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动力机制研究

2024-05-01 07:13李丽群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12期
关键词:失地失地农民老龄化

□文/李丽群

(韶关学院商学院 广东·韶关)

[提要]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出现的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相关问题,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机制,认为挖掘乡村传统技术和手艺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基础,并提出探索乡村传统风俗和乡村文化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关键,激发经济参与的渴望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源泉。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了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但同时也带来大量失地农民。一般说来,年轻的失地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再就业重新融入社会,但是对于失去了土地经济收益和社会保障且年事已高失地老人来说,被迫“洗脚上田”之后,面对的是漫无目的的“流亡”,失地老人的社会再融入是个难题。

土地流转以后失去了种田、集体分红带来的经济收入支撑,加之缺乏参与社会生产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年老人员的排斥,失地老人的生存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再者,建立在原有土地基础上的地缘关系断裂,熟人社会瓦解,用来证明社会存在的所有媒介——土地、房屋、村庄和其他一些日常性标识对失地老人来说逐渐“淡化”,渗入土地的文化和情感难以“替代”。失地老人精神上逐渐产生了“社会性无归属感”,加之伴随的生存性焦虑和自我认同感缺失,甚至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以致逐渐丧失生活的希望。可见,我国旨在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然而也带来了失地老人“流亡”“社会性无归属感”等新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几年的中央1 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失地农民无后顾之忧”。由此,表明了提高失地农民公共服务水平对推进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重要性。

失地老人真的只是依靠社会保障、消耗社会资源的那一部分“冗余”吗?齐格蒙特·鲍曼的《废弃的生命》中给出了解答:“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分界线是一片灰色地带,它是一个无法定义、充满未知数和危机的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致力于产出性老龄化理论的研究,所谓产出性老龄化,即“发挥个人能力从事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老龄人口的任何活动”,为失地老人再融入社会提供了解决途径。众所周知,地处偏僻的欠发达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往往拥有众多良好的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秀美的山川和传统农业休闲产业等特色鲜明的生态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的引领,我国传统乡村产业与乡村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传统农村产业与乡村文化“活载体”的农村老人,虽然承载农村乡土文化、保留乡村记忆的物质载体随着土地流转消失了,但是深嵌在失地老人内心的乡土文化一直没有消失,且一直产生深厚的影响。作为乡村产业与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失地老人对乡村产业与乡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的是对大量土地的需求。中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一般具有两种形式:一是国有;二是集体所有。集体土地由农民承包经营,国家建设用地需向农民征用。因此,大量农民尤其是城市近郊农民的土地被征用,“由此导致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人数进一步增加”。到2022 年,我国失地农民预计超过1 个亿。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土地承担着农民的多重保障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将面临重大的改变,并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探索,本研究称之为“失地农民研究”。就当前文献来说,我国失地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融入、社会适应性、就业保障、生计状况等方面。Syed 和Mclean(2015)提出身份整合可用于理解人们的心理问题,从身份转换角度,认为转换过程中的心理不适主要源于身份整合不到位。赛义德和麦克林认为可以通过环境改造与心理治疗增进失地农民个体的自我身份认知,增强其对城市的认同。朱东亮、高杨(2015)认为是因为失地农民在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市民不同步,从而产生了挫折感、失落感与被歧视感等问题。杨金龙(2016)研究发现,失地农民城市融入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应考虑不同的政策引导失地农民消除心理融入问题。休斯等发现客观认知障碍和主观认知障碍可能会干扰人们的社会参与,认为可以通过认知康复方法与自我效能增强策略解决社区融合问题。刘智勇、陈苹、钟宗炬(2017)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理论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研究模型,并以国家首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城郊10 区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收集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旨在研究影响城郊失地农民就业适应的若干因素,并探讨城郊失地农民就业适应与城市融合的关系。崔红志(2019)通过对失地农民的生计状况的分析,发现征地制度存在缺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政策和制度因素,是形成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的重要因素。王云华(2019)通过实地调研,探析湖南省宁乡市三个社区的参保情况及其创新制度与做法,分析被征土地与失地农民的关系及土地功能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二)关于产出性老龄化的研究进展。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对老龄化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国外学者对老龄化的研究也逐渐由消极转向积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世界各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理念大致经历了从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到产出性老龄化的演变历程,相应地,不再简单地将老年人一律视为需要供养和救助的社会负担,而是视为有能力继续为社会发展发挥余热的宝贵资源。针对产出性老龄化的研究学者们认为老年人是智慧和经验的储存库,是社会的重要资产,能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Kerschner.H、Pegues.J(1998)将产出性老龄化活动概括为有偿工作、政治参与、志愿服务、健身运动、休闲旅游、教育、宣传以及消费等。Fougere.M、Merette.M(1999)认为,人口老龄化可以为后代创造更多的机会,投资于人力资本的形成,这将刺激经济增长,并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对人均产出的负面影响。因此,产出性老龄化理论开始关注老年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消除阻碍老年人发挥余热的不利因素。在我国,学者们对产出性老龄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方面展开。朱洵、周彦汐(2013)认为产业结构与人口老龄化是劳动经济学与人口学的交叉研究,因此建立“劳动力年龄-产业”双重结构解析了我国面临的挑战,通过对2010 年中国家庭动态调查(CFPS)的数据进行双重结构分析表明,三次产业中普遍存在劳动力老化的现象,且从业人数越多,生产效率越低,第二、第三产业仍具有人口红利,但老化趋势将增加得越来越快。茅锐、徐建炜(2014)对2002~2009 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结构必定会对产业结构带来影响,因此合理预测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与消费结构的年龄分布规律,有助于揭示人口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外生冲击。卓乘风、邓峰(2018)从创新型人才区际流动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发现中国整体的产业结构是在不断优化的,但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且存在“以邻为壑”的现象,同时还发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动力机制

