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安市儿童医院做公益时,她见一些外地患者及家属人地两生,无依无靠,有的家属为了省钱晚上就睡在医院住院部的走廊里、吃冷馒头充饥,便决定创办一个爱心家园,为患儿家庭提供免费食宿,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她就是“心羽家园”创始人常向阳
睡在医院走廊的纸板上,为6毛钱1个馒头而发愁的患儿奶奶的经历,深深刺痛了常向阳的心:她要为困难患儿建起一个“家”
常向阳是西安人,出生于1971年。她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后来做民政工作,经常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20世纪80年代,有一次常向阳随父亲到一个小山村扶贫,亲眼看见一家4口人轮流穿一条裤子。离开时,父亲给那户人家留下了10元钱,那是他当时月工资的1/4。在父亲的影响下,常向阳从小就是个热心肠。
2000年下岗后,常向阳打过工,做过小生意,但不管境况如何,一直坚持做公益。
2017年7月的一天,常向阳到西安市儿童医院做公益时,在住院部的走廊上看见一个老太太,蜷缩在一块薄纸板上,身边放着一袋馒头。她询问对方的情况,得知老人来自甘肃,孙子患了白血病,儿子儿媳要打工挣医疗费,只能由她带着孙子四处求医。老太太说:“但凡有一点儿办法,我也不会睡在这儿啊!西安的馒头好贵,要6毛钱一个。钱要给孙子看病呢,我能省就省点儿吧!”
常向阳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其实她也知道,与这个老太太类似的患者家属很多,因为西安市儿童医院邻近商圈,周边的食宿消费都很高,不少患者家属为了省钱给孩子看病,会睡在医院住院部的走廊里,以馒头、稀饭充饥。
回到家,常向阳对丈夫说:“我想创办一个爱心家园,让外地困难患儿及家属免费吃住……”“啥?”丈夫有些吃惊,“那得花多少钱?咱是什么家境啊!”但常向阳决心已定。
父亲得知常向阳的想法后,当即表态:“我支持向阳!人不能光为自己而活嘛。”
常向阳耐心做通丈夫的思想工作后,经过一个月的奔波,找到了一处合适的房子:离儿童医院较近,房租不太高,环境也不差,还不打扰其他住户。
装修、购买家具和厨具……常向阳用家里不多的积蓄,很快为患儿打造了一个温馨家园,取名为“陕西心羽爱心家园”(以下简称“心羽家园”)。“心羽”寓意给心灵插上翅膀,让一个个负重前行的患儿及其家长看到生活的曙光。
几个经常与常向阳一起做公益的朋友听说后,主动加入了她组建的“西安市心羽志愿服务队”。
为了让外地来西安市儿童医院看病的患者家属知道“心羽”,常向阳举着手写宣传牌到医院门口“揽客”:“如果您在治病过程中遇到困难,可求助医院对面的‘心羽家园’,我们免费提供食宿。”但很多人不相信会有这种好事,认为她要么是搞传销的骗子,要么是开黑旅店的。
但来自宁夏的小患者琪琪和她的妈妈、来自陕北的乐乐母子,以及常向阳在医院走廊上遇到的那个甘肃老太太和她的孙子,选择了相信常向阳,住进了“心羽家园”。
作难的时候,她躲在房间哭了一场。可哭过之后,她擦干眼泪,又打起精神继续做事
一间约5平方米的小屋,是常向阳的办公室。女儿在外地求学,丈夫也外出打工了,常向阳平时就住在办公室里。“晚上能给家长们帮帮忙。”常向阳说,在“心羽家园”居住的大多是白血病患儿,他们治疗周期长,每周都要到医院检查。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长都背着一身债,平时节衣缩食,根本舍不得住旅店、买饭吃。所以,在“心羽家园”出现之前,不管寒暑,他们都在医院的走廊上过夜,啃冷馒头充饥。入住家园后,他们终于能吃上热乎饭、睡上软软的床铺了。而且,在这个爱心驿站,孩子们有人玩耍和照看,家长们熟识后也会敞开心扉交谈,相互慰藉和鼓励。
但常向阳很快就发现,运营这个爱心家园比她想象的要困难得多。附近个别小旅馆的老板,因为生意受到影响,有时会给常向阳使绊子,造她的谣。每月的房租、水电、物业费加上入住患者及家属吃喝的费用,加起来至少2万多元。仅靠常向阳丈夫每月打工挣的几千元钱,以及她自己接零活儿的微薄收入,根本不够用。
父母得知后,每月从退休金里省出6000元资助常向阳。心羽志愿服务队很快发展到上百人,志愿者们每人每月捐款20元,用于家园日常开销。常向阳还主动联系、承接民政部门的项目,受到了当地慈善协会、民政局及爱心企业的关注,为家园争取到了一些社会捐助,总算维持了家园的收支平衡。
