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李慧霞,孙赫,杨波
1.巨野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山东菏泽 274900;2.巨野县中医院感染管理科,山东菏泽 274900
心肌梗死是用于心脏病发作事件的术语,心脏病发作是由于动脉内壁形成斑块,流向心脏的血流量减少,并因氧气供应不足而损伤心肌。心肌梗死的症状包括从左臂蔓延到颈部的胸痛、呼吸急促、出汗、恶心、呕吐、心跳异常等,其诱因包括焦虑、疲劳、虚弱、压力、抑郁和其他因素。心肌梗死还与摄入过多脂肪、胆固醇、盐、尼古丁、酒精、药物有关。通过控制饮食、每周监测血压、每天锻炼和减轻体质量,及早采取行动降低这些风险,可以预防心脏病发作[1]。药物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方式,阿司匹林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阿司匹林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但是阿司匹林使用后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2]。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onin Recptor Blocker, ARB)类降压药物,具有改善心肌重构的作用[3]。但是对于厄贝沙坦治疗心肌梗死所需要的剂量尚不清晰,基于此,本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剂量厄贝沙坦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4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厄贝沙坦的不同剂量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70例。小剂量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43~76岁,平均(57.14±1.06)岁;病程9~16个月,平均(11.35±0.52)个月;体质指数18~30 kg/m2,平均(22.67±1.76)kg/m2;其中吸烟患者43例、不吸烟患者27例。大剂量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3~75岁,平均(57.15±1.07)岁;病程9~16个月,平均(11.36±0.54)个月;体质指数18~30 kg/m2,平均(22.69±1.74)kg/m2;其中吸烟患者42例、不吸烟患者2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JYXYYSC-23-16),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4];②能配合完成本研究;③对于厄贝沙坦不过敏;④年龄40~80岁。
排除标准:①对厄贝沙坦过敏的患者;②不配合本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的患者;③存在精神障碍患者;④使用过影响本研究的药物;⑤肝肾功能障碍者;⑥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
小剂量组:入院后患者进行常规的吸氧,血压、血糖检查,并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采用厄贝沙坦片治疗,厄贝沙坦片(国药准字H20030016;规格:75 mg)口服,75 mg/d,治疗2周。
大剂量组:入院后患者进行常规的吸氧,血压、血糖检查,并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采用厄贝沙坦片治疗,口服,150 mg/d,治疗2周。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胸痛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LVESV)]及心率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临床疗效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为患者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胸痛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为患者胸痛症状不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1-无效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胸痛持续时间与发作次数、LVEF、LVESV、心率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大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胸痛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大剂量组的胸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胸痛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胸痛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比较()
组别小剂量组(n=70)大剂量组(n=70)t值P值胸痛持续时间(min/次)治疗前8.26±1.42 8.46±1.14 0.919 0.360发作次数(次/d)治疗后4.45±0.89 3.13±0.77 9.384<0.001治疗前5.47±1.22 5.55±1.12 0.404 0.687治疗后3.85±0.73 2.03±0.42 18.080<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SV、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及心率都得到了改善,且大剂量组患者的LVEF高于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的LVESV低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及心率改善情况的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及心率改善情况的比较()
注: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SV:左室收缩末容积。
组别小剂量组(n=70)大剂量组(n=70)t值P值治疗后64.52±4.73 63.14±3.86 1.891 0.061 LVEF(%)治疗前36.22±4.86 36.42±5.16 0.236 0.814治疗后44.11±4.64 49.65±4.22 7.390<0.001 LVESV(mL)治疗前53.64±4.73 54.03±4.22 0.515 0.608治疗后49.75±3.96 46.22±3.55 5.553<0.001心率(次/min)治疗前70.75±5.23 70.42±4.31 0.407 0.684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心肌梗死发生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时候为冠状动脉栓塞、出现炎症、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从而使管腔狭窄程度较为严重,心肌方面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在上述的基础上,若发生供血突然减少或中断,心肌炎中急性缺血持续超过1 h,会发生心肌梗死[5]。分析原因:①血栓在冠脉腔内形成速度较快,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发生在粥样斑块内或其下,造成筛状动脉完全闭塞。②在管腔狭窄基础上发生心排血量剧降。③心室前负荷聚集、剧增。④餐后血脂增高,血液黏度增高[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学者专家对于心肌梗死治疗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黄剑等[7]在研究《艾司洛尔在中青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疗效分析》时,通过将患者分为美托洛尔组和艾司洛尔组,对比治疗中青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效果,结果发现艾司洛尔静脉泵入可以改善中青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肌损伤、肝功能、心功能。方昱等[8]在研究《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时,对患者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探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结果表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于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有益,且可以使心功能、血小板活性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效果较为明显。徐婷等[9]在其研究《茜草防治心肌梗死的作用及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其作用机制》中初步表明茜草可以防治心肌梗死,可以使氧化应激反应降低、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升高,作用机制与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信号传导通路、PI3K信号通路和VEGF信号通路相关。
ARB类降压药的代表药物厄贝沙坦通过阻断AngⅡ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从而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拮抗作用得到活化,可以使血管得到舒张、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醛固酮合成及分泌减少。近期厄贝沙坦在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0]。本研究中大剂量组的总有效率为95.71%,高于小剂量组的85.71%(P<0.05),与李晨昊等[11]的研究结果“小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3.0%小于大剂量组的总有效率96.2%(P<0.05)”相一致。大剂量组的胸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优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LVEF高于小剂量组、LVESV低于小剂量组(P均<0.05);两组心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剂量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小剂量组,且安全性较高。
心肌梗死表现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的血栓形成)引起的。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相对发病率呈相反的趋势(分别减少和增加),短期内预后更差[12-15]。厄贝沙坦是一线降压良药,可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血管紧张性,减少醛固酮释放,从而起到降血压目的。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进而调节血压,保护心脏、肾脏和大脑等靶向器官。
大剂量厄贝沙坦治疗心肌梗死的总有效率高,胸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低,不良反应与小剂量厄贝沙坦相近。但是本研究中对于再增大厄贝沙坦会不会效果下降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在今后会再加大厄贝沙坦的剂量研究疗效和不良反应,为后期临床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