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映林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在群星璀璨的民族实业家中,由摆地摊起家创立企业集团的大概就数黄楚九了,而且是那时的唯一。
一则“神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1887年,年仅十五岁、刚刚丧父的黄楚九,与母亲从家乡浙江余姚来到上海,面对开埠快半个世纪的上海,除了鳞次栉比的店铺和目不暇接的广告外,一无所知。黄楚九的母亲蒋氏虽说没有什么文化,但毕竟识得字。她牢牢记住了丈夫黄知异的话,一定得让儿子读书。到上海后,她就把儿子送到城隍庙的清心书院。在三教九流都有的城隍庙还有个书院,且取名“清心”,可见创办者用心良苦。可这“清心”二字对黄楚九来说丝毫没有用处,他每天下课后都要在城隍庙溜达一会儿再回去。在城隍庙玩的时间长了,黄楚九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经常看到一个青年人总是被城隍庙的一些小老板、老游客呼作“糨糊大王”。出于好奇,黄楚九便向人打听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个青年人是苏北来沪寻生活的,在乡下读过好几年私塾,却没有一技之长,始终未能找到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可他能识文断字且为人机灵,在城隍庙转了一段时间后,便发现了一条谋生之道。那就是每个店家经常会隔三岔五地在店门前粘贴什么“大减价”“买三送一”“优惠三天”之类的广告,店家封粘信函时往往会向左邻右舍打听有无糨糊,而打听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没有。于是他脱下外衣当了一百文钱,用三十文买了一个瓦罐,用六十文买面粉,剩下十文到老虎灶打开水将面粉调成糨糊,又把从马路上捡来的香烟盒弄弄干净,分别装上糨糊,送给城隍庙的各个店家。这些店家都认识他,知道他无职业,所以收了糨糊后,总要给个三五文钱。城隍庙大大小小有二三百家商店,他今天送这几家,明天送那几家,每天下来少则一百来文,多时竟有二三百文钱的收入,不仅足够一天的吃、喝、房租钱,还有结余。他坚持几个月下来后,算了一笔账:一家店铺一个月一百文,一条街平均两百家店铺,一个月就是两万文,折合是两百元。于是,他把糨糊改为装在玻璃瓶中,调糨糊时加些明矾,糨糊不仅比原先白了许多,而且不会馊。每瓶一律十文。送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先是城隍庙,继而是城隍庙周围的店家,后又向上海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等商业街店铺送。人手不够,招了几个小学徒,弄成一个小作坊。几年下来,买了幢漂亮的三层楼石库门房子,还娶了妻,成了上海滩大名鼎鼎的“糨糊大王”。这听起来简直像是神话。黄楚九越想越受启发,“条条大路通罗马”,别人能发财,我为什么不能?!一天,他终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他要在城隍庙摆个药摊卖药。哪知蒋氏一听,连呼:“不行,不行!”蔣氏说道:“你父亲临终一再告诫,一定要让你把书读下去,我不能对不起你父亲。”说到这里,蒋氏的眼睛红了起来。黄楚九见母亲难过,一边安慰,一边把“糨糊大王”的故事说与母亲听。蒋氏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听,不知是黄楚九的叙述绘声绘色打动了蒋氏,还是蒋氏考虑到家中积蓄不多,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最后蒋氏还是同意了儿子的想法。
开始摆摊
黄楚九之所以不选择其他行业而选择开中药铺,也是扬长避短。余姚黄氏到黄楚九的父亲黄知异已是六代祖传郎中,先世给黄知异留下一册专治眼疾的《治眼七十二症方》秘籍。如果黄楚九走了祖先这条路也就是七代祖传江湖郎中了,扛着这块招牌自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黄楚九虽说小时在旁见过父亲给人治疗眼病,也听父亲讲过一些眼疾,毕竟那时是个孩子,似懂非懂,所以他不敢行医,只摆中药摊。可见黄楚九心中还是有分寸的。
1889年刚入冬,在商铺林立的城隍庙又多了一家地摊,就是黄楚九的中药摊。它既没有门面,也没有招牌。只要不下雨,每天上午黄楚九与母亲准时将中药摊在城隍庙摆出来。药摊上出售的药诸如明目菊花散、四神丸、圣灵解毒丸、秘方鸡肝散、珍珠虎液膏、九龙丹、大造丸、清净膏、破瘤完功丹等,不论是什么药一概冠以“余姚黄氏祖传秘制”字样。而这些药也确实是蒋氏每天夜晚严格按照《治眼七十二症方》上的配方熬制出来的,丝毫不敢大意。下雨天黄楚九不出摊也跟着母亲熬药,几年下来,黄楚九凭着自己的悟性,医药知识大有长进,为日后的发展与“创制”新药奠定了基础。
