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与创新

2024-04-30 13:39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实验小学陈小铭
家长 2024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法治道德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实验小学 陈小铭

在当今社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与创新,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一环。这种融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也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逐渐滞后,需要更多的创新与变革。因此,探讨如何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了教育界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深入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与创新,从以人为本原则、适宜性原则、师生共建原则出发,探索如何有效整合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在于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涵盖了身心健康的关怀,以及对其全面发展的重视。在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中,以人为本原则的实践强调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认知,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认知水平和成长阶段的学生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方面,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教育者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情感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为其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也是以人为本原则在道德教育中的体现,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合法合规的行为观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守法,形成健康的法治观念。

(二)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的贯彻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更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路径。通过因材施教,教育者可以更精准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教育更有深度。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以确保教育内容既贴近实际,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寓教于乐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游戏、故事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巧妙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对道德准则和法治观念的理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和内化这些内容。

(三)师生共建原则

师生共建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了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和共同参与,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校园文化向着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师生共建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参与到校园管理和规划中,是师生共建原则的重要体现。学生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反映其真实的需求和意愿,从而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学生的参与也能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更加珍惜和维护良好的校园文化。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意义

(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不仅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还为学校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道德教育的引导,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等品质,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与此同时,融合法治教育也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作用,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保障,从而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法律规范既是社会生活的基石,也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保障。这种认知有助于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规范守则,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为学校的秩序和稳定做贡献。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在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还能够为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环境。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形成尊重、合作、关爱等价值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品德的塑造,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会了相互尊重和合作,形成了相互帮助的文化习惯,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法治教育的融入也为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秩序,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与稳定。

(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能够让学生通过法治教育的引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对于个人权益的保障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在法治教育中,学生能了解到法律规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明白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违法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不仅有助于校园文化的秩序维护,也有助于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此外,法治意识的树立还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能认识到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工具,会更加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困境

(一)师资力量建设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首先,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更偏向于强调学科知识和应试教育,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不足。其次,由于法治教育涉及法律知识、社会治理等方面,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然而一些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难以将法律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可能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因为缺乏相关培训和支持,无法有效地传授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不稳定和参差不齐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质量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课程时间分配困难

首先,学校的课程设置通常更侧重于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这些学科往往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与法治教育被边缘化,被视为附加内容,很难在繁忙的课程表中获得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认知不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也影响到师资培养等方面,使得融合教育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考核压力,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运用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而这些方法可能需要较多的课堂时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需求形成竞争,导致教师匆忙地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影响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学生接受程度不一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存在学生接受程度不一的问题。首先,部分教育内容可能过于理论化或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学生对于过于枯燥的理论内容可能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不高。其次,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使得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缺乏兴趣。此外,学生个体差异和家庭背景差异也是导致接受程度不一的原因之一。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不同,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一些学生在家庭中得到了对道德和法治的良好教育,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一些学生来自教育资源匮乏的家庭,对于这些概念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接受程度较低。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创新路径

(一)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仅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还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设施,将法治理念深度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实践中。

首先,学校可以设立法治宣传角,展示与法治相关的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以及学生模范行为。这里不仅是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法治理念深入校园。其次,设置法治文化展示区,将法治理念融入学校空间。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立法治文化展示区,如墙面展板、雕塑艺术等,能让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见法治的象征和表达,激发学生对法治文化的深层次认同。学生还可以组织法治知识竞赛、法律演讲比赛、模拟法庭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感受法治的魅力,使法治教育更具体、更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数字化教育工具应用

数字化教育工具在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引入互动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法治教育App 和在线法律知识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法治学习途径,丰富教学手段,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

首先,使用针对儿童的法治教育App。这些App 通常设计得生动有趣,配有各种互动游戏、动画、漫画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例如,通过解密游戏来学习法律常识,或者通过与虚拟角色的互动来体验法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其次,一些在线法律知识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如法律案例分析、法治漫画、法律知识测验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在线讨论或者法律辩论,从而增强对法治教育的理解和参与度,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法治学习,提高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校园文化融合设计

学校设计具有针对性和连贯性的融合课程,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形成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这种综合性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意义与价值,并将法治观念融入学习过程中。

例如,学校可以设计一门名为“法治与公民教育”的融合课程,结合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公民的权利和责任等。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实际运作,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法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如举办法治主题的主题演讲,邀请法律专家或者社区警察来校园进行法治知识普及和互动交流;组织法治主题的艺术展览,让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法治的理解和感悟;举办校园文化节,设置法治教育体验区,让学生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深入了解法治教育的内容。

(四)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周

学校设立法治教育主题周,集中开展一系列法治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如法治知识竞赛、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提升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组织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法律知识,深化对法治的理解;举办法庭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庭程序,从而加深对法律运行机制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对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周进行融合创新,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和内涵。除了法治教育主题周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如法治文化节、法治宣传日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法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常识竞赛、法律游戏、法治实践体验等。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比赛,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亲身体验法律实践的过程,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律素养。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与创新既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求。唯有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全面成长,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笔者深入剖析了以人为本、适宜性和师生共建三大原则下的融合路径与创新举措,希望能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