“教”古音读“jiāo”,表示使、令的含义,读音问题也能够解决。
最后,从受教育背景来看,有的老师是中师毕业的,有的是教育学专业的,因为所学专业的限制,他们不甚了解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就谈不上用知识解决问题了。有些老师虽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者学科语文专业毕业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查阅什么资料或者怎么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这个问题其实是与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
韩愈在《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个小问题不管,那个小问题不顾,不仅学生“惑而不解”,恐怕就连老师也很难实现专业上的进一步成长。希望一线的老师们不要放过自己教学中的任何一个小问题,无数小问题的解决有可能筑成自身研究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