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虚拟教研室体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的优势价值。教育部全力推行全国试点之,虚拟教研室同样是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研发展、提升培育格式的重要支撑,以笔者所在院校实践为例,从保障机制构建、教学创新改革、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协同实践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虚拟教研室的全面投入。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建设价值;民办院校;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56
一、政策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倡导公平教育,普及开放合作的教育模式,是推进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教育新基建作为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垂直应用,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提出“2020工作重点”,突出“探索推进虚拟教研室项目,以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教学组织建设”。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虚拟教研室做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建设与共享载体迫切全面覆盖。综合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培育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需求,应依托虚拟教研室打破原有封闭式教研格局,追求学术前沿、扩宽实践教学思路,更好的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改革进展。
二、虚拟教研室建设任务及价值
(一)创新教研环境,共建优质资源
突破原有的封闭式教研格局,实现基层教学组织数字化教育转型。通过信息平台将其灵活链接,优化专业建设发展,提升拓宽教研渠道,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强化专业建设优势互补与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把虚拟教研室建成跨专业、跨学科、跨校际的基层教研组织,解决高校教学中的无法深入课程融合、扩展资源等共性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融合课程、专业、学科,跨地域共建的新型教研模式;探索交互教学改革研讨,推动高校基层教研组织的建设。
(二)教研示范推广,提升培养格局
共享性网络平台为教研载体,推动先进教学理念和技能落实于实践。虚拟教研室即以教师为群体的平台,以推动教师全面发展为中心,强调教师间交流整合,实现“示范引领,校际交互,产学协作”;示范虚拟教研室名校名师引领不同领域学校的教师共同发展,形成校际的教研机制;将多校教师以及行业领域专家人才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案例分享、教学示范、讲座沙龙等教师培训,跟踪教学过程、综合评价,有针对性进行教师素养培训。
(三)形成学科交叉,探索新学科建设
虚拟教研平台并不限于本科教学,不会受到传统校级专业教研室行政隶属的局限,在学科共建、联合科研、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虚拟教研室建立跨学科的校级教研团队,聚集不同学科、学校的教学教研人才,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跨学科、跨校际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方法和技巧;针对教学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设计,探讨其质量保证的方法与手段。
(四)共商培养专题,提升持续竞争力
虚拟教研平台能够对培养方案制定提供有效调研和交流、反馈记录整理等支持,开展教师协同教研、研制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设计交流、培养目标分析与成果评价等。依托虚拟教研室數字化信息技术,教师广泛地开展跨专业、跨地域、跨校际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不仅可与共建高校合作建设平台开展教研,还可与地方产业基地实现产教融合的跨空间对接,并探索基于该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实务产业实现产教融合的跨空间对接,对于推动教学质量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虚拟教研室民办院校实践
民办院校结合办学主旨及特色优势进行虚拟教研室的相关前期筹建,以大连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为例,综合应用型本科培育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需求,依托虚拟教研室,追求学术前沿、扩宽实践教学思路,更好的推动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改革进展。
结合相关政策及平台实务开展研究及实践,探索跨专业性质的虚拟教研室应用于教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探索将虚拟教研室应用于教学研究的有效方法,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应用后如何反馈与评价等;对应用结果研究分析与总结,探讨虚拟教研室应用于教研是否适合专业高等教育领域推广等结论;探索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教研交流应用性,分析不同教学改革需求;探索建立跨学科的校级教研团队,开展跨学科、跨校教学研究活动的方法和技巧;针对教学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设计,探讨其质量保证的手段。
(一)保障机制构建
根据我院财经类专业发展特色,结合服务大连十年规划建设与当前智能法学发展需要,确立虚拟教研室具体建设实施方案,以开展“新文科”建设为导向,秉持OBE理念培养兼备涉外法律与财商思维的“精法通商”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主抓培养模式革新、教学创新改革、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协同实践等建设内容;构建虚拟教研室管理运行制度,跨专业、跨学科、跨校团队的职责分配及任务落实,实现资源技术的共建共享;以及教师团队培养,教研考核激励制度、维护共享资源的合法权利机制等配套制度,形成虚拟教研室制度体系。
(二)师资团队培育
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共建机制。在虚拟环境参与教学研讨、专题培训、听课评教等各种教研活动,借鉴其他学校该学科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来丰富和提高自身素养;与合作院校开展“虚拟导师制”,共同投身教学督学、论文课题、竞赛指导等教学活动,合作之下不但有教学教研的完善,还能友好交流互取所长。
另外,虚拟教研团队成员须德才兼备,参与者在国家虚拟教研室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在相关制度的激励和保障下,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团队成员应具备成熟教学经验及教改观点,遵守学术道德,充沛的研究精力与科研热情,且能够将各种技术和经验的结合优势充分发挥。
