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联结:基于教材单元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

2024-05-01 05:07王红霞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民间故事

王红霞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意义联结;“民间故事”单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对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拓宽语文学习渠道,优化语文学习方式,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1]由该任务群的主旨内涵可以明确,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关键策略是“联结”,即通过联结不同的学科、话题、学习方式等实现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育其语文核心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跨学科学习依然存在“ 浅表跨”“ 随意跨”“ 僵化跨”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只注意到了跨学科学习需要联结,而忽视了有效联结的前提是具备“意义”。所谓“意义”,是指事物或行为具有内在价值,能对人的认知、行为、情感、价值观等产生影响。跨学科学习要基于学科知识,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点,将相关知识改造成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组织,通过序列化的问题,串联起各学科知识,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2]这种“ 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就是“意义联结”。

“ 意义联结”是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重要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整合到一个有意义的学习体系中,从而加深对事物、现象或问题的认识。实践中,教师可以“意义联结”为关键策略,以“主题—目标—活动—评价”为体系设计并建构跨学科学习,通过具有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应用知识、技能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语文学习增值赋能。下面以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为例,阐述基于“ 意义联结”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联结内容与形式,提炼学习主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3]可见,学习主题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关键,隐含多种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思维方式,当加以精心提炼。基于教材单元的跨学科学习主题,须先联结学习内容与形式,以“明确单元功能—对标课程要求—探寻实践方式”为流程进行澄清并加以提炼。

1.解析单元内容,明确教学功能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 民间故事”单元,学习内容包括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口语交际“ 讲民间故事”,习作《缩写故事》,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要求学生在阅读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依托课文,学习怎样提取主要信息和缩写故事。“ 创造性复述”与“缩写故事”这两项能力的学习路径相反但内在联系深刻,符合“讲述时要生动形象,概括时须切中要点”的特征。综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可知本单元的功能定位即“ 了解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创作特点”。

2.依据学段要求,明晰学习载体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生活问题、文化活动、社会热点等。与“ 民间故事”单元相匹配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应为文化活动。义教新课标规定的第三学段文化活动类的跨学科学习内容是“ 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4]。据此,这一学段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学习方式主要为参与、体验、感知、传承、分享。

3.探寻文化活动,遴选表现形式

跨学科学习主题的选择与确立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及其具备的资源与条件。本单元编排的教学内容和义教新课标在本学段提示的学习内容都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探寻相应的文化活动,遴选既能匹配单元教学要求又能体现跨学科学习的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学校将皮影打造为校园特色文化,每年六月举办校园皮影剧大赛。皮影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与本单元教学要求高度契合,学生能在同一项目中高质量地完成多个学习任务。其中,编写剧本的基础是创造性复述,作为剧目组成部分的剧情简介就是缩写故事。此外,皮影剧集文学、绘画、音乐、舞台表演等于一体,学生将获得深度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

从单元定位、学段要求、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视,将学习内容与形式进行意义联结,可确定本次跨学科学习主题为“ 传承文化演绎经典”。有源可溯、有据可依的学习主题的提炼,为跨学科学习的开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二、联结能力与素养,确定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具有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的重要作用。[5]要确定精准的学习目标,应建立学段质量标准与能力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梳理相关知识点、能力项的已有与应达到的程度或水平。

1.对标素养水平,观照关键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业质量标准,与本单元学习有关的关键表现包括“ 用朗读、复述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积极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能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能根据活动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提出要探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能借助跨学科知识和相关材料,与同学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运用相关知识解释自己的想法,记录探究的过程及结论”。[6]关注學业质量标准,明确学段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能观照学习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发挥学业质量的导引功能。

2.厘清关键能力,确定发展层级

本单元的关键能力为创造性复述。学生在三年级时学过详细复述,四年级时学过简要复述,已具备借助一定的图表、文字等支架进行有条理、有重点复述的能力。本单元设置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故事、讲故事、写故事、演故事、绘制连环画等,将“ 创造性复述故事”这一阅读要素分解,具化为更具操作性的复述策略,如“代入故事人物”“加上合理情节”“变换情节顺序”等,可形成一个彼此联结、互为支持的学习系统。本单元表达要素“缩写故事”的能力培养尚属首次,这是一种逆向的写作方式,意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删繁就简的综合、概括能力。把握关键能力及发展层级,将为学习方法、资源、工具等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3.融通其他学科知识,形成跨界合力

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对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技能必须有清晰的了解与把握。本次跨学科学习中符合学生理解能力、接受水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点为:戏剧——了解角色、剧本、台词等戏剧知识,尝试撰写剧本并扮演角色;美术——尝试制作民间故事连环画,了解皮影制作工艺等知识,感受其造型、颜色、纹样等的特点,选择角色和场景制作皮影;音乐——根据故事情节寻找合适的民乐曲目进行配乐,或选择擅长的民族乐器创编与情节发展相匹配的乐曲(节奏);科学—— 了解光的传播、光与影的形成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境给皮影剧打光;信息科技—— 通过搜索引擎收集需要的信息。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在同一主题情境下加以组织,进行优化,形成有意义的联结,为学科跨界融合助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单元学习目标:(1)在积累、梳理单元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通过情节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课内外阅读中进一步了解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感受民间故事形象生动、情节丰富的特点;(2)借助图表、文字等支架讲述民间故事,学习并掌握把民间故事讲生动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培养创意表达的能力;(3)以“ 参演皮影剧”为情境,融合语文、戏剧、美术、音乐、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在充分理解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合作开展剧本撰写、道具筹备、表演展示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热爱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联结情境与任务,整合学习活动

