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视域下高适河西边塞诗自然景观书写

2024-04-30 17:20冯瑶
中国故事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浪武威边塞诗

冯瑶

【导读】唐中期边塞诗人高适于天宝十一年从长安出发,赴河西边塞投奔哥舒翰,途中高适用诗歌记录了所见所感。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入手,運用“空间分析法”分析高适河西边塞诗中的自然景观书写,可以勾勒出诗人从长安至河西之间的行程路线,品析河西独特的地域风貌。进而由外层空间指向内层空间,挖掘出其中所包含的更多情感内涵。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高适“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他曾在河西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兵败后追随玄宗入蜀,后因在永王谋反一事上立功,经屡次提拔,后进封渤海侯,谥号“忠”。在唐朝诗人中担任高官并封侯的,据现有资料看,仅有高适一人。其作品收入《河岳英灵集》《高常侍集》,殷璠评高适诗歌“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出发,运用空间分析法深入研究高适的河西边塞诗,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对高适边塞诗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以从纵向空间维度探讨文学家所处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景观书写中的地域特点与空间差异。空间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的分析和解读。伍赛凤在《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中说:“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复兴,重写中国文学史浪潮的兴起,文学与地理关系的相关研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杜华平先生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与概念体系的建构》中言:“地理环境是文学生存的背景与条件,正如文学的时代背景一样,是文学生存的两大要件。”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写道:“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与生命存在方式,毫无疑问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高适边塞诗的灵魂所在,也是高适寄托个人的主观情感寄托的一种具象表达。

一、河西概况

河西位于今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汉代以后渐指河西走廊一带。《旧唐书·地理志一》中记载:“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採访使,监察非法……又於边境置节度使、统经史,式遏四夷。” 河西节度使便是十五道中的一道。

河西走廊西起乌鞘岭,南面是巍峨的祁连山脉,北面是马鬓山、合黎山、龙首山,呈西北-东南走向,为狭长喇叭型平原。来自太平洋的季风向西北吹拂,带来了丰沛的降雨,在河西形成一座湿岛。祁连山上经年积雪和史前冰川融水汇入黑河冲向河西走廊,改变地表,形成峡谷、戈壁、丹霞、冰川、草原等地貌。石羊河和疏勒河位于黑河的东西两侧,三条河流滋养了河西的三片绿洲,迄今为止河西草场仍为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草场。河西草场养育了从古至今无数优良的战马,祁连山脉焉支山下的军马场是河西最著名的草场之一,《汉乐府·匈奴歌》中记载:“失我焉(燕)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去了燕支山匈奴的牲畜不得繁衍,由此可见河西的重要性。河西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特殊,且物产丰富,自秦汉以来,民族战争与民族迁徙不断在此上演,故唐代以河西走廊为主设置河西节度使,作为管理西北事务的重要基地与后勤补给地。

二、高适河西边塞诗中的自然景观书写

天宝十一年(752年),通过陇右节度副使、知河西节度的哥舒翰幕府判官田良丘的荐引,高适赴河西投奔哥舒翰,这是他第三次出塞。高适从长安出发,经陇州、秦州、临州、兰州,最后至凉州,沿途留下数篇边塞名作,记录此次出塞河西的所见所感。

(一)陇州的自然景观书写

陇山为西秦岭六盘山,地处宁夏南部,陕西西部,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处,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坡陡峭,西坡平缓,是深入黄土高原的一条狭长绿色走廊,发源于这里的河水千百年来一直不断滋养陇中、陇东和宁夏南部大片地区,该范围内主要的河流有渭河、泾河、清水河、葫芦河以及其他众多的细小支流。此地自古以来就是要塞重镇,对中原王朝的重心关中盆地起着天然城墙般的庇护作用,陇山即是护卫中原的屏障,又是前出西域的关口,边关要塞与金戈铁马在此激荡回响。陇山地区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在诗歌与文学方面颇有建树,《采薇》《出车》《六月》这些诗经名篇皆诞生于此。秦始皇登基后首度西巡,便选择向西进入陇山,面对清澈的朝那湫进行祭拜。陇山又称“龙山”,不仅是龙图腾的源头之一,也是伏羲女娲传说最初流传的地方之一。杜甫、岑参、卢照邻、贾岛等人创作的边塞诗的灵感也来源于此。远古的诗意至今滋润着这片土地。

