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郭淑红
(1.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14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2016 年教育部颁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倡导沿线国家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取得进一步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7 月我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000个,2021 年上半年教育部共计批准通过了24 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急速扩张,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愈加显现,建设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势在必行。
“跨文化”概念是指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或冲突,秉持包容和适应的态度,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减少不确定性,缓解文化冲突并提高相互的适应性及认同感。[3]行动逻辑主要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相互交流。[4]从教育视角来看,跨文化的内涵集中在将不同文化的教育与不同教育的文化置于同一国际语境下,通过不同的理念、信息与符号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双重认同。跨文化教学体系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下位概念,是承载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的现实载体,旨在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管理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融合和创新,提升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及全球胜任力等方面的素养,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之间的呼应。
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世界处于急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黏性越来越大,人文交流与国际理解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国际人文交流是国家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互动活动,是在一定的价值观主导下的人类文明互动活动。国家间人文交流是文化和思想的交融,是传播新理念的重要途径。国际理解教育是国家间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以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为目的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是践行价值认知与认同的有效途径。国家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心与心的沟通。[5]跨文化人才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先驱,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具有不可或缺性,而培养跨文化人才、提升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则需要与之匹配的跨文化教学体系。[6]
跨文化教学体系与普通教学体系的差异。其一,在教学对象方面,跨文化教学体系的受众范围更小,常见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外语类院系之中;其二,在教学目标方面,跨文化教学对受教育者的横向要求更高,不仅要学习常规模式下的专业知识及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跨文化相关的知识,并要求达成一定的文化理解程度;其三,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跨文化教学体系需匹配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师资队伍、教学基础设施及教学管理制度等。与跨文化教学体系的“特标准、殊要求”相对应,高质量跨文化教学体系的建立能够在实践中显著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密切加强国家层面的人文交流与人才交流,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构建。[7]
1989 年美国社会学家 Ray Oldenburg 首次提出“第三空间”理论,经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Claire Kramsch 教授以及澳大利亚著名语言教育专家 Lo Bianco 等的阐释、拓展与推广,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该理论得到广泛应用。所谓“第三空间”是指介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一个中间地带,由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方共同协商探索得出。语言学习者既要学习语言知识,又要加强学习文化知识。其本国语言文化和相应外国语言文化学习就会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这种中间文化,是跨文化语言学习者结合自身需要、适应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与其他交际者畅快交流的新方法。[8]我国的跨文化教学同样受到了“第三空间”理论的影响,经历了从关注静态文化差异到关注动态文化解构与重构的过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跨文化教学从注重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到注重语言应用,提升学生文化差异意识。21 世纪初,跨文化教学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增进别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互动,同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近年来,跨文化教学逐渐系统化,不断深入到学习者对跨文化的态度、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上面来。
在追求质量观念的引导下,各类院校开始注重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独特优势,跨文化教学体系顺势进入学界视野,引发了一系列讨论与实践。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以下简称“中白学院”)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积极构建跨文化教学体系,在破解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文化壁垒与教学困境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大连理工大学中白学院于2017 年3 月29 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在中白两国教育部共同批准下成立的第一个本科层次合作办学机构,2019 年9 月对等成立白中学院。中白学院从2017 年开始招生,现有2017-2022 六级学生,总计476 人,包括在读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白中学院学生8人。中白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是由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物理学部共同建设。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由著名物理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创建;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物理专业是1922 年学校建校之初就设立的王牌专业,培养出了20 多位科学院院士,6 名列宁奖获得者,50 多人获得国家级奖项。[9]中白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结合两校的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跨文化属性和能力的高级物理学专业人才。其中,跨文化教学体系既是中白学院的办学特色,也是中白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手段,更是中白学院未来升级转型的创新焦点。中白学院跨文化教学体系的创新特征集中表现在跨文化教学理念、跨文化教学内容与跨文化教学管理三个维度。
