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让人望而生畏。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不同于癌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性,子宫肌瘤恶化的概率很小,属于良性肿瘤,而不是癌症。但子宫肌瘤发病率高达20%以上,常见于30—50岁女性,也会给生活带来许多困扰,不容忽视。需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有情况及时就医。
〇 受激素影响的子宫肌瘤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子宫想象成一个墙壁很厚的房间,房间的内涂层是子宫内膜层,外涂层是子宫浆膜层,子宫肌瘤若长在墙里的就是肌壁间肌瘤,往房间外长的是浆膜下肌瘤,突到房间里的则是黏膜下肌瘤。子宫肌瘤发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遗传有关,也可能和激素有关,青春期前较少见,到育龄期时子宫肌瘤则容易长大,妊娠期时会加速生长,绝经后肌瘤会逐渐停止生长或缩小。
研究表明,年龄超过40岁、初潮年龄小、没有生育或晚生育、肥胖、患多囊卵巢综合征、曾接受激素补充治疗以及有子宫肌瘤家族史等的人群具有较高患上子宫肌瘤的风险。
〇 观察症状、定期检查早发现肌瘤
很多子宫肌瘤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得了此病。值得注意的是,症状与肌瘤的分类、大小、有无变性相关,与肌瘤数目关系不大。得了子宫肌瘤后,常见的症状有以下5种。
(1)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黏膜下肌瘤以及较大的压迫宫腔的肌壁间肌瘤可能引起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也是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长期可继发贫血,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
(2)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压迫宫腔时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黏膜下肌瘤更明显。如果感染可出现脓样白带,若坏死则会有脓血性液体排出,伴有臭味。
(3)下腹包块。肌瘤较大时可以在下腹部摸到包块,较大的黏膜下肌瘤脱出阴道外时,患者多会因触摸到外阴肿物而就诊。
(4) 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甚至尿潴留,压迫输尿管可以引起输尿管扩张甚至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可以引起便秘。
(5)其他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下腹坠胀、腰酸等症状,如果肌瘤变性、扭转、感染时还会引起急性的腹痛。黏膜下肌瘤和引起宫腔变形的肌壁间肌瘤可引起不孕或流产。
除了症状,妇科检查时大多可以发现患者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黏膜下肌瘤脱出宫颈口外则撑开阴道便可以看到。超声是最常用最方便快捷的辅助检查手段,育龄期妇女每年定期复查超声有助于肌瘤的发现。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通过磁共振检查来判断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也有助于判断肌瘤的性质。
〇 得了肌瘤就要手术吗
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恶性变率一般低于0.5%,体检查出来没有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尤其是快绝经的妇女,绝经后肌瘤大多可以萎缩,不过需要每3—6个月随访1次。
有症状的肌瘤需要接受相关治疗,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方法,有以下5种情况时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①因肌瘤导致月经过多,出现继发贫血;②伴有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③大肌瘤压迫膀胱、直肠等引起相应症状;④因肌瘤造成的不孕或反复流产;⑤怀疑有恶性变,比如子宫肌瘤迅速增大,绝经后未用性激素而肌瘤仍生长。
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手术可以经腹部、阴道或宫腔镜及腹腔镜进行。如果有生育要求,可以选择保留子宫,但是术后有残留或者复发的风险,需要定期检查;如果没有生育要求或者怀疑有恶性变的,可以考虑进行子宫切除术。
此外,还有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聚焦超声等其他治疗方式。具体由医生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肌瘤数目及大小等考虑。
〇 子宫肌瘤会影响生育吗
患有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的产妇占子宫肌瘤患者的0.5%—1%,占妊娠期产妇的0.3%—0.5%。肌瘤对妊娠和分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子宫肌瘤的大小及位置,黏膜下肌瘤及较大的肌壁间肌瘤会导致宫腔变形或内膜供血不足,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引起流产。子宫肌瘤患者若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出现肌瘤迅速长大、剧烈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情况,便要迅速就医,一般不需要手术,保守治疗可以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的患者大多可以经阴道自然分娩,但如果肌瘤梗阻产道影响胎儿下降则应进行剖宫产术,术中是否同时切除肌瘤,需要根据肌瘤大小、位置、患者情况决定。同时,过大的子宫下段或宫颈肌瘤可梗阻产道影响胎头下降,影响正常分娩。
若是在备孕期间查出子宫肌瘤,是否切除需要根据肌瘤的类型而定。①黏膜下肌瘤,会导致月经过多,继发贫血,影响着床,甚至流产。手术后妊娠率显著增加,流产率下降,建议先行肌瘤剔除,一般可宫腔镜下剔除,再积极备孕。②肌壁间肌瘤,若存在月经过多继发贫血或压迫症状,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不孕或者复发性流产,且怀疑恶性变的情况时,可先进行手术将肌瘤剔除。
〇 子宫肌瘤患者应重视生活细节
很多肌瘤患者会有类似的疑问:“医生,我是不是不能吃鸡肉,不能喝豆浆,不能吃海鲜?”其实,目前研究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饮食相关,但是肌瘤的发生发展与肥胖相关,所以要减少摄入高脂、高热量的食物,避免饮酒吸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但也不需要特别忌口。日常生活中应坚持锻炼,合理控制体重,定期进行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