知识镶嵌于情境之中,只有在情境中获得知识,才能丰富认知结构,生成真正的经验。[7]真实的学习情境具有将各学科知识激活、联结并有效整合的功能,使学习内容结构化,学习过程进阶化。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本单元的学习情境确定为:“学校一年一度的‘皮影剧大赛即将开始,我们班将选择民间故事这一中国传统文学样式来排演皮影剧。”根据这一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怎样在学校‘皮影剧大赛中脱颖而出?”设置由易到难、关联紧密的学习任务:了解民间故事、讲述民间故事、创编民间故事(见图1)。

各学习任务按完成的复杂程度呈现出进阶性,并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与各学科学习相互交织,推动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加以整合、优化,实现全面、深入的理解。

1.初阶:了解民间故事,初识皮影

活动1:课前搜集素材,开展“ 民间故事我知道”交流会,分享民间故事。

活动2:借助预学单自学课文,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启动整本书阅读。

活动3:利用情节图等大致梳理课文情节,把握主要内容;在课内外阅读中进一步了解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感受民间故事形象生动、情节丰富的特点。

活动4:观看介绍皮影知识的视频,了解皮影造型、颜色、纹样的艺术特点,感受独特的形式美;欣赏皮影艺术作品,了解皮影制作工艺等知识,准备相关材料。

2.中阶:讲述民间故事,筹备参演

活动1:借助图表、文字等,将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分小组根据角色讲述故事。

活动2:通过成员反馈、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梳理、总结把民间故事讲生动的方法;运用多种方法丰富故事细节,添加合理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

活动3:尝试改变情节顺序进行创造性复述,如先讲故事中最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悬念,吸引听众。

活动4: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了解皮影剧,确定参演故事,逐步完成故事主要人物和主要场景的制作;了解光的传播、光与影形成的原因,练习根据不同情境给皮影打光;了解民族乐器,选择合适的乐器、乐曲为皮影剧配乐。

3.高阶:创编民间故事,展演剧目

活动1:研读文本,关注故事主要情节的发展,在读懂、读透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撰写剧本;根据剧本内容,采用“ 课内经典片段试演,课后小组自主排演”的方式,在教师跟进指导下,制作活动计划表,开展排练。

活动2:为剧本撰写剧情介绍,完成缩写故事的任务。

活动3:融合美术、音乐、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的知识、技能,明确分工,确定人物组、场景组、配乐组、打光组等方面,进行整幕皮影剧的表演和展示。

在单元整组推进过程中,跨学科学习有两种形态。一种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如任务一、二中的跨学科学习,相关的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技能是解决“ 筹备参演皮影剧”这一实际问题的工具,主要由学生在课外以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各学科教师在问题的关键节点上给予帮助、指点。另一种为“运用主题学习知识”,即任务三中的剧本编写,剧目简介,皮影表演的知识、技能的学习等,是教师以课内集中教学、指导的方式实现的。以任务三中的活动1 为例,首先,借助经典剧本、微课等了解撰写剧本的基本要求,明确剧本和课文语言的区别,学习讲述语言与剧本语言的转化方法。其次,以《猎人海力布》为例,选取“ 救白蛇”的情节,在教师指导下试写一幕剧的剧本,教师对学生试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再其次,确定各小组要撰写与展演的剧目,积极转化语言,试写一幕剧。最后,融合、联结各学科知识、技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试演一幕皮影剧。

通过分散与集中、课内与课外多形式的跨学科学习,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在关联的理解,幫助学生建构以学科知识为锚点的多学科知识网络结构。[8]在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迁移、运用、整合、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多策略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习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四、联结成果与表现,跟进学习评价

跨学科学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积累学习成果,在自评、他评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调整学习策略。符合学理逻辑的学习评价能精准刻画学生的学习成果及表现水平,强化学科实践,保障能力的培养与进阶。为体现“ 教— 学—评”一致性,可从语文学习和跨学科学习两个维度开发相应的评价量规,方便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1.指向语文学习的评价

设计创造性复述评价量规。设计关键能力专项评价量规,既要关注评价内容的合理性与全面性,也要关注评价标准是否清晰、科学,充分发挥量规既是检测工具又是学习支架的双重功能。如《牛郎织女》的学习重点是“添加细节复述”,为了检测此关键能力的达到情况,围绕如何添加人物、环境、事件等细节制定标准,助力学生将故事复述得更生动、更有创意(见表1)。

设计缩写故事评价量规。将缩写故事的学习任务设置在皮影剧编排完成后,为编排的皮影剧写一篇剧情介绍,以向更多的观众推荐此剧。学生先对照原文,用教材中提示的“摘录、删减、概括、改写”等方法进行缩写,完成故事介绍。再互相交换,从评价提示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对同伴的缩写作品进行评价(见表2)。此量规的设计优势在于,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为其提供了操作提示及评价角度。学生可有选择性地运用评价语言,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并给出合理评价,发挥其评价的主体功能。

2.指向跨学科学习的评价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强调“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9]因此,要借助评价量表,从跨学科学习的视角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综合表现,使其个性表达、审美创造、问题解决及合作交往、态度习惯等,在全景式、全境式任务的完成中得到全面培养(见表3)。

综上,可以教材单元为载体,以“意义联结”为关键策略,通过“联结内容与形式,提炼学习主题”“联结能力与素养,确定学习目标”“联结情境与任务,整合学习活动”“联结成果与表现,跟进学习评价”来建构并推动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高质量开展,引导学生立足语言实践,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实践展示,在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培育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民间故事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跨界少年养成记
论课程综合化实践的生态化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