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康
[摘 要]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价值观、文化自信心等,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本文主要以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为例,先是对音乐通识课程的育人定位进行明确,然后指出音乐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意义,再对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思政教育突出问题进行剖析,最终提出了一些教育新对策,旨在发挥出音乐通识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
[关键词]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思政教育;教育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1-0028-03
音乐通识课程是高校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音乐通识课程打造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建设特色化的音乐思政课,点亮思政之光,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声”入人心,是目前诸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师孜孜追求的教学改革目标。但是,根据教学经验与调查分析,目前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力度有限,而且教育手段较为单一,音乐通识课程的地位与影响力不高。诸多问题存在,阻碍着音乐思政课建设。对此,本文围绕着现存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教育新路径。
一、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育人定位
音乐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根据调查统计,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的音乐通识课程主要有“音乐欣赏类”“音乐理论类”“音乐实践类”“音乐艺术创新类”。其中,音乐欣赏类是高校各个专业开设最多的音乐通识课程类型之一,常见的课程如《音乐鉴赏》或《中外音乐赏析》,在高校公共选修课中举足轻重。
从宏观视角来看,四种音乐通识课的育人定位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团结意识、理想信念等,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审美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文素养、艺术修养的发展[1]。从微观视角来看,音乐欣赏类的通识课程主要是审美素养、情感观念。音乐理论类通识课程主要是增强学生对中西音乐史、音乐历史知识等了解,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心。音乐实践类重点是培养学生音乐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艺术创新类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艺术创造力[2]。
二、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现实意蕴
(一)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本身是一门艺术性课程,以该课程为载体,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与根本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从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本身定位来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自信,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而思政教育的核心也是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文化自信心、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等全面关注。因此,音乐通识课程有意识地凸显对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心等关注度,实现课程本身与思政元素的内外结合,更有利于凸显音乐育人的功能[3]。
(二)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思想素质的根本条件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音乐通识课程教师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引导等,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品行修养,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现实要求[4]。另外,从音乐通识课程本身出发,该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思想元素,尤其是涉及民族音乐、红歌作品等,大多能体现出家国情怀、民族思想,以音乐通识课程为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的品德素养,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5]。
三、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音乐通识课地位偏低,课程思政功能不明显
一直以来,音乐通识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选修课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其地位低下,课程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学生对音乐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音乐通识课程教师缺乏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识,课堂上,大多是照本宣科,按照课本上音乐知识对学生简单介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音乐通识课程在学校的整体地位偏低,导致师生无法对课程思政建设高度重视,师生参与度有限。二是缺乏一套完善的音乐通识课程思政教育标准与评价体系,对学生实施课程学习评价主要关注学生音乐基本知识掌握度[6]。
(二)音乐通识课教育方法局限,学生学习参与程度弱
音乐通识课程实施思政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育方法有限的问题,一方面,任课教师在音乐通识课课堂上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地听,整个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更缺少各种音乐活动元素,长此以往,导致许多学生厌倦音乐通识课程,出现了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低的情况。另一方面,一些任课教师通过音乐通识课程实施思政教育时,普遍采用说理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首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口头上要求学生贯彻落实音乐作品中体现的优良思想,而没有让学生深度思考、亲自探究与体会,不仅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思考能力,而且给学生留下一种“讲大道理”的印象,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
(三)音乐通识课教育内容短缺,思政元素较为单一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常见问题就是思政元素单一,比如:任课教师对《音乐作品鉴赏》教学时,主要是挖掘音乐作品表面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到音乐作品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元素的内涵。虽然该教学模式一定程度实现了思政元素传递,但是问题在于教师没有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做进一步延伸,也没有深度解析、详细介绍音乐作品中思政元素的现实体现,整个课程思政教学局限于浅表,无法发挥音乐通识课程思政教育价值。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任课教师过于依赖课本,没有对课本以外的有关思政元素挖掘与转化,也没有将课本中的思政元素与更多的时事热点、党史、红色文化等相结合,导致课程教学深度不够[7]。
(四)音乐通识课程偏理论,无法体现课程思政实践特征
音乐通识课程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音乐鉴赏、艺术实践等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感受到音乐魅力,通过音乐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实现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塑造等目的。但通过对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思政教育普遍状况分析可知,超过一半的任课教师习惯于采取理论式教学方法,一方面,课堂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一些任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完成学分,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未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音乐中蕴含的思想精神[8]。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思政教学都局限于线下课堂,既缺少线上灵活化教学,也缺少课外的音乐实践活动。由于教学模式偏理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不愿意参与到音乐通识课程思政课堂中。
(五)课程教学局限于学校课堂,缺乏网络平台上灵活化教育
目前,几乎超过一半的高校开展音乐通识课程的思政教育时,主要是集中于学校的线下课堂上,许多学校设置的音乐通识课程是一周1—2节,不仅上课次数少,而且每次学生真正参与课程学习的时间较为有限,由于课程教学场景、时间的限制,就很难使音乐通识课程发挥好思政教育载体作用,任课教师也很难通过短暂的课堂时间完成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引领等工作。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任课教师的教学视野固定在传统课堂上,没有很好地意识到网络平台的优势作用,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全方位覆盖的教学阵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服务。