中药摊摆出来后,开始很不顺利,一天卖不了多少服。黄楚九想到了广告,可自己这时哪有钱做广告?于是,他找到自己的一位好朋友,在城隍庙以说唱卖梨膏糖为生的杜宝林,拜托他在唱词中唱唱“余姚黄氏祖传秘方”。杜宝林于是每天一边卖梨膏糖一边唱:“一包冰雪调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三(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可防童子痨,五味子玉桂都用到,六茄人参三积草,七星炉中炭火旺,八面生风煎梨膏,九制玫瑰香味重,十全大补有功效,吃我一块梨膏糖,消痰止咳又防痨。吃了我的梨膏糖啊,身子强又壮啊!有了黄楚九啊,眼病不用愁啊!呜啊呜哩哐,呜啊呜哩哐……”梨膏糖到十九世纪末这会儿,已有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了。梨膏糖是以冰糖、梨汁加上化痰止咳的药料制成的糖块,后来又加入了人参、鹿茸等珍贵药材,变成了高级滋补品,其中以城隍庙的“朱品斋”出售的梨膏糖最为有名,在十九世纪末已跻身于上海滩的高档食品之列。杜宝林的梨膏糖虽说不是什么高级滋补品,却也做得极有味道:酸溜溜、甜滋滋,又带有一股淡淡的药香。因为杜宝林在城隍庙混的时间长,来城隍庙的老游客没有不认识杜宝林的,听他这么一唱,信的人自然多了起来。这个广告比之如今报刊上的宣传不知要有效多少倍。黄楚九后来发迹,与杜宝林的友谊也一直延续下去。不仅如此,黄楚九还有一项长处:他的嘴巴很甜,逢人就打招呼说好听的,真正是巧舌如簧逗人喜。地摊前只要一有顾客站住,黄楚九就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把这祖传秘方说得如何如何有效。来逛城隍庙的大多是些体力劳动者和普通市民,有了病也无钱去医院,都是在小摊子上买些药。那时地摊上的药虽说不能包治百病,但一般也不是假药,这就是诚信。经过黄楚九的一番说道,不由得你不买。何况黄楚九出售的中药货真价实,确实有一定效果。久而久之,这“余姚黄氏祖传秘制”中药一传十,十传百,迅速有了市场效应。蒋氏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渐渐地也就不来地摊而专门在家熬药了。
然而,好事多磨,生意刚刚有点起色,黄楚九就被上海县衙门抓进了县狱。抓他的理由十分简单:他卖的大造丸是春药。“堂堂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黄楚九有理说不清,挨了四十板子,被打得皮开肉绽不算,辗转托人花了钱才算了事。事后,有人告诉他:“你赚了钱怎能不去孝敬地方老爷们与那些地头蛇?”吃一堑,长一智。黄楚九从此备下香烟和酒,只要见到这類人,不待对方开口,香烟老酒双手奉上,满脸堆笑:“请多多关照。”逢年过节该去拜访的,绝不敢落下一个。总算求得了一个平安做生意。两三年下来,黄楚九在城隍庙站稳了脚跟。
黄楚九的第一跳:从地摊到“异授堂”
经过这两三年的地摊生意,母子二人省吃俭用,手头宽裕许多。黄楚九开始了他的第一跳:要把这小地摊变成一家药店。此时的蒋氏对儿子已是言听计从,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错。几个月后,黄楚九在二马路租了个门面开店,取名为“异授堂”。取名“异授堂”有两层含义:一是父亲黄知异在天之灵的传授;二是谐音为“颐寿堂”,好讨个口彩。在店堂中,黄楚九挂了两幅请人画的像,一是黄宗羲,一是其父黄知异。每幅像至少有一米长。黄楚九的用意很明显:我的祖上是大儒,只不过乱世之后后人弃文做了郎中,表示自己有家学渊源,并非无名之辈。开业那天,黄楚九自然忘不了给地方上的人物一路打点,这也是为了今后的平安。几年后,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二马路的小铺面已安放不下黄楚九的生意了。终于有一天,黄楚九把他的“异授堂”搬到了三马路汉口路一处双开间的两层楼。经历了十多年的打拼,黄楚九虽说还不到三十岁,可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从余姚乡下来到十里洋场摆地摊的毛头小子了。人们见面不是称他为黄大医师,就是呼之黄大老板。黄楚九内心自是兴奋不已,脸上总是堆满商人特有的笑容,丝毫不敢张狂。
人说来也是,生意只要做顺了,总是千方百计还想要做得更大。黄楚九搬到法租界大马路后,“异授堂”越开越大,生意越做越兴隆,雇了十来个帮工。生意虽说做大了,可房屋的租金、帮工的佣金也不是一笔小数目,特别是房屋租金,一年就得六七千元。搬到法租界大马路的头年,当年的租金一付,再加上押金,手头顿时没有了周转资金。“异授堂”收购中草药一般是坐堂收购或是派人到外地乡间去收购,必须带足现金。门面撑起来了,手头却紧张了。不过黄楚九经过十几年的磨炼,已经是个人物了,岂会让这档子事给难住!
