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兵
[摘 要] 课题对共生于中央苏区革命实践中的红色音乐尝试用口述史料与文献、实物接通互证,通过增添红色音乐主体的生活史、情感史和社会心灵史等活态史料以审视红色音乐实践的历史过程、基本经验和当代启示。文章主张应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历史语境对红色音乐实践与中国共产党文艺道路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军旅音乐传统的形成、红色音乐对苏区精神形成的影响等话题的质性思考,从而推进红色音乐研究朝纵深发展。
[关键词] 中央苏区;红色音乐;红色音乐主体;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 J6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186-03
中央苏区主要包括赣南、闽西、粤北,其中瑞金是当时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因而赣南也就成为根据地的中心。红色音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苏区革命战争为题材创作或以国外作品改编、对革命起推动作用、为民众喜爱和传唱的音乐作品及其发展形态。课题用口述史方法对红色音乐主体作历时访谈,尽可能再现、还原红色音乐的演唱技艺和文化记忆,感受红色音乐主体的生命史和红色音乐情感史及价值认同,体悟红色音乐在当下的温度,推研红色音乐与苏区道路、苏区经验和苏区精神的关系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其意义
学界对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苏区红色音乐研究、音乐口述史研究以及红色音乐文化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音乐学术得以极大发展的近30年中,红色音乐却因‘告别革命和‘重写音乐史,而被学术界‘边缘化了。”[1]
中央苏区红色音乐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目前总体呈零星状,多为内部印刷的资料性汇编,公开出版的学术性著述偏少,系统研究的专题性成果不多。
刘云的《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2]中的中央苏区音乐史内容由负责人单独出版[3],主要对苏区音乐作品的题材和体裁特征、歌词特点、曲式、曲调来源和创作手法进行了论述。《苏区文艺运动资料》[4]编委会从1959年始对长征前后苏区文艺进行了全面收集,但部分信息因受受访者的记忆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凌绍生(1998)、李诗原(2020)、徐元勇(2021)先后涉及红色音乐研究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红色音乐的传播、版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2018、2019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井冈山大学连续举办的两届全国红色音乐文化论坛成果丰硕,并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红色音乐文化育人联盟。
近30年《解放军音乐史》①《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音乐文化建设及其历史贡献研究》②《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③《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发展史研究》④等项目的开展对本课题具有直接推动和催化作用。《中央苏区红色歌曲集》《红色歌谣集》《抗日战争歌曲选集》等层出不穷的出版物也是推动红色音乐研究前行的重要学术资源。国内音乐口述史研究兴起于2000年后,2014年以来连续四届中国音乐口述史研讨会掀起了该研究的学术热潮,成果聚焦于理论和个案研究,臧艺兵、梁茂春、谢嘉幸等均有著述论及。
红色音乐经历高潮、低谷、反思、重拾的历史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知识界反思运动思潮兴起,革命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开始受到广泛质疑和解构。传统现代文学史所构建的革命文艺神话开始被瓦解,“重写音乐史”一时蔚为热潮,多元的思想文化、多元的思潮都想寻求合理存在。红色音乐面临新的阐释和注解需要,红色音乐基因传承的源动力、新路径和新潜力值得学术化探索。显然,用传统话语解释红色音乐已有局限,研究苏区红色音乐需要更新和更多的学科理论和方法。
已有成果对苏区红色音乐做了一定梳理,个案研究逐渐深入;口述史方法逐渐运用到音乐学领域,开始涉及红色音乐,并取得一定成果和经验;学界对苏区红色音乐资源的教育价值、传承和认同等关注较多。既有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基于上述文献梳理看,已有研究均为史料之内求历史,忽略了对红色音乐主体的社会生活史和心灵史等活态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研究具有存音存史的史料意义,课题组将源头性抢救和保存口述实录、影像图像、声像网络等活态史料;项目也具有推进红色音乐研究的学术意义,通过集多学科理论,进行口述史料与文献、实物史料互证研究,为丰富中国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作出贡献;同时还有资政育人的现实意义,通过挖掘红色音乐主体的创演技艺、经验和文化记忆,提升人人讲好中国红色音乐故事和传承红色音乐基因的能力,能进一步凝聚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二、内容框架、方法及思路