在赴河西途中,高适从长安出发至陇州,翻越陇山,过分水驿,登上陇山作《登陇》:“登陇远行客,陇上分流水。”作者初入西北,站在陇山上,看着眼前分流四方的水流,想着自己即将远行,心潮为之起伏。此时的高适不知前路如何,心中难免惆怅与忐忑。眼前四处奔淌的水流和他的前途一样不知最终去往何处,见此有感而发。诗中的地理空间要素有显性要素:“陇上”“分流水”(景观);隐形要素:“远行客”(情感)。通过显性要素衬托隐形要素,是文学家们惯用的修辞手法。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广大寥廓的地理空间,高耸的山峰,奔腾的流水,作者一个人站在山顶,在大自然的衬托下显得再渺小不过,高适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陇山上的一个远行过客。

(二)兰州的自然景观书写

兰州古时又称“金城”。金城的来历大概要追溯至汉朝,公元前121年春,李息奉汉武帝之命,在黄河寻找一处适合大军通行的渡口,以便霍去病攻打西域。霍去病此时风华正茂,战事捷报连连,汉朝的西部边防从秦朝设置的榆中快速推至黄河一线,在黄河渡口建立一座大型军事要塞的计划愈发紧迫。最终选定的渡口坐落于当地最大的河谷平原,群山环绕,河滩徐缓,且易守难攻,是扼控东西南北四个战略方向的绝妙节点。它的西北方通河西走廊,西南方连青藏高原,南通夏州、临洮,北接皋兰、秦川。正可谓,地处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之处,“得天独厚的渡口与坐中四联的黄金位置使这座城市在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最关键的一年应运而生,它被正式命名为金城。” 关于金城最早的史料记载于《史记·大宛列传》:“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可见金城是当时西北一大名城,后由于商道和驿道的开发,到了唐代,金城已是经济军事重镇,是由长安至武威的必经之地。

高适过陇州至兰州,登上古老的北门城楼眺望作《金城北楼》,高适对所见大为震撼:“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頭残月势如弓。”“山”是“连山”,连绵不绝的山脉,起起伏伏,积水流淌于这连绵不绝的山脉之上,一望无际,晴空万里。高适站在其中,感受来自河西自然景观的震撼,真实的景色远比画中的要好看万倍。听湍急的河流激流勇进犹如破空之箭,在城头瞭望天空上的弯月像似一张弓,由水流声和弯月联想到箭和弓是独属于边塞的想象。若是在长安,湍急的河流可为乐声,弯月可似玉钩,但在金城独特的地理空间中,“积水”“连山”“急流”“残月”等地理要素则与河西边塞的广袤无垠、浩瀚壮阔相连。高适在这里真切感受到了边塞的广阔与肃杀。

(三)凉州的自然景观书写

凉州又称“武威”,武威为汉时河西四郡中汉朝西部的门户,其名字彰显着汉帝国武功军威,后又因所处地气候寒凉,被汉武帝赐名凉州。武威文化底蕴丰厚,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前凉时期的张轨在此大力发扬儒家文化,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修建了规模浩大的姑臧城。后凉时期,鸠摩罗什曾在此讲授佛法长达十七年之久,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武威位于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过渡地带,其南面是巍峨的祁连山脉,北接巴丹吉林沙漠,西连腾格里沙漠。武威境内的水系均属石羊河系,发源于祁连山脉,在武威以北汇入石羊河,最后向北流入大漠。

