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对幼儿的未来成长至关重要。团体心理辅导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有益的环境,让幼儿在团体中感受到支持和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也能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基于此,笔者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一、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一)开展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开展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对他们的全面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幼儿阶段是个体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教师只有帮助幼儿认识自身的能力、特点和需求,才能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感。二是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幼儿正处于情绪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正在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心理辅导中,教师给予幼儿适当的教育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积极的情绪管理方法,如应对挫折、控制情绪和解决冲突等。三是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交能力。幼儿阶段是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够让幼儿学会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四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心理辅导中,教师会指导幼儿学习如何在各种情境下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包括遵守规则、控制冲动、延迟满足和自我约束等,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对幼儿未来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非常重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和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以团体为单位,采用专业的心理辅导技术和方法,对团体成员进行心理支持和干预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旨在让团队成员通过分享个人经历,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以团体为单位。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团体为单位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形式,强调通过团体内部的相互支持、分享和互动,帮助团体成员共同面对心理问题和困扰。二是注重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在小组中,成员会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三是采用专业的心理辅导技术和方法。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会运用认知行为、情绪管理等技术和方法,来解决团体成员的个体问题和促进团体互动。四是多样化的主题和内容。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和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团体成员的需求和特点进行设计。常见主题包括自卑、焦虑、抑郁、社交困难等。五是导师角色的转变。团体心理辅导导师的角色定位是引导者、监督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传授者,导师应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和互相支持。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团体心理辅导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生长环境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拉近与幼儿的关系,通过肯定、鼓励、表扬得到幼儿的信任,以激发其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热情。其次,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环境的复杂变化与学习内容的增多,来自生活中的困惑越来越多,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渴望获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因此,教师应强化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图书角、“娃娃家”等活动区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以培养幼儿对班级的情感和责任。最后,教师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热情,既要利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幼儿,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意见与想法,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为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游戏活动
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是幼儿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带给幼儿积极向上的学习体验。具体而言,教师要遵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规定和要求,将团体心理辅导与游戏有机结合,以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团体心理辅导游戏,让幼儿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开展“泥土城堡”游戏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城堡中有那么多精美的屋子和装饰,一个人建造城堡多慢呀,三个人一起做是不是更快一点呢?”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个三人小组,让他们分别负责建造“城堡”的地基、篱笆、尖顶,以加快其建造“城堡”的速度,让幼儿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在开展“小卡车运粮食”游戏时,教师可以对幼儿说:“一个人既要装车,又要卸车,运起来好慢啊,怎么才能加快运粮食的速度呢?”此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自主思考,鼓励他们与同伴开展小组合作,安排不同的人负责装粮食、运粮食、卸粮食,以提高幼儿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绘画疗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绘画干预是一种以绘画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体方法是让幼儿通过主题绘画,进一步直观展现自身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并基于此为幼儿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指导,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养,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顺利实施。教师可以在心理活动课中结合绘画疗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可以是生命教育、自信心培养、开发潜能和情绪管理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主题,精心设计绘画活动,并重视各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
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团体心理辅导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开展小游戏或者播放视频,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调动幼儿的情绪。其次,教师可以向幼儿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此次心理教育的主题,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什么是团结友爱”“为什么要团结友爱”“自己在平常游戏中有过和同伴互相帮助的行为吗”等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拿起画笔,根据主题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将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融入自己的绘画作品中。
(四)创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情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和训练过程,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情境,提高幼儿参与团体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互动过程中自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例如,笔者在班级模拟了交警在人行道上维护交通的场景,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一情境下,笔者观察到,在斑马线等红绿灯的珊珊对没走斑马线横穿马路的童童说:“你步行过马路怎么可以不走斑马线呢?这是交通规则,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童童说:“我赶时间啊,我上课要迟到了!你别管我,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嘛!”双方的争吵声越来越大。这时,扮演交通警察的小鹏过来调解,他一方面指出童童不遵守交通规则,对自己不负责任,另一方面夸奖珊珊遵守规则,还劝童童一起遵守。幼儿参与模拟现实场景活动,学会了遵守规则,锻炼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五)教会幼儿基本的情绪宣泄方法
幼儿的年龄小,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当出现不安、紧张等情绪问题时,他们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容易产生哭闹不止等情绪反应。这时,教师要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教导幼儿学习心理疏导的方法,如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向家长和教师倾诉等。教师可以用幼儿喜爱的玩具作为教学工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安抚幼儿的情绪,引导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进行情绪疏导。
此外,教师要及时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与幼儿保持积极的沟通,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情绪,而不是隐藏自己的情绪,让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借助互联网资源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在对幼儿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育时,教师可以挖掘网络教学资源,如心理健康精品课、心理微课等,向幼儿普及心理知识,借助多样的故事、案例等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期待,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寻找一些励志故事或短视频,在课堂上为幼儿讲解或播放。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为幼儿引入一些趣味游戏,让幼儿从中认识不同的情绪和学习解决矛盾的方法,以丰富幼儿的认知,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其能够理性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七)掌握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具备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正确认识不同的情绪,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了解不同幼儿的想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做好幼儿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另外,幼儿园要经常举办专门的知识讲座和开展日常的心理教育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应用沙盘治疗、房树人绘画分析、幼儿注意力心理培训等方法,以充分展现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是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与教师、同伴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幼儿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也能够感受到支持和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促进幼儿探索自我、认识他人,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作者单位:临潭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