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觉得伴侣太黏人,控制欲强;或是对方太有距离感,感情出现问题时总是选择逃避?你的爱情模式是否常常重蹈覆辙,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这些疑问,或许都能回溯到幼儿时期与父母的相处模式而找到解答。
依附理论由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在1950年提出,核心原则是孩子在一出生就会本能地依赖主要照顾者,并发展出亲近关系,否则将长期影响其心理与交际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进一步显示,比起饥饿,安全感更能激发孩子对照顾者的依附情感。尔后,依附理论拓展到成人情感关系中,发现我们从小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会形塑我们的依附类型,影响成人后的亲密关系。根据个人处于亲密关系中的焦虑与回避程度,分为4种感情依附类型。
安全型依附(低焦虑、低回避) 小时候,有需求时往往会得到回应,需要独处时也不会受到过分干扰;照顾者离开时可能会哭,但照顾者回来后会很快靠近寻求安抚。成人后,对人际社交充满信心,懂得适当表达或处理情绪,有困难时会寻求协助。在亲密关系中较有自主性,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对伴侣有足够的信任与尊重。
回避型依附(低焦虑、高回避) 儿童时期,有需求时,或因照顾者不敏感或没耐心,往往得不到回应;照顾者离开或回来,都不会表现出情绪,也不索求拥抱,对待陌生人与照顾者的态度一致。长大后,偏好独处,很少跟人表露自己的情感,不懂得处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在亲密关系中较为被动,防备心重,渴望亲近却害怕受伤,遇到问题时多选择逃避。
焦虑型依附(高焦虑、低回避) 小时候,需求有时得到回应有时则不,无法预料照顾者的反应;照顾者离开时会非常沮丧,但即使照顾者在身边,在陌生环境里依然感到焦虑。成人后,缺乏自信与安全感,急需获得他人的认同,对“被拒绝”或“被抛弃”格外敏感。因此,在恋爱关系中会反复向伴侣确认,担心伴侣离开而依对方脸色行事。
恐惧型依附(高焦虑、高回避) 童年时,照顾者以不一致的反应来回应孩子的需求,导致小孩行为矛盾;照顾者离开后会非常沮丧,但照顾者回来时,明明想要亲近却表现出愤怒或反抗。长大后,对人际关系有着混合的情感,总觉得自己被误解,渴望稳定的亲密关系;但处于亲密关系中又会想要逃避,对伴侣是否真正爱自己充满怀疑。
处理好个人情绪,慢慢走向安全型 若伴侣不属于安全型依附,我们应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先把自己处理好。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若本身不是安全型,我们也很难会遇到安全型的恋人。这是因为感情依附类型会随着不同的伴侣和相处模式而改变。
以焦虑型为例,如果因为自己的焦虑而过度依赖对方,反复要求对方报备行踪,让对方觉得失去私人空间而感到窒息,即使伴侣属于安全型,长期下来也会触碰忍耐极限而想要逃避。反观,若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就算对方是回避型的人,他也会慢慢靠过来。
若你是属于非安全型的依附类型,这并非无法改变。建议先从处理自己的情绪开始。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面对冲突而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先转移焦点,去做让自己开心和放松的事情,等情绪稳定后再以理性成熟的方式处理问题,尝试与对方展开谈话。若对方是安全型,他肯定愿意和我们谈;若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对方仍想要回避,不愿直视问题,那我们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抚对方。
然而,世事并不总是如愿。若经过一番努力后,对方依然不愿配合一起解决问题,也许是时候让我们认真思考应否继续维持这段关系。若选择分开,我们也必须以一个有担当、成熟的心态,好好跟对方沟通。这也是我们慢慢走向安全型的一个迹象。
依附类型并非绝对不变,我们亦无须用该理论来定义或约束自己。同时,世上没有百分百属于安全型的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少会在人际关系中遭遇挫折。依附理论能够反映出我们正处在什么状态,是否受过往的经历牵绊。自我觉察后,依附理论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指南针,指引我们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建立对自己与伴侣的信心,慢慢往安全型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