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而家庭教育环境是不容忽视的主因之一。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其家庭环境大多存在问题,如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氛围不佳等。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家庭环境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多措并举,帮助家长改善家庭育人环境,为中职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相关机构发布的《2021—2022年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为6.4%,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较多,部分学生存在自卑、缺乏自信心、自控能力弱、社交恐惧等问题。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关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家庭教育视角出发,剖析影响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给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从而为中职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走出困惑,充满自信地迎接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一、中职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结果
中职生年龄一般介于15~18岁,这一时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也被称为“心理危机期”。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展开了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7份,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为85%。笔者分析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填写问卷的学生中,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27%。
调查结果还显示,来自农村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来自城镇的学生,特别是在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方面;城镇中职生群体的家庭支持得分、社会支持得分高于农村中职生。在家庭支持得分方面,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在年级方面,中职一年级学生在焦虑、人际关系、抑郁等方面高于二年级学生,二年级、三年级学生的家庭支持水平明显高于一年级。总的来说,中职一年级学生群体因中考失利,容易遭受家长指责或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产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等心理。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在调查结束后,笔者分析了中职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发现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存在自卑心理。自卑是对自我的否定,部分中职生面对学习和生活时内心较为悲观,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会以消极方式进行自我评价。中职生的学习情况大多不理想,部分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人际关系不好。久而久之,他们会更加自卑,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二是逆反心理较强。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部分中职生的逆反心理较强,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或劝告,遇事容易情绪化,有可能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
三是缺乏自信心。部分中职生缺乏自信,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对实现学习目标感到无能为力,甚至出现逃避现实、厌倦学习的情况,这对其生活、人际交往等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是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控制能力。部分中职生的自控能力弱,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即便有目标,也难以持之以恒地朝着目标努力。同时,由于自控能力弱,部分学生的情绪波动明显,遇到问题不能冷静处理,影响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中职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从家庭环境视角出发,分析了中职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
部分家长对中职教育存在轻视心理,认为孩子学习不好,不够优秀,不得已才会上中职院校。部分中职生因自己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重视,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面对学业缺乏兴趣和热情。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难以抓住中职阶段学生心理转变的关键期,并且缺乏良好的心态,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引领,这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可能加剧学生的自卑心理。
(二)不当的教养方式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与家长容易出现“剑拔弩张”的对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采用不当的教养方式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部分家长过于强势,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使得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性格较为胆怯,容易产生自卑感;部分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变得自私,说话、做事多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做到换位思考,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无法顺利融入集体生活。
(三)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情况,会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和良好的物质条件,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中职生的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注重了解孩子的想法,更谈不上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还有部分中职生的家长较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但缺乏相应的知识,没有掌握科学、恰当的教育方法,没有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容易简单粗暴地对待问题,使得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
(四)家庭氛围冷漠、不融洽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中职生的家庭往往存在家长关系不融洽的问题。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无时无刻不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一些家长容易因生活琐事而争吵,较少考虑对孩子情感的不良影响。同时,家长的关系会影响家庭氛围,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冷漠、不融洽的家庭氛围中,学生可能会感到无助、孤独,进而产生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缺乏有效交流,较少满足孩子的心理诉求,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环境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长的心理状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映象
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他们的态度各不相同。部分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不分对错,一味顺从,认为这样做是爱孩子的表现。还有部分家长在家庭中设置诸多规定,要求孩子必须遵守,这种严厉的家庭氛围偏离了家庭教育的正常轨道,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的言行、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例如,部分家长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后,不能很好地调控情绪,使得家庭中争吵不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养成爱争吵、爱计较的不良习惯。
(二)家长的不良言行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
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会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如果家长的言行高尚、健康、礼貌,孩子会逐渐习得良好的言行;如果家长的言行不健康、不礼貌,孩子可能会因模仿产生不良的言行。例如,在一些家庭中,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会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指导孩子制作各种手工作品,并让孩子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会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再如,某个周末,笔者所在学校的某名学生告诉家长自己不想按照规定在周日晚上六点前返校,家长答应了学生,并向班主任谎称家里有事,需要在周一早上返校。这名家长的说谎行为看似是一件小事,实际上是袒护学生、纵容学生的一种映射,会给孩子起到不好的示范,容易使孩子养成爱撒谎的习惯。
(三)家长的不当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其在教养过程中的教育方法和态度都将影响亲子关系,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了树立威信,部分家长会在孩子犯错时严加批评。这种方式看似有效,实则并未让孩子从心里产生认同感,无法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教育孩子是长期的过程,教养方式不当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孩子犯错后家长大发雷霆,孩子就只会感到畏惧,而无法从中吸取教训;如果孩子犯错后家长以讲故事、换位思考、讲道理等方式进行引导,孩子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面对这两种教育方式,孩子内心的感受会截然不同。
四、相关教育建议
家庭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参与主体,教师应根据中职生存在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聚焦家庭教育环境,为家长提供有益的教育指导。
(一)转变观念,懂得聆听、尊重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放低姿态,与孩子平等相处,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受到关注和认同,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部分中职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对此,家长要多理解孩子,做孩子成长的支持者、推动者。
(二)勤反思,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平时要多反思自己,并真诚地关爱孩子,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少一些言语说教,多一些实践行动,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在遇到问题时,家长要先反省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孩子树立榜样,促使他们形成自省意识。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懂得理解孩子
家长不能无视孩子的心理诉求,而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平时多学习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多参加一些家庭教育讲座,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以便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情感变化。此外,家长不能总是以“这是为你好”“这是最适合你的”为借口,而应多倾听、多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四)加强情感依恋,关注孩子品格培养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温馨、平等、尊重、融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用有效的陪伴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产生对家庭、对自己的情感依恋。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关注孩子性格的塑造,让孩子懂得合作、分享、付出,形成勇敢、自信、坚强的品质,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