四、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音乐通识课的思政模块
增强音乐通识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就需要提高对音乐通识课程本身的重视程度,任课教师需要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入手,依据课程思政教育所需,完善音乐通识课程中的思政模块,促使课程思政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例如:以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时代精神等思政元素为课程主题,对音乐通识课程中的单元模块进行完善与整理,设计出“中国器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学”“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等不同的单元模块,专项开展课程教学工作。各个单元模块中,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作品、民族作品、红色文化音乐经典作品进行学习和推广,并运用于当代声乐创作、表演、传播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于“无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作用。把音乐文化旋律与学生自身的真切感受有机融合,让同学们在接受生动音乐思政教育的同时,大力弘扬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完善音乐通识课程中思政模块的评价机制,应围绕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态度、价值观、文化理解程度等实施评价,以课程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成效,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二)立足课堂教学创新,设置混合式的课程思政课堂
音乐通识课程的思政教育方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分析,本文主张立足音乐通识课的课堂建设,采用合作探究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法等多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建设音乐通识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师在讲解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时,应将作品发放给学生,围绕着作品本身设置好探索任务,让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登录网络平台,收集有关作品的资料,以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为主线,自主探索与获取与音乐作品有关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到音乐作品中反映的少数民族精神[9]。立足线下课堂,教师让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围绕着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少数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民族情感等元素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分享、讲解,以此实现学生思想、情感、精神的启发,使学生从音乐作品中获取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人格的发展。
(三)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实现课程思政元素内外结合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核心是丰富思政元素,教师不仅要关注课程中已有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剖析,以音乐教育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思政元素的内外结合。例如:带领学生鉴赏音乐作品时,改变教师口头讲述的方式,应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精神理念,让学生主动分享与剖析音乐作品的情感形成与表现,从而使得学生读懂音乐作品、感悟到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启迪、精神理念。另外,教师围绕着音乐作品讲解时,应将当地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与课本上的知识点连接,通过举例证明,让学生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也通过课本上的思政元素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让音乐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优良思想、情感元素、价值观等在生活中处处表现,以增强大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思政元素的理解。
(四)构建多元学习活动,课外广泛开展音乐文化实践
音乐通识课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课本理论中获取思想启迪、精神感悟、心理熏陶,也要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传统音乐文化,通过音乐塑造学生的品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例如:校园内举办“民歌演唱会”“唱响校园”“音乐文化节”等活动,音乐通识课程教师组织学生们亲自收集民歌作品、红歌作品、中国传统器乐作品等,让学生们合作排练民歌、红歌、传统器乐,并积极地参与到校园音乐活动中,学生们通过笛子、箫、埙、芦笙、古筝、琵琶、扬琴、铜鼓、唢呐、二胡、马头琴、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演绎经典曲目,传播中国音乐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学生们通过演唱红色作品,在校园中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信念。
(五)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个性化的网上教学阵地
基于上述问题分析,笔者主张音乐通识课程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起全方位的网络阵地,在网上利用一切有用手段、调集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例如:借助学校的官网,或者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等各大新媒体平台,设计一个专用的教学官方账号,在网站上上传体裁丰富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革命题材的音乐作品、彰显社会主义事业题材的音乐短片等等,并开放共享功能,通过线上的音乐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优秀文化,使更多的大学生鉴赏音乐。通过这种方式,突破传统线下课堂场景、时间限制,满足大学生每时每刻学习音乐通识课程的诉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鉴赏优秀音乐作品时,进行自我思考,从音乐中汲取营养,立志成为一名有素质、有文化、有修养的青年人。
总 结
总而言之,音乐通识课程是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音乐通识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重点是对目前课程思政教育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明确,依据问题成因完善对应的教学方法,有效发挥音乐通识课程的育人功能。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当前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实施,主要存在的教育内容、方法局限、教育偏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依据课程教学问题主张从课程本身设计入手,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活动等,打造音乐通识课程的育人新格局,通过各种创新教育渠道,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 牟艳丽.价值引导与美育塑造: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红色经典音乐融入“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为例[J].大学,2023(17):98-101.
[2] 张婉宜.课程思政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以影视音乐作品赏析为例[J].当代音乐,2020(11):166-168.
[3] 曹向荣.共青团工作视域下的音乐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 区域治理,2021(44):134-137.
[4] 张雪梅.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探究——以新疆艺术学院手风琴表演课程为例[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3(02):110-115.
[5] 刘杰,邢媛,佀妲.新时代高校“大思政”体系中协同育人创新模式探索——以“音乐党课”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03):79-83.
[6] 王晶.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路径——以中国钢琴作品《茉莉花》学习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5):33-36.
[7] 马媛,马芝丹.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研究——以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为例[J].党史博采(理论版),2021(11):56-58.
[8] 魏文文.传统文化在高校音乐创作与演唱教学领域的融入——以“二十四节气”与声乐课程的结合为例[J].艺术评鉴,2023(08):98-101.
[9] 郑海曙.基于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研究——以“红色音乐文化+党史”为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23(10):81-84.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