课题将对苏区红色音乐主体进行传唱史、社会生活史和个人心灵史方面的口述访谈及资料整理分析,借此理清百年红色音乐功能形态和创演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影响。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
(一)红色音乐主体信息的实证爬梳
苏区的开辟距今已近百年,大部分红色音乐主体年事已高或相继谢世,健在的红色音乐亲历者属于稀缺人群,而且一部分已随子女分散在全国各地居住,对该群体的寻找首要必须依托全国各地退伍军人事务局、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和校友会、其他做过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部分信息;然后是深入当地文化部门获取红色音乐主体的基本信息,以便课题组统计红色音乐主体的基本信息和去向,从而推进研究进程。
(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把握苏区红色音乐
中央苏区作为苏维埃富有起点意义的革命阵地,它在整个中国革命历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价值,对完整的中国革命具有根本性启示。苏区红色音乐创作理念和特色、创作队伍构成、文艺体制的建设以及报刊、标语、表演、演讲、社团和学校等宣传媒体的运用模式及实践功效是具有开天辟地性质的苏区文艺宣传经验。在苏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革命如火如荼、节节胜利,彰显了革命先辈的革命热情和夺取政权的伟大决心。因此,对共生于百年党史中的革命及其红色音乐的同步考察具有全局意义。
(三)充分运用口述访谈挖掘活态史料
课题通过对赣南、闽西、粤北苏区30位左右的红色音乐主体样本进行口述访谈,探索苏区文艺体制构建、音乐团体和组织建设,以期对苏区音乐文化与发展的体制基础、音乐主体对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认同、情怀和心理感悟作全面考察;用访谈法考察苏区在专业人才紧缺情况下创作队伍的特殊构成方式、创作特色、作品类型、作品风格及音乐形态;悉心进行对红色音乐主体文艺活动的口述考察,揭示苏区是如何凭借学校教育、社团学习、音乐表演和演讲、报刊标语达到为革命鼓舞士气、瓦解敌军、扩大红军、争取胜利等目的,剖析苏区道路、苏区经验、苏区精神形成的内在逻辑。
(四)悉心收集、分析、用好现有文献和成果资料
对现有红色音乐文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不能把眼光局限于音乐领域,而应投射到苏区的大历史视野和其他交叉学科文献之中去寻找灵感。中国革命从“学俄”到逐渐“脱俄”的历史过程中也是中国文艺宣传的蜕变过程,缺失这种视角,我们将不能把握苏区文艺宣传的本质。不了解一战后世界阵营的对立形势,将无法真正把握苏区革命在道路选择上的艰难过程。
(五)注重历史文献、实物资料与活态多重证据接通
江西当地学者利用地缘优势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的把握和解读是研究苏区红色音乐的重要环节,其中涉及的方法、视域和详实资料是研究红色音乐的重要基础。红色音乐的历史语境与当下有一定距离,在特殊历史时期,红色音乐亲历者面对三座大山压迫、面临妻离子散、惨绝人寰的围剿杀戮的经历和命运遭际,他们是如何面对的?这些生活史和心灵史的面对面诉说弥足珍贵。他们对革命流血牺牲的态度、对红色政权的期盼、认同也都彰显在文艺宣传的呐喊声中,对其伴生物——红色音乐的多重证据接通考证很有必要。
三、拟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
课题用口述资料与史料接通互参,指出苏区红色音乐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苏区道路、苏区经验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在当下仍有精神教化和凝聚认同的跨时空意义。苏区红色音乐涉及内容繁杂、人员众多,本课题重点对以下三个重要事件和主题进行探索。
(一)红色音乐实践与中国共产党文艺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探索
苏区革命与红色音乐相伴相生,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艺经验,可以说苏区革命既是红色音乐实践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文艺道路的探索历程,它先后经历仿造、改造、创造的路径。由于人手和专业水平局限,苏区文艺工作者往往呈兼职形态,全民参与。红军战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文化的传、帮、带普及工作在部队中是重要任务,识字的士兵经常在战争之余读文件、唱红歌给大家听,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宣传教育手段。苏区通过对工农兵文化宣传普及,推进了工农兵队伍的阶级意志认同和精神补给,充实了红军主体战斗力,使中国红军逐步朝有文化的现代化军队迈进。
