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耳闷听力下降是怎么回事

2024-04-29 00:00:00刘祖春
家庭医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咽鼓管中耳鼻咽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统称。感染的病原体通常可见于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在体内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常会出现打喷嚏和流鼻涕的症状。耳朵闷、听力下降也很常见,表现为耳朵像塞了棉花或进了水一样,听声音似乎隔了层东西或声音很遥远,有的还伴有随着头位的晃动耳内有声响的情况,很影响生活。临床上,将这种症状称之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那么,为什么感冒会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呢?医生可能会告知你,这是由于咽鼓管堵塞造成的;而咽鼓管堵塞的原因则是上呼吸道感染。

耳朵分为内耳、中耳、外耳三个部分。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耳朵闷、听力下降,主要是由于中耳出现了问题。中耳就像个房间一样,外侧壁是鼓膜,与外耳道相邻,接受外耳道传进来的声波,并发生振动;再把振动传给附着在鼓膜上的听小骨(有三块,分别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听小骨把声音传给中耳内侧壁上的耳蜗,耳蜗把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经听神经上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在中耳腔的前下壁有一个咽鼓管的开口。咽鼓管就好比是一个房间的下水道,它的另一个开口在鼻子的后方与咽部交接处,即鼻咽部。咽鼓管连接着中耳腔与鼻咽腔,使之相通。咽鼓管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调节中耳内外的气压,维持着中耳腔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一般情况下,这个管道是关闭的,只有在吞咽、打哈欠等情况下开放(咽鼓管是单向阀门,能够阻止鼻咽部的液体、异物、细菌、病毒等感染病灶进入鼓室腔)。如果咽鼓管发炎、肿胀或咽鼓管周围“长了东西”造成压迫等,会导致咽鼓管阻塞不通,中耳腔就会出现负压,甚至会积水,影响听骨链活动及其传声功能。

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来的

上呼吸道感染时,鼻腔和咽喉的炎症很容易波及咽鼓管。上面已述,咽鼓管有一个开口就在鼻咽部,如果下鼻甲充血肥大,压迫咽鼓管的管口,或者分泌物堵塞管口,那么即使吞咽、打哈欠也不能使咽鼓管开放,进而也就不能使气体进入中耳腔;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出现耳闷,甚至引起中耳黏膜静脉扩张,出现瘀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积水。由于声波在空气中传导明显优于在液体中传导,因此患者会感觉到听力下降。中耳积液增多,又不能通过咽鼓管排出,就会引起鼓膜内陷,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这时,患者就会觉得耳闷、耳鸣、听力减退。就像游泳时耳朵进水后出现的那种耳闷的感觉。

上呼吸道感染除感冒外,还有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急性咽炎,甚至是急性气管炎、肺炎,都有波及咽鼓管可能,从而引起相应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的具体症状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与我们常说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同,它没有明显耳痛,而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主要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耳闷 表现为耳朵像塞了团棉花,听声音很遥远。有的人会说“听自己讲话像在闷罐子里”。当头位变动,如前倾、平卧或偏向患侧,耳朵里的积水液平面发生变动,耳闷可暂时减轻。

听力减退 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黏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耳鸣 多为间歇性,如“劈啪”声,或低音调“轰轰”声。有的人打哈欠或鼻鼻涕时,耳内可出现“啪啪”声或“咕噜”声(因为气流经过狭窄的间隙会发出声音,擤鼻涕、打哈欠时气体会经过狭窄的咽鼓管逆向进入中耳腔而发出声音)。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总体思路是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清除中耳积液,等综合治疗。

抗菌药物 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因此,可以经验性运用抗菌药物,如头孢类抗菌药物等。

糖皮质激素 如使用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予以短期治疗,可以减轻炎性反应,减轻黏膜肿胀(包括咽鼓管、鼻黏膜),通畅咽鼓管,改善中耳负压。

黏液促排剂 运用一些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的药物(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氨溴索等),促进中耳积液从咽鼓管排出。

清除积液 当中耳积液较多或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可配合鼓膜穿刺抽液,快速减轻耳闷症状。但如咽鼓管阻塞不改善,中耳积液可能没过几天后又出现,所以有多次鼓膜穿刺抽液的可能。

鼻喷剂 用一些收缩鼻黏膜的鼻喷剂喷鼻,目的是收缩鼻腔及鼻咽部的黏膜,改善咽鼓管的功能。

手术治疗 有一部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会迁延成慢性(病程持续8周以上),此时就需要配合手术治疗,行鼓膜切开及鼓膜置管术。

鼓膜置管术 说得通俗点就是在鼓膜上装个通气的小纽扣,让鼓膜不能马上愈合,这样中耳腔的积液就可以通过这个小通气孔不断地排出,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通气管的留置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1~2年,不超过3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通气管大多可自行脱出。

患者如何做能改善症状

如果得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首先不要焦虑,不要急于求成;紧张焦虑的心态会导致内耳供血不好,反而会加重耳闷,甚至出现耳鸣。其次,可以经常做“捏鼻鼓气”的动作,来被动吹开咽鼓管。做之前要清除鼻腔分泌物,然后深吸一口气,捏紧两侧鼻翼,闭紧嘴巴鼓腮吹气,将气流摒到咽鼓管、中耳腔,有时可以听到“咕隆”的声音,说明气体进入中耳腔了。最后,平常还可以用手掌按压在耳朵上,一压一松,来被动地活动鼓膜,减轻耳闷症状。另外,嚼嚼口香糖,做做吞咽、打哈欠的动作也可以帮助咽鼓管开放,缓解耳闷症状。

相关知识

怎样简单判断咽鼓管有无异常

捏住鼻孔并屏住呼吸.当用力鼓气后再吞咽一下,即可听到双耳内“砰”的一声,说明鼻耳相通,否则可能存在异常。

注意:如果上呼吸道有急性感染或者鼻、咽部有炎性分泌物较多,不要做上述动作.也不能用力擤鼻,否则易逆行感染导致中耳炎。

猜你喜欢
咽鼓管中耳鼻咽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重庆医学(2017年5期)2017-03-01 02:34:05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0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西南军医(2016年4期)2016-01-23 02:19:23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磁共振成像(2015年5期)2015-12-23 08:52:50
Ⅲ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手术策略
潜水员中耳气压伤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感冒后听不清,可嚼口香糖
益气解毒方对癌前病变鼻咽黏膜超微病理组织的逆转效应
声导抗基本概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