(一)挖掘乡村传统技术和手艺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基础。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一批“新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然而,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更需要长期的经验和知识累积,长期与土地打交道,失地老人对种植、养殖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体系,这时候失地老人的经验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俗语有言,“高手在民间”,失地农民掌握着很多传统手工艺,例如传统小吃、竹编、刺绣、铁匠、石匠、木匠、戏曲等,这些手艺对于失地老人来说是维持生计的重要工具。为此,应挖掘乡村传统技术和手艺,使之成为失地老人再融入社会的途径及突破口。

(二)探索乡村传统风俗和乡村文化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关键。农村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虽然承载农村乡土文化、保留乡村记忆的物质载体随着土地流转消失了,但是失地老人却是传统文化的“活载体”。为此,寻找“基于乡村风俗与文化视角,多元化和全方位重新挖掘乡村文化价值,搭建乡村传统风俗和乡村文化助推失地老人再融入社会平台,最终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答案。

(三)激发经济参与的渴望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源泉。脱离了土地的老人时间更加充裕,生活习惯上的突然改变,从忙里忙外到闲人的转变对于失地老人来说很不适应,他们希望找到一种可行的方式代替打牌、看电视这些单调的消遣方式来缓解精神上的“无归属感”并贴补家用;当下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削弱,很多老人也不愿意依靠子女赡养或成为子女的负担,他们仍然秉持着“活到老、干到老”的传统观念。这些都说明失地老人有强烈的经济参与需求。而且,经济参与给失地老人提供了与周边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机会,能够弥补失地老人失地后的“空缺”。

三、产出性老龄化实现路径

失地老人岁数大了,为什么还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与为家庭做贡献的借口鼓励他们参与社会生产,想尽办法让他们产生更多经济价值?鉴于对“我国当前不完善的征地补偿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的思考,发现失地老人从事工作的渴望是被迫的选择,面对无地可立、无业可就的他们,尽可能为他们提供经济参与与社会融入的机会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而且,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众多,高龄化趋势明显,对老年人口我们必须抱着积极的态度,尽可能地利用老年人口的“银色资源”。为此,应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特色产业模式,设计助推实现产出性老龄化的具体方法与路径,针对产出性老龄化析出功能,设计有效激励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及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猜你喜欢
失地失地农民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10kV线路单相失地故障处理浅谈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论健全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及其对策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失地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