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人体的阳气如同自然界刚刚突破冻土、萌芽而出的春苗,经不起寒气的摧残,还需要十分精心的呵护。冬春交接之时,正是病毒等病原体广为传播的季节。2023年再次引起一定范围感染的支原体,每隔一段时间就卷土重来的甲型流感病毒,以及曾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大影响的新型冠状病毒等,错乱纷杂地攻击着不同人群的呼吸系统。
在老百姓眼里,统一将存在呼吸系统症状的疾病归为感冒。打喷嚏、咳嗽、流鼻涕、嗓子疼,严重时高热不退,这可不就是感冒吗?但在呼吸科医学专家的眼里,这些“感冒”有着不同的“出身”,作为专业医生,必须替百姓找出致病的病原体,逐一解决,才能更好地守护百姓健康。“感冒”和“感冒”之间,都有什么区别?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有话说。
分清病原,明辨寒热
老百姓常说的“感冒”,均属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用药治疗前,需要“辨”其病症类型,王玉光表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如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等),还包括耳鼻喉科主治的急性咽炎、急性中耳炎等。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也可以是原发性的细菌感染,或是继发于病毒感染的细菌感染,或是支原体、衣原体等。
搞清楚是哪种病原体引发的感染,有利于临床指导用药,如病毒感染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需要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在中医看来,感冒是感受风寒、风热或时行疫毒引起的肺卫功能失调。在使用中成药和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前,也需要“辨”,首先就是辨寒热。
中医所说的寒热,并非体温的高低,王玉光说,发热到39摄氏度,不代表是风热感冒;不发热或低热,不代表是风寒感冒。发热只是症状,更需要关注的是有无热证。有热证需要清热,而不是发热就清热。风寒感冒多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咽喉不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均质地清稀、色白;风热感冒多恶寒轻,发热重,有汗,口渴,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但质地多黄浊。可以说,咽喉是否肿痛,鼻涕、痰液是否黄浊,能帮助我们判断有无热证,也是判别风寒或风热的明显指征。
辨清是风寒还是风热,是为了用对药,更快地缓解当下症状,避免失治误治。而寒热证之中,又要细分。很多中成药都具有解表清热的作用,如药品名、药品成分中有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菊花的,或药品名含“解毒”“清热”等字眼的(感冒清热颗粒除外,本品为解表散寒药),以及大家熟知的板蓝根、蒲地蓝、双黄连系列药物等。这些药物都能清热,但在主治范围上有细微的不同。如连花清瘟系列药物,主要针对热毒夹湿证;金花清感系列药物,主要针对风热在上焦,咽喉肿痛明显,而风寒症状不明显者。
从理论上来说,分辨寒热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按症状一一对应即可。但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辨证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王玉光举例,感冒中有一类寒包火证,即外感风寒,内有积热,既畏寒、无汗,又有口渴、便秘等热证。感冒的证型还会受个人体质、既往所患疾病和用药情况的影响,出现一系列变证。因此,即便是使用中成药治疗感冒,也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遵循医嘱接受治疗。
体虚的老年患者,不能直接大力发汗
有这么一群人,在流感季需要被特别关注,病后要进行特殊处理——年老体弱者。体弱的老年人,是流感的高发人群,感受病邪时,会表现为以下特点:症状隐匿、合并症严重、治疗时间长。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相较年轻人更为体虚。体虚之人感冒,症状多不突出,可能有低热,或是不发热,有“动则汗出”的虚汗,很少有浑身酸痛,也少见咽喉痛。种种假象,掩盖了感冒这一事实,就会导致延误治疗,可能引起气管炎、肺炎、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合并症。
老年人感冒的治疗,不能简单地用解表发汗的思路。年老体虚者,感冒时多因体虚而有虚汗,此时再大力发汗,更容易损伤正气。因此,治疗老年人“不突出”的感冒,需要用功效缓和、“不突出”的药物,徐徐图之,如感冒清热冲剂、小柴胡系列药物。中医除了关注祛邪,更关注正气的虚实。老年人正气弱,邪气不易祛除,治疗的时候,在解表的同时还要适当加入扶正的药物。如老年人感冒伴有气虚的,脱胎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的中成药参苏宣肺丸,是个不错的选择。用药时,还要考虑所用药物是否与自身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冲突,或有相互作用。
老年人咳嗽时,也不能按一贯思路直接镇咳。他们咳嗽反射弱,咯痰能力差,使用止咳类、镇咳类药物,反而会使痰液排不出来,尤其是兼有燥邪而痰黏难咳时。说到这里,王玉光向记者科普了感冒咳嗽和感冒后咳嗽的区别:“感冒咳嗽,是与感冒直接相关的咳嗽,一般随着感冒痊愈,一两周就好转。但感冒后咳嗽,是感染病原体后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此时感冒已痊愈,而咳嗽仍继续,表现为遇到冷空气、二手烟、香水或过敏原时,自觉嗓子痒、‘肺痒’而咳嗽。二者的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式也不同。”就诊时,如果能告知医生相关信息,将对治疗产生积极意义。
不明显的症状、可能发生的合并症、漫长的疗程,提醒着老年人群需要更加重视预防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如关注口腔卫生,避免口腔定植菌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除了加强养生保健,增强自身抵抗力,老年人还要重视每年流感疫苗的接种。流感疫苗是特殊人群预防流感最直接的武器。
“有口难言”的幼童,最怕高热惊厥
儿童也属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人群,容易并发中耳炎、喉炎等耳鼻喉疾病,合并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等疾病。
与老年人感冒相似的是,儿童也存在咯痰困难的问题。受发育程度的影响,儿童的咳嗽反射也较差。与老年人不同的是,儿童还存在“有口难言”的问题,不会说话,或者会说话,但表达能力一般,导致家长或医生很难及时掌握其病情进展的情况。因此,家长需要更加重视观察患病儿童的体征、症状,尤其是体温变化。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健全,感染后容易引起高热,高热后容易发生惊厥。因此,当儿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或因明显不适而大肆哭闹时,或既往有痉厥病史,家长需要及时使用退热药,配合其他方法降温。注意退热出汗时,以持续不断的周身小汗出为佳,不可追求大汗出,以免损伤正气。
需要注意,6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选择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二者任选其一即可)。如果是2个月以上且6个月以下的孩子,只能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在流感流行季节,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日常喝一些药食同源的“小茶饮”来预防,清热消食、养阴生津。推荐组成为:菊花3克、陈皮6克、炒山楂6克、炒麦芽6克、芦根10克,煎汤代茶饮,饮用时可加入少许冰糖。此外,一些可以起到润肺清心、和胃生津作用的中药,适用于口干咽干,手足心热,睡眠不安,大便正常或偏干的肺燥内热儿童,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同时,家长还应关心儿童感冒后可能出现的食欲降低、大便不通等症状,积极选择药物、小儿推拿等疗法缓解儿童不适。饮食可配合进食温粥。
小贴士
儿童不要过量使用退热药
3个月内的婴幼儿:多采用温水擦浴、减少衣物等物理降温方法,不要捂汗。
3个月以上儿童:对乙酰氨基酚按10~15毫克/千克(每次<600毫克)服用,间隔时间≥4小时,每天最多4次(<2.4克/天),连续用药不超过3天;布洛芬按5~10毫克/千克服用,间隔时间≥6小时,每天最多4次(<400毫克/天);同时配合物理降温。
责任编辑/陶宪凝
中医健康养生202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