(三)虚拟平台搭建
虽然民办院校尚未进入国家虚拟平台,但可以根据目的及功能需求采用不同的网络平台或媒体资源。从2021年起,慕课教育平台陆续开发了对虚拟教研室支持建设的功能,用知识服务和技术支持,关联不同认知目标、教学资源和知识题库,进而发展AI课堂;形成教研协作、资源共享、教学运行和基层组织管理一体化的教研空间虚拟平台,达成学科联盟跨高校协同备课、搭建示范案例中心和教研交流资讯中心的目标。
虚拟教研室不仅可实现组织流程信息化,还可实现扩展领域的交互共建共享,为教师教学提供增量服务。线上线下教学同步运行实现教学信息化,通过听课磨课评课等方式相互学习交流来审核完善教学内容,推广先进教学模式,以形成更加完备的教育资源、教学技法及培养模式。进一步将虚拟教研平台与法学专业配备法律综合服务、普法平台,为法律服务实践应用提供更广阔的推广交流空间。
(四)资源共建共享
高质量创新资源为交互资本,吸引合作院校。虚拟教研室以校际交互为主要手段,但如何吸引其他本科院校与我校开展合作,还需要发挥自身资源创新优势。我院除需尽快提升共享资源质量外,还可从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角度吸引其它院校参与虚拟教研室合作。
1.建立数字共享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高水平优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材课件、教辅资料、资源库、公开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高水平建设;以一流课程或课程群为依托开展优质课程建设、资源共享、教学研究等,包含教学大纲、课件、题库案例、实训项目、数据统计等形成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2.将最新学科前沿、产业发展、科(教)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按照服务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调整课程结构、定制课程内容、培优课程建设,实现课程靶向性全面提升;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将社会需求植入教学内容,尤其是全球贸易环境下,涉外法律人才是国际法律服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结合最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规则融入各国际法相关科目中;将金融风险防控实务及资本运营引入经济法教学内容。
3.推动数字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推进线上高质量公开课程开发与应用。法学专业一直与同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合作,共同参与大连市社科联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舆论传播领域的课题项目,制作创新教学课件多次获得省市奖项;将有声读物作为教学载体与线下教学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多种渠道提供法律服务;引入法律实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实景模拟的方式基本复刻案件审理、诉讼、侦查等办案流程。
(五)校企协同培育
我院法学专业自设立之初就走上一条服务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合作的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富有校企合作特色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法学本科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与企业通过线上交流,开拓产教融合项目;与当地法院开展线上观摩庭审,与各知名律所共同开办律师精英培训班,企业风险合规、合同项目合规协作,合力研发服务社会研究项目等。
虚拟平台可以推进校企有效交流合作,保证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使教学案例来自发展一线、项目选题,根据产业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契合经济发展真实需要。教学安排根据产业需求、法治热点、政府引导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形成多主体、全过程协同育人格局,培育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严谨法律思维和较高法律应用能力的人才。
四、结语
民办本科高校旨在培育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力量的输出重地,迫切需要在高层次、跨领域的平台中历练。希望国内外在线公共服务教育平台加快资源开放共享和覆盖范围,优秀高校引领民办高校提升共建,投入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融合培养,维护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以实现教育公平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2021-3-13.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eqid=ee0725e30001cc700000000664620fcd
[2]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21-7-12.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7/t20210720_545684.html?eqid=d94044ed0012eb7400000005643505fe
[3]双海军,田桂瑛,田黎莉.公办高职与民办本科“专本贯通”虚拟教研室的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J].高教学刊,2022,8(35):21-24.
[4]高教国培.虚拟教研室建设[EB/OL].2022-11-21.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DI0Njg2MQ==&mid=2651336130&idx=4&sn=86330d6c34a12d176c2475f58707bf3e&chksm=f305ca60c472437651eeea39f5732aa4ecd84158c401d416887319ee10f96c7d8bdd39e8ece0&scene=27
[5]肖柳梅.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225-226.
2023年度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项目名称:数字转型下虚拟教研室民办院校教学改革促进(项目编号:LMJX2023259)
2022年度大连财经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教育“新基建”:虚拟教研室建设对教学改革促进研究(项目编号:2022dlcjjg20)
于立华(1980.10-),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副教授,大连财经学院文法学院教师,经济法研究中心(KY041202305)负责人,辽宁省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经济法学、法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