但常向阳还是有很多无助的时刻:“常姐,水管爆了。”“常姐,燃气打不着了。”“常姐,有个旅馆的老板娘见我就骂。”……家园里外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她操心。一天,正为房租还没凑齐而发愁的常向阳,又接连遭遇烦心事,突然感觉撑不住了,躲到一个房间里哭了一场。可哭过之后她将眼泪擦干,打起精神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我没有理由抱怨,更不能撒手不管。”
60后忠叔(王文忠)和90后小烨子(金姝琦),是常向阳的两名得力助手,也是心羽志愿服务队成员,两人几乎每天都到“心羽家园”帮忙照看孩子,处理各种杂事。
一般情况下,患儿住进“心羽家园”十来天,常向阳在基本了解孩子的治疗情况和生活习惯后,会让孩子妈妈留下,爸爸出去工作挣钱。患儿爸爸离开后,一般都会打视频电话了解妻儿的情况,患儿妈妈会红着眼眶跟丈夫汇报,有的说:“常大姐就像我们的娘家人,太好了!”有的说:“住在这里就跟住在咱自己家一样,放心吧!”每当这时,患儿爸爸都会对常向阳表达谢意,常向阳则叮嘱他们:“安心工作、挣钱,我们会照顾好你的老婆孩子。”因为她知道,他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孩子的医疗费要靠他们去挣。她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少一份对妻儿的牵挂,安心工作,多挣钱。
6年多来,她为爱心家园倾尽心血,投入近70万元,帮助2100多个患儿家庭渡过难关
2018年,陕西省洋县的袁某,在不满2岁的儿子被查出患有脑萎缩后,安顿好患癫痫病的妻子便带着儿子到西安治疗。很快,他带的钱就全部花光了,儿子的病情却未见任何好转。他茫然无助,抱着儿子在医院的走廊上默默流泪。一个病友对他说:“你去医院对面的‘心羽家园’吧,那里免费管吃住,有困难大家也能一起想办法。”袁某父子当天便住进了“心羽家园”。
吃上了热饭,有了温暖舒适的床铺,袁某感觉自己简直像做梦。后来,得知他家十分困难,常向阳还通过公益组织为他儿子募集到一笔治疗费。
袁某父子在“心羽家园”一住就是11个月,直到孩子康复出院。离开“心羽家园”时,袁某跪在常向阳面前表示感谢:“常姐,你就是孩子的再生父母,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都不会忘!”
常向阳说:“父亲是我做公益的领路人,年逾八旬仍经常为‘心羽家园’的发展出谋划策,每天都会打电话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每次到家园看望孩子们的时候,都会认真检查我的工作日记。2020年10月,他病危住院,在ICU昏迷了8天,醒来一看我在身边,第一句话就是:‘谁在照顾娃儿们?’他对孩子们的那份关心,让我当场落泪。”
父亲去世后第七天,常向阳获得了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领奖回来的路上,她对丈夫说:“咱爸在天有灵,一定会觉得很欣慰吧!”说完,便抑制不住情绪哭了起来。
除了父亲,常家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为“心羽家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老母亲时刻操心着孩子们的营养问题,今天包几十个包子,明天买一兜鸡蛋、面包或汤圆,坐公交车送到家园;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儿,把单位发的福利都带到家园给孩子们分享;常向阳的哥哥白天上班,晚上到家园值班,每天睡前都要检查水、电、燃气,以确保安全;常向阳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每次回西安都会带着买给妻子和患儿们的礼物先到“心羽家园”。
6年多来,常向阳不但为家园倾尽心血,还投入资金近70万元,丈夫从未抱怨过。他说:“我岳父说得对,人活着不能只考虑自己,也要为社会做贡献。”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常向阳获得“西安好人”“陕西省十大公益大使”等荣誉称号,她的事迹渐渐被外界所知,大家对“心羽家园”的援助越来越多。
截至目前,“心羽家园”已帮助2100多个患儿家庭渡过难关。常向阳不仅荣登“中国好人榜”,还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陕西省推荐人名单。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