一天,黄楚九来到一位相识的官宦小妾家中,喝了口茶后,黄楚九就直奔主题——他知道同这号人打交道,越转弯抹角,事情越办不成,因为她们会认为你绕来绕去是想套她们的钱。所以,不如直截了当说明白了,反而更容易取得她们的信任。二十世纪初,上海滩住了不少官宦人家的小妾、姨太太。这些人没有一技之长,靠以前丈夫分给的一些家产和自己的私房钱度日,有出无进,为了不至于坐吃山空,往往放高利贷做进项。不过由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在放高利贷时,不可靠的人给再高的利息也不敢放贷给他——生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黄楚九说明来意之后,再三保证,十天之内连本带息一定归还。这位张家小妾本就与黄楚九相识有一段时日了,知道黄楚九并非游商,不怕他跑了,何况黄楚九生意做得还可以,当下便问道:“你要借多少?多了我可没有。”毕竟是第一次,张家小妾多了一个心眼。“不多,不多,就借三百元。”张家小妾应允下来,并让黄楚九写了借款字据。
黄楚九拿到这三百元却什么也不干,回到家就将其锁进抽屉。第九天,黄楚九连本带利一文不少送到张家小妾手中。看着这不到十天就钱生钱,张家小妾心中的高兴劲就不免溢于言表了。
几天后,黄楚九再次来到张家小妾家,如法炮制,很顺利地借到了一千元。回到家仍旧把钱往抽屉里一锁。第十天,连本带利仍是分文不少送到张家小妾家,张家小妾笑逐颜开。如是者几次下来,张家小妾对黄楚九已是百般信赖了。当黄楚九再次开口要借五千元时,她没有丝毫迟疑,满口答应。
在二十世纪初,五千元对常人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黄楚九有了这五千元,也就有了他的新计划。真正是“无钱寸步难行,有钱走遍天下”。
黄楚九的第二跳:“异授堂”成“中法大药房”
在这七八年中,黄楚九读了不少医书,如我国传世最早的《黄帝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及古籍中有关医学、医药方面的记载,如《周礼》《史记》中的记载。黄楚九将收购来的中草药按方子制成了几十种中成丸药,楼下两开间的门面全都作为店面,自己同时在店内为人开诊抓药。第一年下来,除去所有成本与开销,包括给张家小妾的利息,黄楚九净赚了一万多元。黄楚九于是将所借的五千元还掉。
到了第三年,黄楚九又觉得这中药治病疗程慢,而中草药堆积起来又占地方。他要开始“第二跳了”。
黄楚九在钻研中药书的同时,西医方面的书籍更是没有少看。他觉得西药见效快,容易获得普通劳动者和一般市民信任。于是,他决心要中西兼顾,把“异授堂”变成中西药房。几经周折后,黄楚九在法租界开办了“中法大药房”。黄楚九给药店取名“中法大药房”,不仅是意为中国人在法租界开的药房,还有两层含义:一、“中法大药房”当然可以既经营中药也可以经营西药;二、当时在中国凡事只要沾上这“洋”字,就好办得多。所以,这“中法大药房”除了中国字,还挂了洋文招牌:GREAT EASTEN DISPENSARY。招牌上面有商标,图案是大象的背上驮着一盆万年青,寓意“万象更新”“万年长青”,生意永远兴旺发达。黄楚九的招牌带有广告色彩,这在当年的上海滩是极富创意的。此后不少商家店铺做的招牌都受到黄楚九“中法大药房”招牌的启发。黄楚九的“中法大药房”以经营西药为主,兼营中成药,而不像“异授堂”那样中草药、中成药都经营。没多久,黄楚九干脆托人花了一笔大钱买了葡萄牙国籍,弄了一个葡萄牙护照。从此以后,“中法大药房”的信函上都印上“葡籍”二字。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楚九的财富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生意做大了,但黄楚九的药店仍旧一如既往,以诚信、质量为第一,童叟无欺,并在店堂内置有开水壶、毛巾、桌椅供顾客休息与使用。售出的药品顾客不满意,只要没有拆开,三天之内都可以退换。所以,不少顾客不惜多跑很远的路也要到黄楚九的药店来买药,而且以后还会再来。诚信使得黄楚九发迹!
