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人间四月天

2024-04-30 14:22靳梦瑶
中国故事 2024年3期
关键词:林徽因文学作品诗歌

靳梦瑶

【导读】林徽因所著作品不多,生前并未出版过个人作品集。长期以来,大众对林徽因文学作品和建筑研究实践成果的关注,远不如对其私生活和各种八卦传闻的兴趣,她的文学作品鲜有得到大篇幅分析。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位现代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分析解读。

一、生平简介

林徽因祖籍福州,生于1904年的杭州,其祖父是与康有为同科的前清翰林林孝恂,其父是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辛亥革命后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曾任国务院参议等职的立宪派名人林长民,其叔父则是广州起义牺牲的革命烈士林覺民,林徽因家门中长辈多受西方思想和日本现代教育影响。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跟随出国考察的林长民前往英国。在旅欧前夕,林长民写信告诉女儿此行的目的:“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在此期间,林徽因考入了圣玛丽学院,结识了父亲的友人、现代诗人徐志摩,并在其影响下了解到新诗创作。1924年春,常参与徐志摩、胡适成立的新月社文艺活动的林徽因登台演出泰戈尔诗剧《齐德拉》,流利的全英语台词和俊秀扮相使这个女中学生名闻当时的文艺界。同年秋,林徽因前往美国求学,进入宾尼法西亚大学美术系学习,同时选修建筑系课程。留美期间,林徽因曾参加闻一多等人组织的中华戏剧改进社活动,并在那时开始了诗和散文的写作。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完婚,同年8月归国,受聘于东北大学,成为新成立建筑系最早上任的教师。1930年,林徽因患肺病而离开教学岗位前往北京疗养,也正是在此期间,她得闲正式开始写作诗歌和小说,陆续将作品发表至《诗刊》《北斗》《新月》等杂志上。与此同时,梁思成主持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林徽因与其夫和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共同开启了中国人自主进行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新时代,此后十几年间,营造学社走遍了中国15个省份、190多个县,考察测绘古建筑超过2700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林徽因仍然奔走于北京城建规划事业。1955年4月1日,时年51岁的林徽因病逝于北京,金岳霖撰写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而后林徽因葬于八宝山公墓。

二、文学作品

短短51年人生中,林徽因留有60多篇诗歌、10多篇散文、6篇小说以及一部未完结的剧本,所著作品不多。林徽因生前并未出版过个人作品集,绝大部分作品散见于当时的报刊如《新月》《大公报文艺副刊》等。1999年林徽因之子梁从诫主编的《林徽因文集》出版,首次系统整理了其母的建筑研究文章及大批信件。一直以来,大众对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关注较少,其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书籍中也鲜有大篇幅分析,即使有,也以诗歌分析见多,而针对散文小说乃至剧本的分析鉴赏则近乎无人问津。本文将结合其生平经历和他人评价对林徽因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

三、主题:爱情与爱国

林徽因的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主题可以大略分为两方面:个人层面的爱情文学和国家层面的爱国文学。这里的爱情文学除却狭义的男女之情以外,还包括林徽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表达个人生活情感情绪的文学作品;爱国文学则多指林徽因发表人生的思考见解、感怀时事和关注大众疾苦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兼具敏感的女性诗人气质和哲人思考的智性。除却清丽婉约柔美温暖的主题选择之外,在留学经历和时代境遇的影响下,林徽因的作品体现出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和东方儒家思想的交汇融通,具有深层次的哲学精神意蕴。比如在对徐志摩的悼念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除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外,更言及运命、生死等具有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议题,“归根都是运命……我疑问其间摆布谁是主宰。”“死是悲剧的一幕,生则是一场悲剧的主干!”这篇散文将主题由面向自身和逝去友人的狭义个人情感表达上升至了对文艺界乃至当时时局的哲学思考。诗歌《年关》中写道:“一年,又是一年辛苦,一盘子算珠的艰和难……胸腑的辛苦,成千万,成千万人流的血汗。”也展露出这位女性诗人对世俗观念中女性诗作矫揉造作、见识薄浅的刻板印象的打破,描绘出了对当时劳动人民的关怀;《哭三弟恒》则将单纯对空战阵亡三弟的缅怀之情上升至了“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中国的悲怆永沉我心底”这样关注国家存亡命运及爱国情怀的高度。

此外,林徽因时常抱着同情之心观察生活中小人物的悲喜,她多次说到自己看的“永远是窗子以外”,她也认识到,自己还未能真正认识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那无形的窗子仍然是存在的”。这里的“窗子”正是社会不同阶层无法消弭的隔阂。她从不假惺惺地说自己已完全融入劳动者了,而是现实冷静地说:“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之外罢了。”她一针见血地戳破某些知识分子自以为是的“活成像劳力者一样体验到人生疾苦了”的神气。

