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24-05-01 07:13□文/胡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12期
关键词:连云港市连云港专科

□文/胡 宏

(连云港市海州区统计局 江苏·连云港)

[提要]地方高校在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其自身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也具有直接的经济贡献。本文以连云港市为例,分析高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根据全省各市高校建设教育进展情况,分析连云港市高等教育建设现状,提出连云港市高校建设规划建议。

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培养人才的高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开放性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高校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区域政府提供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建立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互利互补的良性关系,无论是对深化高教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连云港市近年来高校建设现状,谈谈高校创建对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广泛的物质基础。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同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就一般情况而言,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高等教育往往也发展较快;而经济落后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的差距,必然会导致依托其发展的高等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三大地带高等教育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的区域发展格局,且与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总体上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这就充分说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等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地方有了更大的教育自主权,区域经济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制约更为明显,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二)区域经济发展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尤其是高等教育更应该围绕经济建设服务,在这个大环境下,作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等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向哪方面发展,都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高等教育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的求职需求,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规模、层次结构、学科种类、本校特色等。

(三)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等教育投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当地人民的经济实力和消费结构。教育消费比例对食物消费比例呈现弱弹性,即食物消费比例每降低1 个百分点,家庭教育消费水平提高0.72 个百分点。我国家庭对教育的投资能力受到家庭消费结构的严重制约,而家庭消费结构又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越重视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增加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地方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劳动力,就越能够提供更多的产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高校毕业生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和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就越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越好,从而就能够增加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招生就业时的宣传提高所在城市的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激烈起来,每一座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选择恰当的渠道来宣传自己,有的选择旅游景点,有的选择著名企业,有的选择悠久历史,有的选择文化名人。当然,一座城市可以选择多种载体来宣传自己,如果拥有适合自己的高校,通过宣传大学来提高城市知名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高校师生直接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地方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强劲的消费能力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地方高校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其直接用于薪资、购买商品和服务、基建方面经费的总和。地方高校支出的货币在退出流通环节前,通过杠杆原理为本区域创造额外的收入与就业机会,撬动地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经济增长极。

1、学生消费带动周边经济。随着地方高校的建立和招生规模不断加大、学生就近消费的特点,极大地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直接贡献于当地的经济。连云港市现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42,000 多人,根据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显示,学生每月生活费至少是1,000~1,500 元,预计每月将带来近4,200 万~6,300 万元的消费,除去寒暑假,每年为当地创造总消费4.2亿~6.3 亿元。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饮食、服装、交通通讯以及日常用品方面。同时,由于学校实行集中教学与住宿,使得学校周边消费性生产初具规模,更是拉动了周边地区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教职工薪资及税金拉动区域经济。高校教职工大部分属于智力型劳动力,工资薪金普遍高出一般劳动力。2020 年以来,连云港市高校教职工工资收入人均超过万元,教职工的消费行为使得大部分薪金直接注入地方经济之中。同时,教职员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金作为政府的可支配收入,进一步促进了政府支出对于地方经济的刺激作用。

3、学校购买和雇佣活动推动区域发展。地方高校组织机构庞杂,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日常办公支出及劳务雇佣费用数额巨大。高校日常办公费用及运营方面的消费,与学生和教职工消费一样,这笔支出也进入当地经济体,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高校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服务性就业岗位,即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大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地方高校对周边区域的就业带动效用更为显著。连云港市高校位于连云港市近郊,其运营和发展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大量的从业机会,解决了区域内的闲置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承办各级各类活动,提高地区收益。

(三)高校利用其区位、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高校较之其他企事业单位有很多优势资源。一方面地方高校了解本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他们会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争取在地方特色专业领域取得突破,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技术、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利用资金、设备等物资资源优势和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的难题,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又可以调动地方高校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体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和最重要的智力聚集库,提高了所在城市的知名度,为地方提供了科技、智力、人才的资源支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四)地方高校运营吸引区域外生产要素。地方高校的科研、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从地区外吸收数额客观的经费,经费作用于地方经济,可以为地方经济创造更大的外部效益。高校教职工所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区域平均受教育水平。高校的招聘活动为本地区吸引了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了当地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提升了地区人口素质,并为地区社会经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五)地方高校基建投资刺激地方经济增长。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地方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高等学校在新的地区选址建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基础建设与配套设备的购买,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仍需大量的后续投入。同时,当地政府也会运用行政手段与财政支出来支持辖区内地方高校的发展,从而改善地方高校周边环境,进一步拉动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江苏省各地区高等教育格局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几经变革。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民主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也已经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虽然高等教育从整体来看在近30 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也非常明显。江苏自古以来就来高教大省、高教强省,可以说是名校众多、名家辈出,拥有本科院校78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5 所,高等教育资源仅次于北京、上海。在江苏省内部,高校分布不均,目前更是成就了高教大省。江苏省高等教育格局由“一家独大”逐步发展成为“一超多强”。目前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总数168 所,其中本科层次高等学校78 所(部委属10 所、省属33 所、市属7 所、民办26 所、中外合作办学2 所),专科层次高等学校90 所(省属41 所、市县属26 所、民办22 所、中外合作办学1 所)。全省168 所高校中,南京市51 所,苏州市26 所,无锡市13 所,徐州市12 所,常州市11所,扬州市、镇江市、南通市各9 所,淮安市、泰州市各7 所,盐城市6 所,连云港市5 所,宿迁市3 所。