随后几年,黄楚九通过募股方式将“中法大药房”陆续开出一批分店,不仅在上海开了几家,而且开到了南京、天津、汉口、芜湖、镇江、南昌等城市。药店多了,销售的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黄楚九一鼓作气,干脆建了一家“中法制药厂”。眼见黄楚九如此财大气粗,巴结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他的周围聚集起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包括当年上海的著名海派作家、别号“海上漱石生”的孙玉聲,“天台山农”刘芥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别号“我佛山人”的吴趼人等。此后黄楚九发展经济,文化搭台就是靠的这批人;而手下企业更是人才济济。黄楚九自己没有学历,但在工商界的多年打拼使他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选女婿的重要标准一是人品好,二是有才学,而不考虑门当户对。他六个女婿不是国内大学的毕业生,就是留学归来的“海归”。其中有几个就成为黄楚九在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如五女婿许晓初是“中法制药厂”总经理,二女婿曾焕堂协助黄楚九创建中华电影公司。
黄楚九的第三跳:“艾罗补脑汁”粉墨登场
此时的黄楚九踌躇满志,一心一意要把事业做大做强。他觉得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就要“研制”出一种赚大钱的药。他找来一位吴姓药剂师商量,恰好吴药剂师研制出了一种能安神补脑的药。黄楚九按方子一吃果然效果不错,便立即决定生产。那时也没有什么知识产权一说,黄楚九的精明就显现出来了,为了避免日后节外生枝,惹出麻烦,他在原方子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味咖啡因,剩下的就是给药“包装”了。黄楚九给这药起了个外国名字“艾罗补脑汁”,并写上英文名,在广告说明书上写明是美国医学博士艾罗先生研制,还印了一个满面胡子的洋人像。推出“艾罗补脑汁”那天,黄楚九在全市各大报纸刊登了“艾罗博士”惊人的“医学发明”公告,对该药的好处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介绍。在“中法大药房”总店和各分店一律雇上铜鼓队吹打奏乐,一连几天,引得世人驻足观看。隔了一段时间后,黄楚九又请了自己的好友吴趼人在报上写文章为之吹嘘。可笑的是黄楚九竟然把已经死去多年(当然世人并不清楚)的曾国藩的大儿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给“复活”了,让他也在报上为之撰文吹嘘“艾罗补脑汁”。“艾罗补脑汁”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仅此一项,一年的利润就达数十万元。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时在上海工商界和一般人眼里,黄楚九已是一个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先是一个在上海行医的叫艾罗的葡萄牙医生把黄楚九给告了,控告黄楚九冒用他的名字,侵犯了他的姓名权,要求赔偿。官司虽然没有输,却被巡捕房掌握了“艾罗补脑汁”的底牌。黄楚九为了堵住这批人的嘴,不得不把大把的洋钱撒给他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官司刚结束不久,黄楚九店里又来了一个年轻洋人,洋人自称是“艾罗博士”的儿子,刚刚从美国回来不久。黄楚九先是一惊,随即镇定下来。见面一番客套之后,小洋人说明来意:“父亲去世前,告诉我‘中法大药房欠着我们一笔专利费,今天是特地来取专利费的。”黄楚九心中暗自咒骂,脸上却带着微笑,轻轻说道:“原来为此。”