昌松位于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西,南依祁连山东延支脉乌鞘岭,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550米至3469米之间,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貌分带现象明显。古浪峡位于昌松东,是河西走廊东部一条长峡,南起乌鞘岭北麓,北至古浪城北,长38公里,峡极狭,两侧高山壁立,地势险要,中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交通孔道,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路段。古浪关又称虎狼关,扼控峡谷要冲,即是古浪城的南大门,又扼守着古浪峡北口,是古凉州的东南部门户,也是由兰州至西凉的必经之路,素有金关银锁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丁盛作《咏古浪》:“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

高适进入武威,第一站就是翻越乌鞘岭至昌松。乌鞘岭位于武威南,翻越了乌鞘岭就算正式进入了河西走廊,乌鞘岭常年低温,六月飞雪,从乌鞘岭到古浪县这一段被称为古浪峡,高适在古浪峡作《入昌松东界山行》:“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崎岖出长板,合沓犹山前。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全诗细致描写了古浪峡的艰难凶险和苦寒。诗篇首联就写出古浪峡道路的狭窄,称其为“鸟道”,连马都没有歇脚的地方。“崎岖”“合沓”等词语显示出层峦叠嶂和走不完的艰险山路。颈联二句描写出山间冷冽的气候和景色,湍急的河流冲激着石头,松树的枝叶划破了寒天。尾联抒情,诗人说自己“王程未尽”,不能半途而废。高适一路颠簸,感受着完全不同于长安的自然气候,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提道:“气候的影响是一切影响中最强有力的影响。”这句话在高适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河西的气候比长安多变、比长安寒冷,河西的地貌也比长安更加广袤崎岖。高适描写的古浪峡让读者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河西山路狭险与气候的寒冷,同时也凸显了古浪峡的形象特征,使古浪峡有了更深的文学厚度。

高适进入武威的第二站为百丈峰,据考,敦煌集本作“百尺峰”。若确为百尺峰,则此地应指武威郡峰烽火台。高适登烽火台作《登百丈峰二首》:“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早上登上百丈峰,就看到了远处的燕支山,汉时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人的天空旷远苍茫。如果说高适前面所作之诗都在为进入河西作铺垫,那《登百丈峰二首》就是作者直面河西要塞。他站在武威的烽火台上,所见第一眼就是汉与匈奴长年争夺的燕支山,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就在高适眼前,他不禁想起年轻的骠骑将军在此征讨匈奴的场景,可如今胡人的地盘越发广阔。他在此思考边疆守御,开始想运用自己的文才武略报效国家。眼前的燕支山,是河西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见到燕支山就会想起在此发生过的金戈铁马,令人激情澎湃,想在此立一番基业。燕支山上有太多的历史痕迹,它见证过汉朝的强大,也见证过隋炀帝在此接见西域二十七国国王、使者、商人的盛大场面。文人透过这些历史痕迹有感而发,赋予了燕支山新的文化内涵。

高适进入武威的第三站是哥舒翰凉州幕府。高适并没有在此处立刻见到哥舒翰,得知哥舒翰当时在临洮,高适便前往临洮,却又赶上哥舒翰外出,于是作《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把临洮的所见所感写成此诗寄给河西、陇右幕府中的其他幕僚。诗中描写了唐军凯旋的场面和高适所见自然景观:“立马眺洪河,惊风吹白蒿。云屯寒色苦,雪合群山高。”高适立马眺望着奔流不息的洪河,狂风吹白蒿。聚集的云是寒冷时节的景色,远处的群山上被大雪覆盖。高适这四句诗描写了河西边塞典型的自然景观,“惊风”“云屯”“雪合群山”,这些典型的地理空间要素体现着文学内部景观的地域差异。河西边塞自然气候的苦寒并没有浇灭他的满腔热血,此景配合着唐军凯旋的场面,更加激发出高适建功立业的决心。