江苏省省会南京被称为“中国科教第三城”,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高校质量,在江苏省内均“一家独大”,省内其他城市望尘莫及,在全国范围来看也是鲜有对手。目前,南京市共拥有51 所高校,其中“985”高校2 所,“双一流”高校12 所,仅次于北京和上海。除此之外,还有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重点本科高校,以及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等一众普通本科高校。毋庸置疑的是,南京可以被称之为江苏省“高教第一城”。

如果说十年之前苏州还是高等教育的洼地,缺少优质高校,那么时至今日,苏州高等教育已经截然不同。目前苏州有本科院校9 所,专科院校17 所,其中包含省属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3 所;市属苏州城市学院1 所;中外合作办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2 所;民办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3 所。除此以外,已经是多所名校异地分校办学的高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纷纷落户苏州。可以说,如今苏州的高校数量、高校质量、在校学生规模已经逐步超越徐州,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省会南京的江苏高校第二城。

徐州市目前拥有12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6 所、专科高校6 所。在本科高校中,徐州市以中国矿业大学这所“211”“双一流”大学为首。徐州市有公办本科4 所,独立学院2 所,同时建设有5 所公办大专、1 所民办大专。其中,徐州医科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实力不菲,都是江苏省位列第二的医科、师范高校。然后,以徐州工程学院筹建的“徐州大学”势头很猛;再者,徐州市拥有2 所独立学院,目前有希望建设成为公办本科院校。专科层次中,徐州有两所“双高”建设院校。

无锡市目前拥有13 所高校,其中包含本科院校3 所,包括“211”“双一流”的江南大学,市属公办本科无锡学院,还有民办的无锡太湖学院;另外建设有7 所公办专科、3 所民办专科。虽说高校数量相较于徐州多一所,但其在本科高校中,却稍微逊色。无锡市《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到2025 年,无锡要新增1 所中外合作大学、1 所师范类高校、1~2 所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10 所左右高校分校、校区、研究生院、特色学院等,全市高等教育机构达30 所左右,在校生达16 万人以上,其中本科及以上9 万人,初步形成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

常州市目前拥有11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3 所、专科高校8 所。本科高校中包含省属院校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大学两所,市属高校常州工学院。专科高校包含省属6 所、市属1 所以及民办1 所。近年来,新设置的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等特色工科院校,极大促进了常州高等教育的发展。

扬州市目前拥有9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3 所、专科高校6 所。本科高校中包含省属院校扬州大学,民办本科高校包含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2 所;专科高校包含省属2 所、市属2 所、民办2 所。由于扬州大学为1992 年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六校合并组建,以“211”标准资源为补给,实力不俗。扬州市“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增加更多的本科院校,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转设工作进展顺利,即将更名为扬州理工学院,成为扬州市属公办本科院校。

南通市目前拥有9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3 所、专科高校6 所。本科高校中包含省属院校南通大学1 所,民办本科院校包含南通理工学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2 所,专科院校包含省属3 所、市属3 所。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南通一直在努力。一方面做大做强南通大学;另一方面积极筹建南通理工大学,打造另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与南通大学成为南通高校中的“双子星”。2021 年,上海交通大学落户江苏南通,上海交通大学的落户为南通的产业发展以及新兴产业布局提供了智力与科技支撑,带来科技项目落地,助力南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镇江市目前拥有9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5 所、专科高校4 所。本科高校中包含省属院校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2 所,民办本科院校包含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3 所;专科高校包含省属1 所、市属2所、民办1 所。虽然江苏大学创“双一流”未能成功,但毕竟是有博士点的高校,综合实力不容小觑;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虽然前期升本搁浅,但在镇江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学校升本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下,学校升本不会太遥远。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携手扬中,合作设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扬中材料应用研究院,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西交大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展压电新材料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孵化出一批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扬中以及镇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淮安市目前拥有7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2 所、专科高校5 所。本科高校中包含省属院校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两所;专科高校包含省属4 所、民办1 所。淮安市虽然高校数量不少,但是本科院校不多,而且还没有冠名“大学”的高校。不过近几年南京理工大学盱眙校区和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的设置,客观来说虽然不能归纳为淮安的学校,但为淮安市高等教育增加了活力。

