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理是指自己照顾自己,这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应该解放双手,引导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洗漱等习惯,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学会照顾自己。要想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幼儿园和家庭要形成合力。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在家中引导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以此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义,分析了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探讨了在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运用图示教学法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义
培养自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归纳整理自己的物品,能够增强幼儿思维的条理性和缜密性,帮助幼儿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尝试自我照顾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主穿脱衣物、将自己的物品整理好等,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自理的快乐,提高生活、学习的效率,增强自身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
二、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从笔者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看,小班幼儿的依赖性较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刚进入幼儿园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缺乏自理的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早晨来到教室时,很多幼儿不知道将晨检牌插在哪里,要么自己乱插一通,要么需要爸爸或妈妈的帮助。二是部分幼儿在盥洗室不认得自己的毛巾、水杯,不知道怎么洗手,在上厕所后不会穿好裤子。三是上课时有些幼儿拿着小椅子乱跑,不知道放在哪里,也不知道坐在哪里。四是在进餐时,有些幼儿就靠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等着教师来喂饭;还有的幼儿在进餐过程中难以保持桌面整洁,用餐结束后将餐具等留给教师收拾。五是在午睡环节,部分幼儿不会穿脱衣服、鞋子,不知道将衣服、鞋子放好。
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发现部分幼儿对家长较为依赖,他们在家中不会自理,遇事不主动,事事等着家长帮助,而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动手慢、做不好,就直接代劳。基于此,笔者认为,幼儿园有必要与家庭展开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时,幼儿园应建立完善的家园交流机制,让教师和家长就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的情况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以提高幼儿教育的针对性。
三、运用图示教学法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具体策略
图示教学法是利用具体、形象的图像或标记,帮助幼儿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操作与理解,尤其适用于年龄小的幼儿。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教师和家长可以设计以下三类图示,以发展幼儿的自理能力。
(一)照片式对应图示,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照片式对应图示这一方式,引导幼儿摆放好生活用品,如毛巾、水杯、书包、鞋等,并做好玩具的分类收纳工作。
1.“送玩具回家”。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对新颖的玩具充满好奇和兴趣,但往往不能对一件玩具保持长久兴趣,经常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甚至把不同的玩具混在一起。对此,教师和家长可以在玩具收纳筐或架子上贴上相应玩具的照片,让幼儿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摆放和分类玩具,这不仅能够减少整理玩具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2.“我的毛巾、杯子在这里”。教师可以直接在杯架、毛巾架上贴好每个幼儿的照片,方便他们快速找到自己的杯子和毛巾。在家里,家长可以在放置幼儿毛巾和水杯的地方贴上相应的物品图片,让幼儿在用完物品后及时放到相应的位置上。
3.“小鞋子对对碰”。在午休环节,笔者发现部分幼儿会将鞋子乱扔乱放,在起床后经常会把鞋子穿反。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拍下鞋子摆放正确的照片,将其贴在午睡室的墙上,又在地面上粘贴区分左右的明显的小鞋印贴纸,在小鞋印的左右各贴上一个幼儿喜爱的小标记贴,并让幼儿学唱儿歌“小鞋对对碰,鞋扣找标记”,引导幼儿发现有些鞋子的鞋扣是向外的特点,以此帮助幼儿正确摆放鞋子、自主学习穿鞋子。
4.“我会上厕所”。部分小班幼儿不敢独自如厕,不会自己擦屁股,上完厕所后经常忘记冲水。为了让幼儿不憋尿、及时如厕,教师可以将幼儿感兴趣的、可爱的动画形象图片贴在厕所里幼儿目所能及的墙上。同时,教师可以将厕纸放在幼儿蹲下来的视线范围内,并配上印有可爱的卡通形象的厕纸筒,提示幼儿如厕之后要记得擦屁股,并用图片标记提示幼儿纸要入篓。教师还可以在冲水的按钮上放置用超轻黏土制作而成的可爱的小动物,提示幼儿冲水。家长可以在家里的厕所中张贴幼儿喜欢的图案标记,引导幼儿独立上厕所及如厕后将厕所冲干净。
(二)符号式图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符号式图示是指用幼儿熟悉的简单的符号,如点、线、图形等,提示幼儿自主摆放物品、遵守规则。这种方式简单、有效,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1.餐具放置点。部分幼儿吃完饭后没有整理餐具的意识,通常会把勺子、碗、盘子乱放。对此,教师可以设置勺子、碗、盘的不同放置点,引导幼儿将用完的餐具放置到相应的点上,这样不仅能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还能培养幼儿自主整理的习惯。
2.小鞋子排队线。午睡时部分幼儿脱完鞋子后,将它们乱放一通,起床后找鞋子时就很犯愁。对此,教师可以在午睡室贴上放鞋线,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在幼儿的小床前做点或线的标记,让幼儿自主养成有序摆放鞋子的好习惯,形成秩序意识,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3.盥洗室排队图形。在喝水和洗手的地方,部分幼儿经常喜欢挤来挤去,继而发生小摩擦。对此,教师可以在饮水桶、洗手池等区域附近的地上贴上有一定间隔的小脚印图案,让幼儿自觉踩在这些小脚印图案上排队。
(三)操作步骤式图示,引导幼儿自我管理
操作步骤式图示是指将操作流程以图示的形式呈现,为幼儿的活动提供参考,引导幼儿主动练习。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喜欢模仿。教师要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指引幼儿动手操作。同时,教师可以建立激励机制,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洗手、穿脱裤子、叠衣服的正确方式。
1.整理衣服的关键动作图。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幼儿尝试自我照顾,学习自己整理衣服。笔者发现,部分幼儿如厕后不会整理衣服。对此,教师可以在厕所和午睡室的墙壁上贴上整理衣服的步骤图,将整理衣服的每一步动作分别用照片呈现出来。同时,教师可以在步骤图的旁边贴一面可以照到幼儿全身的镜子,提醒幼儿穿好裤子后在镜子前面照一照,看看裤子有没有穿好。家长也可以在家里张贴穿衣服的步骤图,鼓励幼儿自己对照图片整理衣服。
2.洗手步骤图。部分幼儿总是借着洗手的名义玩水,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洗手。对此,教师可以在洗手间里幼儿看得见的墙面上张贴洗手步骤图,并创编洗手歌,激发幼儿洗手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今天你洗手了吗”活动式墙面,让幼儿每洗过一次手后就在墙面上自己的名字旁画上一朵小花,以激励幼儿主动洗手,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折叠衣裤操作步骤图。部分幼儿在脱下衣服后总是随便一丢,没有自觉整理的意识,还有部分幼儿没有掌握正确的折叠衣裤的方法。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幼儿正确收纳衣服的方法,让幼儿做事有条理性,从中获得成功感。教师可以制作简单、生动的折叠衣裤操作步骤图,将其贴在操作台上,并引导幼儿学唱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关上门,抱好臂,弯个腰,我的衣服叠好啦”(叠衣歌),“排两队,变一队,折起来”(叠裤子歌)。
结语
小班阶段是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关键期。教师设计多种图示,引导幼儿按照图示进行操作,能够促进幼儿与外界的互动,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善于运用图示教学法,支持和引导幼儿自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