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 张莹 苏斌 马潇源 刘享秀 TIAN Yan ZHANG Ying SU Bin MA Xiaoyuan LIU Xiangxiu
以沂水县龙湾村传统村落保护与规划为例,根据村落历史背景,结合村落现状资料加以整合,主要从传统村落总体空间布局、房屋保护与改造、传统街巷整治、环境空间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与规划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形式之一,是经历历史变迁的活态建筑文化遗产,是地区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记忆、劳动生产方式、历史艺术积淀等地方民族特色,既维系着中华文明的生根,也寄托着中华民族儿女的乡愁。近年来,快速城市化已影响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统文化,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又是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要求。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考虑解决,需要更明晰的文化确定性、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更丰富的工作思路。
2.1.1 地理位置
龙湾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高庄镇政府驻地北13km处,地处蒙阴县、沂源县、沂水县三县交界处,在美丽的石泉崮北脚下,西临海拔523m的西大崮(岱崮18崮之一),由龙湾、桑树峪、石虎峪、龙泉观、南峪、龙泉庵、天麻峪等自然村组成(见图1)。
1 村域环境分析
2.1.2 自然环境
该村区域面积8.20km2,其中,居住面积0.28km2,耕地面积0.78km2,山地面积6.00km2,林地面积0.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山中苍松翠柏覆盖,多眼山泉藏于沟壑之中。一条小河自山顶奔流而下,穿村而过,四季流淌。村东的石井水库水质优良,周边草木茂盛,野鸭成群,多种鸟类栖息其中。该村山水环绕,草木苍翠,天蓝水绿,空气新鲜,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是上佳的养生之所。
2.1.3 社会经济条件
全村共467户,1337人,以汉族为主,村庄聚落呈分散状布局。目前,村内有小型超市3家、门业加工厂1家、废旧金属收购站1家。2020年人均年收入约12000元。主导产业为种养殖业,村内种植玉米、小麦、红薯、西洋菜、芫荽、菊苣、南美梨、莴苣、青豆、甜菜、芦笋等,山上大量种植柿子树。
2.1.4 民居建筑
龙湾村民居建筑多为1层,各个自然村内部建筑高度基本一致,根据村庄建筑的材质、年代等对其进行分类:①一类建筑,建设年代较短,多为建筑质量、结构较好的3层以上砖混结构建筑;②二类建筑,建筑质量一般,建筑立面陈旧或未粉刷,多为砖混结构或木石结构;③三类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建筑较为破旧,一般为木石结构,建筑高度多为1层;④四类建筑,建筑质量较差,多为附属用房、搭建房等构筑物。现状调研可知,龙湾村民居多为三类建筑,明清时期建造,且以1层为主(见图2)。
2 传统建筑分布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已很难融入当今社会价值体系,逐渐丧失其原有功能,物质结构也难免于破坏和改变,龙湾村正面临着村落自然衰落、建筑功能丧失和部分民居改建、新建破坏整体村落风貌的现象,现存主要问题如下。
2.2.1 传统建筑和历史要素亟待保护
作为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是脆弱的、易损的,特别是传统建筑和历史要素。传统建筑和历史要素等实物在结构上是敏感的,经过长期发展变得脆弱。村内传统建筑的部分屋顶和墙体损毁严重,并未得到较好的保护。
2.2.2 村民生活条件和卫生环境尚需改善
传统村落的“人、房、地、村”要素构成了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系统,任何一项要素被破坏都会导致村落走向衰亡。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备,内外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污水排放、院落维护、绿化美化等方面。
2.2.3 传统文化和习俗逐步消亡
随着时代变迁,非物质文化元素可能会失去其原有意义,甚至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遗忘。村内虽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但各种文化习俗逐渐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传承人。
挖掘龙湾村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强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同时将周边山体、河道、林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空间纳入发展格局,强调村落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得出龙湾村总体发展定位为:以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本底,以“三线”建设时期历史遗留建筑为保护核心,以村庄“经果林+林下经济”为基础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业及传统手工业为特色工业,依托村庄传统文化民俗,开发以红色文化、“三线”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传统村落产业开发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山东省传统村落。
3.1.1 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保护区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3个层次。如图3所示,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划定主要考虑龙湾村的人口规模、建筑肌理、街巷格局、水系格局等,避免出现见缝插针现象。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划定主要考虑保护村落风貌特色及合理引导村庄未来发展建设。
3 保护区划
1)核心保护范围 由明清朝代、民国初传统民居及“三线”建设时期兵工厂遗址等历史建筑构成,面积约4.61hm2。建议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应保持传统民居的形式、体量、色彩和高度,建筑色彩控制为黄、灰、棕等低彩度;路面应保持、恢复石板铺砌,街道小品需反映临沂地方特色;建筑层数控制在4层以下;保证沿街立面的传统风貌、连续性与完整性,严格保护古村街巷风貌完整性,禁止机动车进入;对核心保护范围内与传统风貌无冲突的建(构)筑物应予以保留,对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拆除;除了修建消防通道、基础设施和必要的公用设施外,不允许在核心保护范围内开展新的建设或扩建活动。拆除保护区内的非历史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必须经市、县人民政府有关城乡规划部门会同同级文物部门批准。
