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时代特质、理论意蕴及实践路径

2024-04-29 23:16:50邓安萌
秦智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路径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需要锚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航向,方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远图景。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未来的发展既要体现中国精神,又要拒绝零和博弈。我们应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融通性,勇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惠及世界的同时,使我国文艺发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特色,向世界展示中国担当和中国风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35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进步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诚然,文化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最看重的软实力,而由于文艺具有亲切性和趣味性,其必然是文化最生动的表达。随着全球经济的密切联系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交融,如何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掌握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立话语权,成为了每个国家值得思考的问题。

2022年10月2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之下,探寻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与实”,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层面来说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全新的时代特质——锚定航向,守正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的过程,任何文艺都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好的文艺作品能够鼓舞斗志、塑造精神、提振信心。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除了明确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战略方向,也为我国文艺发展繁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作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守正和创新。在全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复合型劳动者的培育这三项工作都无比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艺发展航向之问、也回应了世界理应看待中国文化与文艺的全球共存之问。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航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整体性的概念,是现实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整体发展过程”,其世界历史理论也深刻揭示了世界的存在样态和发展趋势。据此可知,能否在时代发展的逻辑中前进,对于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存续与发展都至关重要。一个时代的文艺,是从社会意识层面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从质量度三个层面展开的精确规划。故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要和时代所倡导的精神文明相一致,并和艺术创作规律及审美取向逻辑贯通起来,择取最能反映社会主义中国成就的题材,展示当代中国人民的面貌、诠释中国精神、演绎中国力量。

(二)拒绝零和博弈的共存方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同时也是机遇和风险并存、难以预估因素明显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在挑战党和人民的底线。在积极面向全世界的同时,我们也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为辅助: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坚决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未雨绸缪,不惧惊涛骇浪;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政治与文化优势,要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和成功的决心。马克思主义文艺可以为各国人民提供一种共通的文化语言,增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可以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打破国际零和博弈的格局,为全人类文化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二、深刻的理论意蕴——和谐共生,协同和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论意蕴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相关性。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恰好从实践层面论证了马克思社会形态说理论的科学性,也论证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与“实”层面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意蕴何以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契合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马克思在三形态说里区分出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和“自由个性”三个社会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成绩举世瞩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已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思维范式里,两者的价值观念达到了高度和谐。究其原因,在于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中华民族历来追求的“民为邦本”等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必然能够在中国新的发展道路的土壤中获得共生。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的“儒道释”三家代表性思想相通,都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

(二)符合治党治国的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我国治党治国的内在机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调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需求,揭示社会的真实,批判社会的不公,倡导人民的解放。这些理念在治党治国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阐明革命文艺应当以为人民群众和工农兵服务作为根本方向,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人民群众是一切文明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主体。文学艺术具有浸润人心的优势,通过文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一直以进步的、健康的文艺作品来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引领社会发展。

(三)切合中国发展的实际际遇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是因为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旨在让人民物质丰富之余,精神也得到丰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提倡反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这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暗含的追求国际社会整体和平发展的理念,这与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相符合的。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将一直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与世界其他国家协作,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总之,无论是对国内各种文艺文化“和谐共生”的要求,还是对于国际之间文艺文化“协同和合”的要求,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意蕴。

三、原创性的实践路径——勇担使命,惠及世界

面向21世纪,面对新的历史境遇,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可以建构新目标下更符合中国当下境况的原创性的文艺理论,也可以为世界的文艺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和有益启示。

(一)从总体布局的角度

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到“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才成为社会的存在物。”

也就是说,人的感性世界生成于劳动实践中。在开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相关的劳动时,文艺的感官刺激功能不可忽视。首先,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文艺创作,提高作品的质量,促进文艺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文艺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在文艺创作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为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要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领,确保文艺创作不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通过文艺创作和传播,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要加强文化教育和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然次,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艺活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文艺创作中,要注重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最后,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文艺创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成就和经验,为早日彻底“强起来”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

(二)从文艺事业的角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如此,人的行为和思想必然会受到社会整体风气的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工作性质,必然能起规范和引领的作用。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加强职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根据个体情况分重点分类别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培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同时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贯穿到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去,确保文艺作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利益。其次,文化事业单位应该注重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作品创作和生产;同时要积极引导创作者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人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后,文化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多举措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侵权盗版等违法行为;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内容审查,确保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法规要求,应以《“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为基准,创作反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底色纯正,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情怀的优秀艺术作品。

(三)文艺产业角度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如果没有基础性的物质生产,那么一切其他的东西都将不复存在。”人类通过多种形式的物质生产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而在生产中一定会使用到体力或者脑力劳动所需的工具,而工具在满足了当下需求之后,因为人有源源不断的需要,必然会发明创造新的工具,并以此推动物质生产实践更高速地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第一个历史活动的这种需要是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满足需要的活动,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需要善于从创作规律中把握推动创作的规律,以众人之力促进形成文艺精品之果。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文艺产品作为一种消费对象日益表现出其独有的商业性。近年来,伴随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所引发的高科技革命,人们的日常消费已经由以温饱、生存性消费为主导的传统日用型消费,开始向以发展、享受性消费为主导的现代享受型消费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艺,从宏观的角度去认知,以一种产业化的形式存在;从微观的角度去认知,文艺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中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周延性强且覆盖面广的功能。因此,当下我国文艺的功能,相比较新时代之前具有更强的思想教育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双重特点。故而,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文艺,具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产业化背景中的文艺作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民大众所必需的精神食粮;抑或说,文艺的传统功能虽依然存在,但是它自身的经济效能更为强化。

二是经济效能背后,体现的是文艺产业化中所含有的经济逻辑,较之于文艺的经济语境,文艺产业化进程中的内部关系,一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一种直接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角度出发,还是聚焦于文艺事业和产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仅赋有文化效能,对经济社会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实践,实现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功能深化和价值转化。

四、结语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文艺理论应该具有实践品格,应该在发展时表现出理论与人民现实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实践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具有开放与动态的特征。这也说明,文艺作品无论艺术形式何等精妙、作品内容何等丰富,其归根到底必然由社会存在的物质方面所决定。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的物质生产得到超出预期的高速发展;与之相应,人们也期待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国置身于新的环境形势之下,应使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恒定的前进方向,除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融合各种外来文化之精华,也应以情感的高渗透力、道德的强感染力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高尚的道德理念,从而深化对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现实题材的创作,需始终围绕关键时间节点、重大的国家战略和社会关注的主题,突出选题寓古通今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全面展现新定位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以艺术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我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文艺创作“扎根人民”,带动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丰富的人民实践和辉煌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促进世界更多国家和民族更好地了解中国和感受中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2).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2).

[3]洪银兴.中国式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23: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

2023年南昌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数字经济赋能南昌市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H202306)

邓安萌(1997.5-),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路径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34:03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路径初探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