泰州市目前拥有7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5 所、专科高校2 所。本科高校中包含市属院校泰州学院1 所,民办本科院校包含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4 所;专科高校包含省属1 所、市属1 所。30 年前,泰州市高等教育资源十分薄弱,以至于于“扬泰分设”后,市内并无一所大学,甚至大专院校都无一所。泰州市深知高等教育对于一座城市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科技提升等具有重要作用,“一穷二白”的泰州依托市内泰州市职工大学,在1998 年建立市属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苏北泰州师范学校和泰兴乡村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在2001 年,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如此泰州市高等教育终于打破“一张空白纸”的现状,点上几滴墨水。不过,由于泰州市建成市较晚,高教底蕴不足,至今泰州市五百万人民的“大学梦”都未能实现。为了加速高教发展,泰州市政府引进名校资源,建立南理工泰科院、南师大泰院、南中医翰林院、常大怀德院,加上促进泰州师专升本,短短二十余年时间,就实现“五本两专”的高教格局,成为我国高教史上的一大奇迹。同时,泰州市也大力争取市辖区内高校提质增量,通过引进南中医泰州校区,实现“双一流”“本一批次”招生突破;争取泰州学院升格省属;争建南理工泰州校区;争取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升格职业本科等。这些都能看出泰州市对于高教发展的重视,对于优质高教资源的迫切需求。

盐城市目前拥有6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2 所、专科高校4 所。本科高校中包含省属院校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两所;专科高校包含省属2 所、市属1 所、民办1 所。盐城固然地处苏北,但在高等教育这块儿却从未放松,力求建立一所综合性“盐城大学”。而最近,盐城市人民政府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合作,争取共同创建一所医学本科高校。盐城将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医学院,力求扎根盐阜大地,为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从而服务地方卫生事业。

连云港市目前拥有5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2 所、专科高校3 所。本科高校中包含省属院校江苏海洋大学和民办高校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专科高校包含省属1 所、市属2 所。近年来,连云港市高校建设方面积极努力做了大量工作,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积极申请开设了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宿迁市目前拥有3 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1 所、专科高校2 所。本科高校中包含省属院校2002 年创办的宿迁学院;专科高校包含民办2 所。作为江苏省建市最晚的城市,宿迁积极推进省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在宿迁设立分校、分院;积极争取省级支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加快推动宿迁高师设置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宿迁市还努力推进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两所民办高职院校整体升本,或部分专业招收本科层次学生。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高校,宿迁一直在努力。

四、连云港高等教育存在的短板

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连云港是江苏省重要的港口,但近年来连云港市经济上发展较慢,在省内相较于其他市相对落后。2021 年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727.92亿元,增长8.8%,与全省最后一名宿迁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高校建设方面,1990 年连云港仅有三所大学,分别为淮海工学院、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和连云港职业大学。如今30 多年过去了,淮海工学院已经和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进行了合并,已经升格为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职业大学已经更名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教育学院、海州师范学校与连云港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会计职业学校升格为江苏财会职业学院。30 年高校建设方面仅新增民办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高校建设方面还有差距。

(一)未能有效整合医科或者药科本科院校。连云港市虽然拥有众多的国内、国际知名药企,但却没有一所自己的医科大学或者药科大学。虽然目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海洋大学拥有海洋药物化学学硕和药学专硕,但是多年来连云港市未能有效整合创建一所医科大学。

(二)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未能升格师范本科院校。众所周知,自2017 年以来,国家限制高专升本,大力发展职业本科院校,以至于一些有实力的高专院校,如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未能升格普通本科。而最近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发布,又给了此类老牌高专院校升本机会,文件指出:将支持少量办学历史悠久、质量优质、效益明显,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急需的师范、医学、公安类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不过也做了限定要求,必须是在2006 年之前成立的高专院校才行。放眼江苏,单独设置的高专院校并不算多,只有连云港师专、盐城幼儿师专、苏州幼儿师专、镇江高专、徐州幼儿师专。其中,只有连云港师专、镇江高专达到了2006 年之前成立的要求,不过文件只允许医学、师范、公安三类升本,镇江高专显然不符合要求,整个江苏,目前也就只有连云港师专符合条件。连云港师专源自1914 年成立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2000 年在海州师范学校、连云港师范学校、连云港教育学院三校的基础上,三校合并组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师专在21 世纪初和江苏省内的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校为兄弟,是大专师范院校中的扛把子,深受考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在2013 年,泰州师专早先一步升格本科院校,组建“泰州学院”,连云港师专就此单独一校发展,到目前连云港师专仍未能顺利升本。