2)建设控制地带 主要为龙湾村居民内部及周边的建(构)筑物及设施,面积为14.39hm2。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以黄、灰、棕等低彩度的颜色为建筑主色调,建筑高度控制在3层以下;更新重建建筑应采用鲁中南民居风格,保持和延续原有村落的肌理和景观风貌;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难以改造的必须逐步拆除或改建,拆除后场地作为道路、广场、绿化用地;对整治为主的区域应采取减法原则,进行“抽疏补绿”,拆除部分搭建的棚房等,增加小型广场、绿地,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区域内建筑功能以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旅游配套为主;运用传统材料或当地材料对沟渠驳岸进行修复和维护。
3)环境协调区 包含龙湾村域内的耕地农田、山林地、水系等非建设用地,面积约670.71hm2。强调自然环境与村落景观的和谐,保护传统村落周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完整性,禁止开山、破坏岩层、开垦水系及占用农田等建设活动;保护耕地,禁止占用耕地或任意改变耕地性质的建设活动,严格遵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必要的整治措施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和论证。
3.1.2 生态空间规划
1)村庄生态恢复区 保护村落内部景观植被,规划将村落内部几处空地开辟为公共绿地,建议对院落空间进行整治,拆除院落内搭建建筑,美化院落空间,增加院落绿化,栽植本土花草。
2)农田生态保护区 农田生态保护区内应严格控制建设活动,适当增加景观要素,满足游览需求,以道路和水域为界,保持田埂的自然形态,使其肌理自由组合。在田间应设置可供村民工作之余休息的场所,如在大树下空地上设置石桌、座椅等。
3)山林生态保护区 主要指村内自然山体,包括龙泉山寨和王虎山寨遗址,规划建议保护山林自然环境,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禁止采伐、毁林开荒和房屋建设行为,可适度开展山野游览活动,建设观景平台。
4)沿河道生态廊道 沿村庄内部龙湾河打造生态廊道。
3.2.1 道路规划
在考虑传统村落内外交通组织关系前提下,同时考虑传统村落承担的辐射和集散功能,做好与周边交通的协调,对村内交通进行科学规划,其中包括各个功能空间的交通关系,以及村内复杂的人流交通和应急交通。
龙湾村对外交通主要依靠现有2条村道,宽度为4.0~6.0m,规划考虑村庄旅游发展需求,对原有破损道路进行修补;村庄次要道路主要为内部砖石路,宽度为2.5~3.0m,规划保持其原有风貌;村庄步行道路主要为传统土路,规划保留巷道原有的断面形式,道路宽度为0.8~2.0m。
3.2.2 建筑保护规划
针对现状建筑采取的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包括保护、修缮、改善更新、保留、整治改造、拆除。
1)保护 该措施主要针对文保单位,对村庄已评文保单位进行重点保护,并定期进行维护与检修,严格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令第524号)中关于历史建筑的相关规定,村内文保单位包括圣泉庵、龙泉观遗址等。
2)修缮 该措施主要针对历史建筑,为传承历史文化,建议将历史建筑的维护、修复、展示以及使用均纳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效管理范围内。
3)改善更新 该措施主要针对传统风貌建筑,为保持和延续建筑外观、形式、风格及色彩,对其内部空间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使其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针对此类建筑,建议采用与历史建筑相同的展示利用方式。
4)保留 该措施主要针对与传统风貌相协调、质量较好的其他建筑,应尽可能保护此类建筑的原有风貌,使其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以确保村民的正常使用;若发现部分建筑与传统风貌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措施进行整治,以达到与传统风貌的和谐统一。
5)整治改造 该措施主要针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建筑质量较差的其他建筑,通过立面改造、功能更新、细节装饰和周围环境改善,使建筑物契合村落历史风貌;对于体量较大、高度受到严重影响的建筑,可采取降低层数的措施。
6)拆除 该措施主要针对严重影响村落格局、风貌或品质很差的建筑,对此类建筑应采取审慎措施,并结合近远期改造采取弹性方案。
3.2.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旅游接待中心,结合乡村民宿开展特色农家乐,并对农家乐进行不定量布点;在古村落内部开发专业民宿,借鉴杭州安曼法云特色主题酒店模式,打造龙湾村特色民宿;在二车间与三车间之间的道路北侧,恢复原有的山东机械修理厂配套设施,包括理发店、银行、邮局、五金店、门市部等。
3.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以保护为中心,以传承为基础,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视为村庄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湾村非物质文化资源有传统布艺、高庄馒头、高庄绺子烟、高庄柿饼、紫薯粉条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建议包括: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普查、记录和整理,建立档案和名录,为传承人提供保障及财政支持,明确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构建教育传承机制,建立传统建筑、工艺人才库;结合传统文化特点,增加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民间艺术表演,提高社会参与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开发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积极融入旅游消费品市场;保护乡村街巷历史遗存和巷道交流空间,延续相关历史建筑和公共空间的传统功能和空间形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
通过对龙湾村的建筑、文化、自然资源等现状进行梳理,以保护与传承的理念对传统村落进行发展规划,对于保护村落格局、传统建筑风格、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传统村落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