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不仅对肿瘤细胞有作用,往往也会影响正常组织的机能,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在肿瘤治疗药物的三大类别——细胞毒性药物(即常说的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中,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通常是由于化疗药物对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所致。骨髓抑制的症状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可能导致感染、出血和贫血等严重后果。
应对策略 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①集落刺激因子:包括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提高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②白细胞介素一Ⅱ: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可刺激血小板生成,升高血小板计数。
注意事项 ①按时复查: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了解骨髓抑制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就医;②避免使用过多化疗药物:骨髓抑制的发生与化疗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有关,患者应按医嘱使用适量的化疗药物,避免过度治疗。
肝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也是化疗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转氨酶升高等,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或肝性脑病等严重后果。
应对策略 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①保肝药:如葡醛内酯、维生素B6、维生素Ki等,可以改善肝脏功能,保护肝脏免受损伤;②降酶药:如联苯双酯、甘草酸二铵等,可以降低转氨酶水平,缓解肝脏炎症。
注意事项 ①保护肝脏:患者应尽量减少对肝脏的损害,如避免饮酒、避免过多使用肝毒性药物等;②避免使用过多化疗药物:化疗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应按医嘱使用适量的化疗药物,避免过度治疗;③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如有异常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伤
化疗虽能有效攻击癌细胞,但也会对机体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其中肾功能损伤便是常见的一种副作用。根据损伤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血肌酐升高 血肌酐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一些化疗药物,如顺铂,使用后可能导致血肌酐升高。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①停用或减少化疗药物:当血肌酐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需暂停或减少化疗药物的剂量,减轻肾脏负担;②肾脏保护治疗:采用如虫草、灵芝等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中草药进行辅助治疗,以减缓血肌酐升高的速度。
高尿酸血症 顺铂等化疗药物可能导致高尿酸血症。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①碱化尿液:通过服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降低尿液酸度,防止尿酸结晶,预防尿路结石;②降尿酸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等,降低血尿酸水平。
出血性膀胱炎 某些化疗药物如异环磷酰胺,可能导致出血性膀胱炎。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①多喝水:可以增加排尿量,冲刷尿道,减轻炎症和出血;②膀胱冲洗:在医生指导下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可有效预防和减轻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③使用止血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血药进行止血治疗。
恶心呕吐
细胞毒性药物如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等,会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或复制过程,从而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然而,这些药物也会影响到正常细胞的代谢和复制,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急性呕吐 多发生在化疗后1~3天内,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直接损伤所致。对急性呕吐,可以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如格雷司琼、昂丹司琼等,以及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地塞米松等进行治疗。
迟发性呕吐 发生在化疗后4~7天,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导致血细胞减少所致。可以使用生长因子、止吐药及营养支持治疗。
预期性呕吐 前一次化疗时经历了难以控制的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之后,在下一次化疗开始之前即发生的恶心呕吐,是一种条件反射。主要是由于患者对化疗的恐惧和焦虑所致。可以使用抗焦虑药物如安定、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等进行治疗。
爆发性呕吐 在化疗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难以控制的呕吐。可能是由于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病变所致。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止吐药及神经保护剂进行治疗。
难治性呕吐 使用上述止吐药物后仍然无法控制的呕吐。可能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肿瘤侵犯或药物耐受等原因所致。需要调整化疗方案、使用二线止吐药物或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除采用药物治疗呕吐外,化疗期间患者应尽量放松心情,避免恶性刺激,合理安排饮食,同时采取一些缓解症状的措施,如缓慢深呼吸、按压合谷穴、含服姜片或陈皮等。
皮疹 许多抗肿瘤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西妥昔单抗等,都可能导致皮疹。患者应注意保持饮食均衡,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皮疹发生后,应避免阳光直射皮疹区域,以减轻不适。若皮疹严重,可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或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
高血压 有些靶向药物如伐珠单抗、阿帕替尼等可能引起高血压。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保持作息规律和心情舒畅。若血压持续偏高,需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调整靶向药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同时应注意低盐饮食,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尿蛋白 尿蛋白也是靶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应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规律作息等。同时要定期检测肾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必要时,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类药物等减轻尿蛋白症状。
其他不良反应 靶向药还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胃肠毒性反应、口腔黏膜溃疡、肠道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患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出现口腔黏膜溃疡和肠道黏膜损伤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刺激性食品和饮料,并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特别是PD-1/PD-L1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用,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免疫治疗药物并非毫无风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是免疫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表现为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热、寒战、乏力、肌肉疼痛等。这些反应通常在治疗的最初几周内出现,也可能在后续治疗中逐渐减轻或消失。
皮肤不良反应 如瘙痒、皮疹、水泡等。这些反应通常不严重,但也可能需要中断或调整治疗方案。
胃肠道不良反应 可能导致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不严重,但可能需要给予对症治疗。
肺部不良反应 可能导致肺炎、肺损伤等肺部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比较严重,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如果发生这些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处理。
肝脏不良反应 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如肝炎、黄疸等。这些症状可能比较严重,需要密切监测,发现后给予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