(三)未能顺应时代潮流规划连云港大学。对于江苏省的各大地级市来说,目前有一半左右的城市都有以自己城市命名的“大学”,如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扬州大学、常州大学等。至于其他城市都在努力着,无锡利用独立学院转设时机,建设“无锡大学(筹)”;盐城计划在盐城工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的基础上筹建“盐城大学”;还有正在规划筹建的“淮安大学”“泰州大学”“徐州大学”“宿迁大学”等。可以预见,未来江苏省的每个地级市都会有一所自己的“大学”,连云港也不应错过。

(四)引进知名大学异地分校建设工作方面建树不多。城市教育发展需要融合外力来推动。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下,异地分校建设开始出现,带动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江苏省其他兄弟城市,特别是高校资源欠缺的城市,近年来均在引进知名大学异地分校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而连云港仅于2020年有南京农业大学与东海县签署建立分校区相关的框架协议,目前仍未有突破性进展。

五、连云港市高校建设建议

面对外需拉动经济日益困难的局面,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自1999 年全国高校扩招后,全国大学生人数翻了一番以上,不仅学费、住宿费大幅增加,而且其生活消费也快速增长,因而大学生的消费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江苏省“十四五”相关规划文件中提出,江苏将优化教育布局结构,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让更多江苏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优先支持苏中苏北地区规划设置高等院校”。连云港市应借此东风,加快高校建设工作,提升教育和生产水平,这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需要,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一)思路上要坚持“四个聚焦”。一是聚焦未来,加强顶层设计;二是聚焦重点,促进优势互补;三是聚焦资源,提高配置效能;四是聚焦目标,推进机制创新。

(二)工作上要强化“四个结合点”。工作上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要求,双方要找准“四个结合点”。一是找准双方战略布局上的结合点;二是找准双方协同育人的结合点;三是找准双方科技创新的结合点;四是找准双方汇聚人才的结合点。

(三)规划上要实现“四个发力”。城市发展,人才是关键,连云港市要在筹建三所公立本科院校及引进知名大学上发力,助力当地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

一是在筹建医科或者药科本科院校上发力。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连云港市新医药产业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加快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新型抗肝病及抗肿瘤药物、新型中药及制剂、新型医疗器械及药用包装材料等新医药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并随着新医药产业竞争力提高和规模持续扩张,对全市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将继续加大,在省内外的产业地位将不断提升,国内著名的“药港”正在形成,四大药企跻身中国药品研发20 强。已形成包括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药物、麻醉镇痛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在内的7 大产品群,确定了新医药产业发展主要领域及重点产品。企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产业发展国际化势头良好,发展后劲充足。新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近年来,虽然新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主要依靠现有骨干企业支撑(恒瑞、康缘、豪森、天晴四大药企),中小新医药企业实力较弱,企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同时,由于连云港市各企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激增,特别是中高层次研发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需要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和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大力引进支撑新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建议结合江苏海洋大学海洋药物化学学硕和药学专硕资源,结合康达学院筹建公办连云港医学或者药学本科院校。

二是在连云港师专升本工作上发力。连云港师专起始于1914 年创办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是一所百年院校。1956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1998 年海州师范学校与连云港师范学校、连云港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2000 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立。2015年连云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支持连云港师专申建海州师范学院。2015 年8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连云港师专升格为海州师范学院。2018 年3 月,学校升本被列入江苏省“十三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连云港应该主动作为,加快实施,争取“十四五”内完成师专升本。

三是在筹建“连云港大学”上发力。江苏有13 个地级市,几乎各个地级市都拥有以自己城市名称命名的本科院校,如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常州大学、南通大学等,徐州、无锡、盐城、淮安、泰州、宿迁等地也都在积极筹建自己的大学。除此之外,只剩下镇江、连云港对以自己城市命名的大学还无具体的规划与操作。在不久的将来,以连云港职业大学、财会学院和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筹建连云港大学是可行和符合实际的。

四是在引进知名大学异地分校建设上发力。城市教育发展需要融合外力来推动。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国务院1983 年转批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要求:“建议充分发挥现有高等学校,特别是老校的潜力,可以分出一批教师和干部,采取‘下蛋’办法,举办分校或夜大学,这种分校不只在高等学校集中的大城市办,还应帮助教育基础差的外地城市办,以办专科为主。”异地分校建设开始出现,带动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连云港市应走出去与国内名校联合办学,请进来(面向全世界聘请知名教授,拉不来的至少邀请他们定期来讲学),走出去(派教授去名校挂职学习),努力引进知名大学分校建设。

猜你喜欢
连云港市连云港专科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连云港市实施“智云安全护航工程”
5.连云港卷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莲年有鱼》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