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的胃炎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胃炎患者在患病后需要及时关注病情发展并进行治疗,如对胃炎置之不理,很容易使胃部出现其他损伤,最终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胃痛、胃出血和胃溃疡等严重情况。
作为六腑之一,胃是消化食物的场所,也是给身体提供能量的重要脏腑之一。中医将胃称为“后天之本”与“水谷之海”,因为胃本身气血充盈,然而后期养护不足,就有可能损害胃气,导致胃出现各种疾病。
辨别胃炎的四大证型
脾胃虚弱型
大病初愈、年老体弱,或是刚刚分娩的人往往会因为脾胃虚弱而出现胃炎。常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脉象微弱、舌淡苔白、腹胀纳差、气短乏力、大便稀溏等。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施以补气健脾类药物,如参苓白术丸、四君子汤等。
肝气郁结型
生活压力大,以及愤怒、焦虑、抑郁、紧张等负面情绪,易导致人体肝气郁结,进而使患者肝胃不和,引发胃炎,可出现胃脘部胀痛、胃灼热、反酸、嗳气、呃逆等问题。有些人还可能存在大便不畅等情况。对于这种类型的胃炎患者,一般以和胃疏肝为主,可以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缓解症状。
脾胃湿热型
日常饮食过于肥厚甘腻,对于辛辣刺激、烧烤、煎炒油炸等食物不加节制,或者长期喝酒、抽烟等,可使脾胃湿热内生,出现脾胃不适。此类胃炎患者一般会出现胃痛、口黏、呕吐、恶心等症状,有些甚至会出现黄疸问题。对于这种类型的胃炎患者,一般以化湿清热为主,可以用王氏连朴饮、清中汤等缓解症状。
胃阴不足型
此类型多出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身上,或者是其他证型久治不愈的胃炎患者,多表现出持续性胃脘部灼痛、饭后腹胀、口干纳呆、大便干结等问题。对于这种类型的胃炎患者,一般以缓急止痛、养阴益胃为主,可使用益胃汤等。
胃炎患者要重视日常养护
胃炎患者应避免食用过辣、过硬、过热、过咸,以及刺激、粗糙的食物。日常饮食要保持节制,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而且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让食物可以与唾液充分混合;禁止不规律饮食和暴饮暴食。在食物种类上,要优先选择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细软食物,适当吃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新鲜蔬果、鱼肉等。
牛奶山药糊
【用料】牛奶250克、面粉30克、山药30克
【做法】把山药去皮、切丁,加入锅中,以文火炖煮至汤汁浓缩;再加入面粉和牛奶,搅拌成糊状;等再次煮沸后,即可食用。
【功效】每天食用,可补脾益胃。空腹食用,效果更佳。
参芪薏苡仁粥
【用料】黄芪20克、党参12克、粳米60克、炒薏苡仁60克
【做法】将上述用料洗净,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将其全部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以文火慢慢熬煮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
炒木须肉片
【用料】猪瘦肉60克,黄花菜20克,黑木耳10克,黄酒、盐各适量
【做法】把猪瘦肉切成片并拍松,加入黄酒与细盐进行调味;浸泡、洗净黄花菜和黑木耳。将其逐次倒入锅中翻炒,并加入盐调味,待炒出香味后,倒入半碗清汤或者肉汤,焖烧10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功效】柔肝调中,补益脾胃。
太子参炖鸡
【用料】淮山药15克、鸡肉90克、太子参30克、生姜3片、盐适量
【做法】把鸡肉里的肥油去掉,切块备用;再用清水将生姜、淮山药与太子参洗净。把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炖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以文火慢慢炖煮90分钟,简单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食肉饮汤,可起到益气、健脾、养阴的作用。
胃酸分泌较少的胃炎患者,可适当吃些含有柠檬汁、醋等酸味食物,少吃容易产生胀气或难以消化的食物;而且在吃饭及饭后时,尽可能少饮水。胃酸分泌过多的胃炎患者,则需要减少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辛辣物、酸味食物、过咸食物等。
精神紧张也会加速胃炎的发展,所以胃炎患者在情绪上应避免出现急躁、紧张的状态,在生活中保持平和、舒畅的心情,这样对胃炎的恢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避免过度劳累和无规律作息。胃炎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锻炼,并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通过运动锻炼,可以有效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肠胃排空,进而提升胃肠道的消化能力。
胆道疾病、糖尿病及慢性肝病等疾病,会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造成胃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胃炎。此外,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发展严重时,会产生带菌分泌物,若是其顺着消化道下咽,也会减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胃炎的复发风险。因此,发现上述疾病后要及时治疗。
做好防护,别让胃炎找上你
许多人在饮食上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遇到好吃的总是会大吃特吃,而遇到不合胃口的也不介意让自己饿上一顿。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极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让胃神经功能持续亢进,加速消化液的分泌,时间久了,很容易诱发胃炎。所以,想要避免罹患胃炎,日常饮食要保持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饮食要细嚼慢咽,尽可能地减轻胃部负担。
中医理论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个人情志(即精神及心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以胃肠病最为明显。因此,想要实现对胃炎的有效预防,就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和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忧伤、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平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锻炼,促进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责任编辑/李思涵
中医健康养生202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