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最早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由于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患者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感,乳头溢液。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内陷等。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形成“橘皮样”改变。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乳癌远处转移至肺时,可出现胸痛、气促、胸腔积液等;椎骨转移时,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肝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肝大等。总之,一旦发现有乳房的异常表现,应当主动到医院请医生进行专业检查。在确诊为乳腺癌、接受其他抗癌治疗时,应当注意转移征象,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对争取有效的治疗都是十分必要的前提。
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扩散和向重要脏器的转移。因此,研究其可能发生的扩散方式和途径,阻断转移的通道及延迟扩散的时间,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癌肿的转移有4种方式,即局部浸润、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由于乳房是体表器官,含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因此乳腺癌的转移方式主要有局部浸润、淋巴转移、血行转移,而种植转移很少见。
局部浸润 又称直接蔓延,是指恶性肿瘤自原发部位,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神经束蔓延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癌肿侵犯韧带,可使乳房悬韧带缩短而出现“酒窝样”皮肤凹陷。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并形成癌栓,可阻塞淋巴回流引起皮肤水肿,出现典型的“橘皮样”皮肤改变,淋巴管内癌细胞继续发展,可成为皮肤“卫星结节”。癌细胞侵犯深部小血管,使局部血流受阻,可形成“炎性癌”“毛细血管扩张样癌”“丹毒样癌”。癌肿块增大后局部供血不足,肿瘤中心处发生坏死,可形成癌性溃疡。若肿瘤向深部发展,可侵及胸肌筋膜或胸肌甚至胸壁,此时肿块与胸壁粘连固定,不易推移。
淋巴转移 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癌细胞浸润并透过淋巴管壁后脱落在淋巴管内,又随淋巴液到达汇流区淋巴结,并在其中繁殖出相同组织类型的新病灶。最多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淋巴结,其次是同侧内乳区淋巴结,晚期可累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其主要表现是在转移途中所经过的淋巴结肿大变硬,甚至融合成团、固定;晚期可出现肿大淋巴结压迫血管和神经的表现。由于淋巴道最终都将经过胸导管注入腔静脉,因此淋巴道转移还可与血行转移一并构成乳腺癌的远处脏器(肺、肝、脑等)转移。
血行转移 已脱落的乳腺恶性肿瘤细胞由血液带到了患者的全身其他部位,生长出相同结构的恶性肿瘤。血行转移主要引起远处组织和器官的转移癌,可出现相应脏器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如肺转移可出现X线胸部平片的多发性结节阴影;骨转移可在骨放射线核素扫描中发现有多发的放射性聚积影;脑转移可出现精神和体征等方面的病变;等等。
种植转移 癌细胞从原发部位脱落于创面或体腔后,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灶称为种植转移。由于穿刺、手术等原因形成创面及切口下种植。
由于乳腺癌有早期转移的特点,因此在就诊过程中缩短中间等待时间,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