黄楚九虽然表面不慌不忙,可心中正急速盘算着,对付这小子没有什么难处,因为这“艾罗”本无其人;问题是能否利用这小子为“艾罗补脑汁”正名。“艾罗博士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了,当年他在上海为我研制了‘艾罗补脑汁,我不仅为阁下父亲扬了名,而且一次性付给艾罗博士一百万元买断了专利。艾罗博士写有亲笔收据,我们一直保存在银行的保险柜里。艾罗博士病中没有给阁下交代清楚?”小洋人一听立即泄了气,半晌才缓过神来,支支吾吾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先回去查查后再来……”说着就要离开。黄楚九挽留道:“阁下远道而来,岂能空手而回!”说到这里,黄楚九让账房开了一张一千元支票。当小洋人伸手来拿支票时,黄楚九却笑着说:“不过,还得请阁下写张收据。”小洋人一边答应着,一边就按黄楚九的要求写下收据。内容不外乎是“艾罗补脑汁”专利权已由父亲转让给“中法大药房”,由“中法大药房”独家经营,与他人无涉,此次来沪承蒙黄楚九先生眷念旧情,赠予一千元,云云。洋人写的是英文,黄楚九害怕有诈,特地让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二女婿在旁监督。事后,黄楚九又将其翻译成中文,加上一个玻璃镜框将英文收据和译文悬挂在总经理室。又请人在报上就“艾罗博士之子来访”一事大做文章,还配发了“小艾罗”的那张字据。黄楚九这一招实在高明,对顾客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又封住了竞争对手的嘴,而且壮了店员们的胆。
与外商争夺市场:爱国、赚钱两不误
“艾罗补脑汁”问题解决了,黄楚九又跃跃欲试了。先是抛出了“艾罗解毒药”“艾罗疗肺药”等系列药,此后他又创办“龙虎公司”,产销“龙虎人丹”,与日商“仁丹”争夺市场。为了击败日商,吸引人们的眼球,他将“龙虎人丹”商标设计为“龙腾虎啸”的形象,广告宣传更吸引人:中国人请服中国人丹。“中法大药房”又推出新肠胃药“百龄机”——硕大无朋的风筝挂着箱笼高飞在南京路空中,一声爆响中,“百龄机”广告海报漫天飞撒;他还嫌不够味,又租了一架直升机撒广告。他印了几万册《百龄机画报》四处散发,又特制了“百龄机折扇”“百龄机热水瓶”“百龄机毛巾”“百龄机美人图月份牌”“百龄机福、禄、寿三星图”按季节分送。他还宴请一百位“寿星”穿长袍马褂,合影登报,称之为“百龄大会”。广告投入虽多,可“百龄机”的利润更可观,一年就是一百二十万元,除去广告支出四十万元,净赚八十万元。
接下来黄楚九与人合资办“五洲大药房”,推出专门治妇女病的系列药。后又开始涉足烟草行业。二十世纪初,英美烟草公司的“大英牌”和“老刀牌”香烟畅销全上海。黄楚九不满英美烟商垄断上海香烟市场,便开办了一家福昌烟草公司,香烟取名“小囡牌”。为了让“小囡牌”的香烟迅速占领上海市场,黄楚九在广告上再次动足脑筋。他包下上海最有影响的两家报纸——《申报》和《新闻报》第一版的整整一个版面,同时刊登相同的一则巨幅广告:第一天,两家报纸的第一版一片空白,只在版面中心有一个小小的“?”,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报纸到了市民手里,大家是一片好奇,这成了当天全上海街谈巷议的一大“新闻”。第二天,两大报纸的第一版仍是空白,仅在版面中间画了一条小小的发辫,人们更是奇怪了,各种猜测四起。第三天,两大报第一版仍旧空白,不同的是发辫变成了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不见任何文字说明,市民们百思不得其解。第四天,两大报在小孩的头像上加了一行字:祝贺大家早生贵子。当天上海各大商号都收到了两个红鸡蛋,但仍没有人猜出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一直到第五天,谜底揭开了:两大报纸第一版登出了福昌烟草公司“小囡牌”香烟问世的广告。几天来的悬念才有了答案。