高适虽身在河西边塞,但也不全是金戈铁马的生活,闲暇时候也有自己的娱乐,如灵云池就是当时凉州权贵游玩宴饮的一处胜地。高适在招待朝廷来视察军情民生的窦侍御时就曾在此泛舟游玩,灵云池如今虽不得见,却可从高适的诗中窥得其一二风采。高适在此处作了《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送窦侍御知河西和籴还京序》《陪窦侍御泛灵云池》。“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水边树下的歌舞声响,勾着诗人思绪飘扬,歌声悠悠缭绕在晚风之中,眼前夕阳粼粼水波遥遥,水天相接,边塞满秋色。高适泛舟于此感受着一场独属于闲暇时期河西边塞的视听盛宴,读者也从高适诗中体会了一次当时凉州秋色的美景。高适与窦侍御交谊甚深,同样在这一年的冬日,他们登上了凉州的七级浮屠,并有诗歌唱和,高适作《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屠之作》。此外《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和王七玉门关山听吹笛》都是高适在武威闲暇时光里所做之诗,描写的是河西边塞一片祥和的景象。

高适还有一首《无题》诗:“一队风来一队砂,有人行处没人家。阴山入夏仍残雪,溪树经春不见花。”这首诗见于敦煌诗集残卷伯3619号。此诗出现在敦煌诗集《九曲词》之后,应写于哥舒翰破九曲部落的那年夏天,亦属高适在河西幕府期间所作之诗。漫天的风沙飞舞,所经过的地方全无人烟,由于山脉高耸,即使入夏,山上依旧被白雪覆盖,溪水流淌,树木经过春天的滋养仍不见开花。“阴山”“残雪” “不见花”这些地理空间要素都在诉说着河西雄浑壮阔的景色和气候的严寒。

高适身为幕府文人,除了作一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外,在武威亦作许多颂赞诗,如歌颂战争胜利和哥舒翰英武的《塞下曲》《同李员外贺哥舒翰大夫破九曲之作》《同吕判官从哥舒翰大夫破洪继城回登积石军多福寺七级浮图》《九曲词三首》等。赞颂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功德抒自己壮志难酬的《奉寄平原太守》;称赞李宓带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李云南征蛮诗》;赞美田著作文才武略、反观自己不得志落寞之情的《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鼓舞萧判官并描写戍边战士之苦的《送萧判官赋得黄花戍》;称赞李十七才能并致以美好祝愿的《河西送李十七》,此外还有描写塞外人文景观的《部落曲》。这些都是高适在河西幕府期间所作之诗。

三、结语

高适此次出塞至河西留下的二十二首边塞诗,为河西边塞诗研究留下了丰富的材料。运用文学地理学“空间分析法”来分析这些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既能从地理层面挖掘河西的空间特色,又能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探讨其情感内涵。以文学地理学的角度重读高适河西边塞诗,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河西这片土地,可以更深层次地解读其思想内涵,增强对河西边塞的地理认知。

参考文献

[1] 高适传[J].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2014(3).

[2] (宋)欧阳修,等. 新唐书·列传六十八[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克讓. 河岳英灵集注[M]. 成都:巴蜀书社,2006.

[4] 伍赛凤. 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J]. 名作欣赏,2023(9).

[5] 杜华平.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与概念体系的建构[J].临沂大学学报,2016(6).

[6] 曾大兴. 文学地理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7]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地理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李剑,刘道英.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M]. 青岛:青岛人民出版社,2004.

[9] 乔休,雨晨,晓欢. 千年变迁 金城兰州 丝绸之路上的“不老城”[J]. 城市地理,2021(4).

[10] (汉)司马迁. 史记·大宛列传[M]. 长沙:岳麓书社,2011.

猜你喜欢
古浪武威边塞诗
与己书组诗
重任在肩
古浪香瓜钢架日光温室标准化栽培技术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古浪明代水陆画
武威所出西夏买地券再探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