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姿力
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冷链安全追溯管理问题,包括对农产品来源信息、流通过程和安全检疫等方面实现透明化监管,对农产品物流运作各环节实现全流程跟踪。本文描述了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视程度,探讨了现有的农产品冷链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冷链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根据上述情况针对如何优化冷链追溯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政策建议,包括管理平台建设,技术创新,提升消费者对追溯信息关注度等方面,旨在帮助各地区统一行业技术标准,通过科技赋能加大力度解决冷链追溯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实现冷链协同追溯体系的有效搭建,并最终助力农产品冷链追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013年,党中央提出要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國统一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近几年更是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并连续对追溯体系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因此,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创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大举措,对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提振消费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安全问题频发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农产品的起始端,有些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和防治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和兽药,造成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如铅、汞、砷等;在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农产品的销售阶段,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生产假冒伪劣商品,造成健康危害,扰乱市场秩序。如在2022年开展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中,共抽检了包括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三大类农产品样品共计2771批次,其中发现15批次样品存在问题,多为违规使用农药造成。
溯源标准不统一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农产品追溯系统,农产品认证标准更是五花八门。就一些现有的农产品冷链追溯体系存在农产品种类覆盖面不同,从识别码、存储信息到网络查询系统等各方面不完全统一等问题。此外,由于追溯系统的软件开发商不同,导致平台追溯信息不能互联共享,在软件系统等方面无法兼容,更不能跨平台查询农产品信息,如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陕西省“冷链食品追溯管理系统”、江苏省“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等体系均各自为营,无法实现跨系统查询。消费者在超市卖场通过触摸屏查询追溯,功能单一,信息简单。这与发达国家在记录管理、查询管理、标识管理以及责任管理上都已建立起统一、完善的制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追溯信息模糊 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记录和传递是实现农产品可追溯信息的必要过程。在农产品冷链追溯中,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记录和传递将不完全由上游承担。下游主体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第一责任主体,需依法承担进货查验、记录、留存等追溯义务。尽管下游主体按照规定采取了信息填写采集等追溯行为,但其留存的农产品相关信息和进货记录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容缺失和记录模糊的问题。例如,规定中要求填写的供货商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缺失,无法准确与上游供货商取得联系。部分农产品相关票据的手写字迹潦草,内容模糊不可识别,本质上属于无效的追溯凭证,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纠正。在采取一定追溯管理措施的流通主体中,部分主体只停留在形式上,进行资料的二次收集,简单将有无可追溯信息作为收集内容。而不关心信息完整性和记录内容的准确性,并未对上游主体所提供可追溯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问题进行及时的提醒和纠正。
农产品冷链追溯体系建立“一中心三模块”,即可追溯云数据中心,以及“生产者、监管部门、消费者”三模块。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为基础,构建一种将生产者、监管部门、消费者三者有机结合的云数据处理中心。
体系设计 基于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流程,建立农产品冷链安全追溯体系。该追溯体系由生产商、物流企业、仓储单位和销售单位共同参与运营,并由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对任一节点进行实时监管,消费者末端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农产品在冷链各节点的具体流通信息。具体流程为:生产商先将农产品信息写入源头二维码,包括生产时间、储存温度、出库时间、经办人等;而后,物流企业将物流信息写入第二站二维码,包括收发时间、运输温湿度、发货时间、操作人员等;接下来,仓储单位将储存信息写入第三站二维码,包括入库时间、在库储存温湿度、出库时间、操作人员等;最后,销售单位将在售信息写入第四站二维码,包括上架时间、销售环境、售出时间、操作人员等;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后,可通过扫描商品二维码查看追溯货品信息,以确认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和质量安全。
体系构建 农产品冷链追溯体系构建的四个层次结构分别为应用层、数据层、核心层和物理层。以物理层为基础,对信息收集的全过程,把“物”融入“区块”中;以核心层为保障,采用智能合约和一致性机制,实现了前端消费者、溯源信息提供者和监管者三个治理主体的目标相容;以数据层为重点,着重解决在数据层面上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采用分布式的管理方式,提高了跟踪的准确性;以应用层为根本,运用 B/S体系结构来完成“人绑定,物管人”的结构。
应用层。在农产品冷链追溯体系中录入供应链上的上游、中游及下游的重要参与主体,并对供应商、生产商、物流企业、消费者等主体提供明确统一的查询信息的服务支持。
数据层。对已取得区块注册权的“节点”,将其数据以区块链的分块形式进行封装,并在每个数据中加入特定的数据,根据多个特征的复杂网络环境和访问控制机制,通过分布式网络机制将数据分散到各个数据库中,从而达到从采购、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的正向追溯,以及消费者、参与者、监管机构等多方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
核心层。在区块链中嵌入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标准和有关管理办法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对区块链进行可编程的依据,它可以拒绝对不符合合同的数据进行上链,从而达到对农产品质量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将监督功能整合到业务过程中,有效解决人工监督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建立农业、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牵头的联盟,引进相应的共识机制,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和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方,在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之后,也将成为此联盟的成员。
物理层。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传感器、状态检测器、NB-IoT、RFID等对种植基地实施数字化管理,自动收集农作物生长状况、种植基地环境参数、农产品运输状况等信息,降低人工干预,保证追溯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并利用数据融合网关的统一接口,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上层协议。
加强追溯管理平台建设 农产品的流通具有跨越地区、跨越不同责任主体的特点,所以单靠一个部门或者机构去解决追溯全程信息完整性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各单位需以信息化技术加强对分级管理基础工作的支撑并推动监管工作系统平台上下整合互联,引导企业自控自检信息与监管系统平台对接,从而间接加强信息的共享和分析应用,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推动省级可追溯系统与国家级可追溯系统的联接,加强各层级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二是积极实施国家农产品冷链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的大规模应用,有效宣传、接收用户反馈信息,并以反馈信息为依据,对平台的建设进行优化,进而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完善。三是将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纳入农产品冷链安全监管名录,对其实行信息化、动态化的智慧监管。四是全力开展农产品冷链安全网格化“建网”“管网”“用网”三大行动,构建网格化监管工作体系,达到职责明确、上下联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目标。
强化技术创新 农产品冷链安全追溯通过科技赋能,实时监控农产品安全,对出现的隐患问题及时预警并切断来源。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全流程透明化追踪。企业应加强上游到下游、生产到流通多个环节的监管,实施监控农产品流通全过程,并利用二维码进行农产品状态信息的存储,实现“一物一码”、多点信息记录。同时,企业也可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溯源性等特点,聚合供应链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与优化。
提高消费者对追溯信息的关注度 加大对农产品冷链追溯问题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农产品可追溯的认知水平,增强消费者对可追溯制度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意识。一旦遇到相关问题,可以利用相应手段进行产品质量追溯与维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看到产品从田间到展柜的全部流通信息。在查询农产品相关信息后,应拒绝购买来源不明的冷链食品,并通过投诉渠道及时反馈。借此加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自身健康的保护,使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更加放心。
作者單位:郑州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