苏区继承了三湾改编后连队组建娱乐科的优良传统,在《古田决议》中又创造性地提出军队文艺宣传的体制建设。革命者在贴近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实践中体悟深刻,广泛设立俱乐部、列宁室和工农剧社,部队鼓励大家编创体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旨在让文艺走向大众化和准专业化的道路。苏区文艺宣传经验是部队战斗力的催化剂,推进革命走向胜利。
苏区开辟以来,作为外部资源的俄苏文艺的引入热潮压倒了五四以来的西学倾向,影响长达50年。中国文艺道路先后经历向西方乞灵、革命文艺、救亡文艺、抗战文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历程,其中的成败得失经验必须及时作出总结。苏区主张文艺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宣传工作在红色音乐的相伴中有序开展,“拿枪”和“拿笔”的军队同等重视,文艺从启蒙功效发展到当下的审美形态,符合中国特有国情。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新时代文艺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些做法都是对苏区文艺的继承和发扬。诸多做法和成效证明苏区音乐实践对中国共产党文艺道路形成和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它具有起点意义、固本价值和铸魂功效。
(二)红色音乐实践与中国共产党军旅音乐传统形成的关系探讨
军旅音乐特指伴随着军队而存在的音乐,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它都被需要,虽然发挥功能方式和渠道不一,但充分体现音乐与军队、音乐与政治相须为用特征。“一切为了打赢”是音乐为革命服务的终极目标。革命和音乐的结合与音乐之“声音”在鼓舞战士精神和感染战士情绪方面的实用性优势分不开。在相须为用中,音乐体现其实用性、功能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旧中国社会中农民受难最重,领导者对广大民众作用力的认知分析是关键,革命者通过文艺宣传唤醒、发动群众成为中心命题。军队及其文艺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就成立了雪花剧社,这可说是现代革命军队文艺发展的滥觞。支部建在连上、设立军队娱乐科成为中国建军史上的重要创举,也是我军文艺的真正起点。类似做法在后续《古田决议》中被制度化,关于文艺宣传的地位、作用、活动方式、领导关系、经费来源等都作出了明确阐述和规定。系列优秀的军旅音乐理念对后来的文艺发展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功用,红色音乐与中国革命共生一体,可以说,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军旅音乐史。
(三)红色音乐实践对苏区精神形成的影响
苏区革命必须依靠文艺宣传工作,文艺宣传就地选择了红色音乐这一神奇的“声音”,苏区红色音乐与革命合为一体,使政治意识形态工作巧妙地实现艺术化,这是一种革命的实事求是。在革命实践中,随着苏区文艺体制建设的完善,民间歌谣、客家山歌等本土民间音乐资源逐渐被革命体制化,成为革命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并产生巨大的革命宣传能量。红色音乐实践作为苏区革命有力的文化宣传武器,在文艺的急需和政策的严格规定下,文艺工作者与部队指战员有机融为一体,凭借集体智慧促进宣传工作如火如荼进行,并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过程中彰显了革命集体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和作风。
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和凝练,是具有原创意义的现代民族精神。苏区精神是在真刀真枪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和炼就的,也是对客家族群精神的进一步提升。毛泽东等革命集体当时对中国形势的透彻分析,抓住了中国革命的系列核心问题——农民和土地,最终决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具有开先河意义,体现了苏区革命一心为民、争创一流的信念。自始至终,具有开放、包容性的红色音乐被植入苏区革命的所有环节和事件中,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发挥了它的超凡作用力。可以说,苏区精神是在红色音乐实践的“号角”萦绕声中形成的,深入人心、影响延绵。音乐主体通过“苏维埃文化本土化、政治意识形态艺术化、民间文化资源体制化、审美文化形态大众化”[5]途径完成红色音乐实践,也形成了苏区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诗原.红色音乐研究的学科理论和问题框架[J].音乐研究,2020(02):86.
[2] 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
[3] 胡建军,邓伟民,傅利民.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4] 汪木兰,邓家琪.苏区文艺运动资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5] 周平远.从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史进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9.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