由于利用了心理学上的“奇”和“疑”,“小囡牌”香烟广告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当“小囡牌”香烟上市时,市民争相购买,生意之兴隆,英美烟草公司望尘莫及。为了让“小囡牌”香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黄楚九又将“小囡牌”香烟随同“大世界”游艺场门票赠送游客,一票一支。“大世界”游艺场内更是铺天盖地的“小囡牌”香烟广告。更令人叫绝的是,黄楚九带着女婿坐着小汽车在上海市内兜圈子,每到一家烟杂店,就让司机去买香烟,自己则钻下车对着司机喊:“买‘小囡牌香烟,其他牌子勿要咯。”引起行人纷纷注意。女婿不明就里,颇觉奇怪,黄楚九笑嘻嘻地说:“我坐着汽车买烟,一传十,十传百,上海人不都知道黄楚九喜欢抽这种香烟了?这不是最好的广告?”果然,市民们见到黄楚九买“小囡牌”香烟,纷纷议论:黄大老板都抽这种香烟!所以,“小囡牌”香烟越卖越火,在上海成为与英美的“大英牌”“老刀牌”三足鼎立的香烟,让中国人着实开心了一阵。黄楚九真不愧是一流的廣告大师。
黄楚九事业的巅峰:创办“大世界”
黄楚九还涉足娱乐界,创办“新新舞台”,邀请谭鑫培前来唱戏。他接受智囊孙玉声的建议,在“新新舞台”的楼顶上建造了上海的第一座屋顶花园,取名“楼外楼”。这是上海的第一家游艺场。黄楚九在屋顶花园共辟了四个游艺场,在“楼外楼”装了一部电梯,这在当年的上海还是一个稀奇玩意。出了电梯迎面而来的是六面哈哈镜。在镜前,不论什么人全都变了形:或大头小肚子、小头大肚子,或大个子变矮个子、矮子变大个子,或长脸变扁脸、圆脸成长脸。人们看到自己的奇形怪状,无不哈哈大笑。这一举动轰动了整个上海市,大家都来看稀奇,营业额迅速上升。
而黄楚九事业的巅峰则是创办“大世界”游乐场。在动工修建“大世界”期间,他设下筵席,款待上海商界与帮会中的头面人物。随后,他拿着大红烛与红帖子,加上一份厚礼,踏进了大亨黄金荣的大门。那天,他向坐在交椅上的黄金荣行了拜师礼。这样,他就不用再担心地痞流氓向他敲诈勒索了。为了使“大世界”雅俗共赏,黄楚九请了一批人,为“大世界”的各个景点拟出了大观楼、小蓬莱、登云亭、四望台、雀屏、风廊、共和厅、花畦等雅号。制作了“大世界十景”:飞阁流丹、层楼远眺、亭台秋爽、广厦延春、瀛海探奇、霜天唳鹤、莺亭听曲、雀屏耀彩、风廊消夏、花畦赏月。有了这些风雅名称,自然会使游客雅趣倍增。黄楚九又请文人雅士在报上反复撰文介绍,吊人胃口。后来干脆办了一份《大世界》小报,请孙玉声主编,详尽介绍“大世界”,随门票出售,有了这份小报,就犹如有了一份“大世界”的导游图。
黄楚九在招徕游客方面挖空心思,动足了脑筋,设置了许多新奇玩意:坐风车、拉杠铃、打弹子、套金刚、钓王八、吹橡皮牛、吃角子老虎……他了解上海人好奇,在园内置了十多头小毛驴,让看惯了黄包车、有轨电车的城市居民可以骑着毛驴玩耍;他留出露天的娱乐空间,办起“空中飞船”,让游客在空中经历惊险;他经常举办瓜会,搜集各种奇瓜异果供游客玩赏,以满足世人的好奇心理。
在“大世界”里,黄楚九还设置了四十余处的“诗谜摊”,分布在各个景点。玩耍累了,休息一会顺便猜猜诗谜,不论猜中与否,都可以获得一张“大世界”的门票。如果猜中,还另有奖品。这种文人游戏确实吸引了不少读书人,郭沫若就到过“大世界”猜诗谜。
“大世界”还把原先“楼外楼”的娱乐项目搬移过来并加以扩大,如将“哈哈镜”扩大到十二面,是“楼外楼”的两倍。戏曲品种更多,京戏、绍兴戏、黄梅戏、文明戏、滑稽戏、评弹样样都有。而且不定期更换,请的多是名角。
当游乐园和一切都安排妥当后,黄楚九选了一个特定的日子开张:1917年7月14日。这天是他到上海三十周年,又是法国的国庆节(“大世界”位于法租界内)。开张的那天,乐队齐奏,锣鼓喧天,鞭炮炸响,红红绿绿、闪烁不停的霓虹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购票的人流排成长蛇阵。在当年,“大世界”每天接待的游客就高达两万人,成为上海最大最有名头的游乐园。洋钿(上海人称钞票为“洋钿”)也就滚滚而来,流入黄楚九的腰包里了。
黄楚九此时的事业处于巅峰,旗下的企业店铺有千家之多,如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集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