四、独立上进的女性意识

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并不像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一样振臂高呼女性主义口号,但她的许多生活文学细节都展现了独立上进和自由的女性意识。在对爱情的见解中,林徽因与其他女性诗人一样,有着对美好爱情的愿景,描画过不少缠绵的爱情故事,但也保有着自己特有的冷静与理性。面对现代诗人徐志摩的热烈追求,林徽因冷静地忆起少女时期:“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用他的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她在《仍然》中写:“我却仍然抱着百般的疑心……我却仍然没有回答。”林徽因的爱情诗与以往女性诗人的作品不同,她没有对爱情被动等待,而更多呈现出主动勇敢、独立坚定的女性形象,婉约但不幽怨,有着自己的主见,“忘掉腼腆”,大胆勇敢。

林徽因本人在沙龙中也常常处于女性主导者的地位,话唠起来,梁思成、金岳霖等人都只得坐在沙发上静听。费正清这样形容沙龙上的林徽因:“在场的人都围绕她转。”林徽因的诗歌从不因男尊女卑的旧社会思想糟粕而避讳女性特色的表达,她的作品几乎一读便可辨出为女性诗人所作。她发挥女性诗人专长,善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用清丽淡雅的女性化辞藻、想象和意象,表达极富女性色彩的多愁善感之情怀。

林徽因在小说中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女性主导角色如绣绣、钟绿、文珍、梅真。她们几乎都是美丽的,但其美丽远远不止于外表。这几位女性角色都有着美好的品质,她们优雅善良、活泼纯真。钟绿敢于为了爱情与家人决裂,文珍敢于拒绝少爷追求、与命运抗争,和革命者出走。林徽因一辈子被称作美人,甚至到今天,仍有民国四大美女的美誉,但她一直不同意“美女”是对女人最高的褒奖,她反驳金岳霖“梁上君子,林下美女”的撰联:“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个女人就没有什么其他事可做,只配作摆设似的!”

接受过新式教育、有着不凡学识修养和人生视野的林徽因用女性特有的敏感共情关注着当时的人生和社会,用自己的生命有力地反驳了“头发长见识短”等糟粕老旧的性别不公思想。

五、新月派“三美”

新月派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音乐美上,林徽因運用声韵押韵叠韵,运用句式回环增强旋律。在当时的沙龙中积极参与“读诗会”的林徽因甚至会用福州土话展现方言中诗歌的音乐美,积极尝试探索新诗的音律。林徽因形容写诗是“驾驭一串有声音,有图画,有情感的言语,来表现这内心与外物息息相关的联系”,认为诗歌的音乐是其内在的品格和精神,是诗歌形式的关键元素;在绘画美上,于宾大修读美术系、有着浓厚美术功底的林徽因更精于对诗歌中色彩的运用,如“花开到深深的深红”“那天的天澄静的蓝”“白云,又像是一流清涧,澄清”等丰富的颜色组成了一幅幅情感丰富的诗歌绘画;在建筑美上,建筑师林徽因更有创造力,区别于单纯的同字数对齐、结构句节匀称的建筑美和新月派某些诗人的方块格律,林徽因的诗歌建筑美形式更加自由、更具有设计感。《雨后天》中,除却开头一行,以下的六行字数虽然不完全相等,却借助破折号等字符号形成了成组的建筑美感,单看中间五行,又有建筑拱桥般的美感。在同为建筑师和文学家的林徽因笔下,往往能窥见所谓“理科生的浪漫”。

六、后记

林徽因以其诗歌作品《你是人间四月天》著称,也常困于世人口中所谓八卦,但真实的她远远不止于此。林徽因有那时习得先进西方教育的宽阔视野,有独立勇敢先进自由的女性意识,有兼备理性建筑学和感性文学的广博学识修养,处于乱世困境却乐观得很,能说出:“我们这种人太无用了,也许会死,会消灭,可是总有别的法子让我们国家进步了……我相信我们大家根本还是乐观的,你说对不对?”四月天以外的林徽因,更为立体丰富,也更为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 林徽因集[J]. 新文学史料,2015(1).

[2] 李飞. 发现美守护美——谈民族歌剧《林徽因》的创新[J]. 戏剧文学,2018(10).

[3] 马雪,张燕楠. 国家意志与文化表征:林徽因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理念[J]. 艺术百家,2018(5).

[4] 康宇辰. 临窗者的眺望——论林徽因编著中的文学姿态[J]. 文艺争鸣,2017(4).

[5] 熊辉.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康奈尔的学习经历详考[J]. 新文学史料,2016(4).

[6] 王彬. 论林徽因诗歌的现代主义特质[J]. 中国文学研究,2016(4).

[7] 费冬梅. 林徽因“太太客厅”考论[J]. 社会科学论坛,2015(9).

[8] 王宇. 讲述林徽因的意义: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个案研究[J]. 学术月刊,2015(6).

猜你喜欢
林徽因文学作品诗歌
诗歌不除外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