跨文化教学是兼具文化交流与价值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10]除了教育文化事实的传播外,思想理念的接触、碰撞和沟通是先行于事实活动的,即形而上的理念体系建设指导形而下的行动体系建设。跨文化教学体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选择和处理不同教育教学文化之间的理念关系。
“跨”之底层逻辑在于文化冲突和理念分歧。就中白学院的跨文化教学体系理念而言,中方注重教学的权威性,专家意见权重较高,注重知识的价值含量;外方注重教学的探索性,追求知识学习的自由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中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技能习得,尤其是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应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外方更看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在教学管理及沟通上,中方习惯委婉含蓄,外方习惯线性的表达方式,直来直往。不同的理念差异聚集在教学体系时会产生相互交叉的矛盾,教学内容的选择、授课方式的选择以及评价指标的确定等都会面临理念分歧造成的问题。
“跨”之行动基础在于传播和交流,在过程中实现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既是一种形式,更是一个过程,合作主体通过高等教育的对接与合作,传播各自文明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只有建立在文明互信的基础上,合作办学才有对接的前提。直面中白双方教学理念的冲突,是发展跨文化教育事业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接受、认可文化上的差异,中白学院采用英文和俄文综合授课,为学生理解跨文化的教学理念奠定基础。在师资力量上,中白学院采用中国教师与白方教师共同组成教师队伍,通过赴白俄访学,举办国际科研合作交流研讨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跨文化的教学理念。[11]在不断的信息传输过程中,中白双方建立了一定的理念理解和共识,形成了在教学理念上的“重叠区”,中白学院在此基础上融合本国、本地区、本校、本专业的特色理念,构建具有本土化和特色化的教学理念体系。
“跨”的旨归在于融通与认同,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解与合作。跨文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中白双方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双方在尊重彼此教学理念基础上求同存异的结果。中白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培养具备较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物理人才,以及理工结合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科技人才。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展望,中白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跨文化”及“国际视野”的要求,并将外语能力的培养作为实现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该专业在语言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熟练的英语口语、听力、写作和交流能力,胜任完全英语环境下的学习、生活及相关工作;初步掌握俄语,可开展相关专业的俄语学习与交流。在发展潜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从人才培养目标到人才培养方案层面的可操作性细节,体现出了跨文化教学理念上的融通和认同。
跨文化教学内容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设计,并以课程为载体作用于学习者。2013 年吴卫平等开发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六维度模型,包括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认知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意识等维度,已在国内高校得到较好的教学应用和实证检验。[12]中白学院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同样以服务于上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兼容并包的课程设计和全方位融合的课程互动作为跨文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多元知识互动。中白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规定学生需修满175.5 学分,核心课程包含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其中,思政类、体育类、计算机基础类、外语类(英语+俄语)和数学类等必修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创新创业、物理基础、外语类以及其他院系设置的公选课作为选修课,是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补充部分。中白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三分之一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由国外专家授课,学生从入学后零基础开始学习俄语,由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教师进行语言教学。此外,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提供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引进课程,外语类(俄语)均为引进课程,如“大学俄语1 - 基础阅读”“大学俄语1 - 交际口语”“白俄罗斯国情学”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互动知识材料。除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外,中白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人文与社会科学、传统文化、创新应用等多种类型的跨学科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复杂多元的知识体系满足了学生国际文化交流和实践创新的知识需求。
不同类型课程的互动。为了顺利衔接中白双方课程体系,白方定期派专家到学院授课,让学生感受中外课程教学风格、方式、方法的差异。此种课程设置模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办学类型下对其培养的差异性,发展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适应和交流潜力,[13]有利于端正学生跨文化态度,明确跨文化的教学理念。学院设置了学分国际互认制,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一次全额资助赴白俄罗斯或者其它欧美国家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习成果纳入学分体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不同课程类型的体验,最终实现跨文化能力的整体提升。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认知技能、交流技能、主观意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中白学院的外籍教师会采用文化案例分享、角色扮演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在俄语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文化案例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譬如,外方老师曾讲到中国的学生为白俄罗斯的老师送的花中花朵数量为双数,造成对方的强烈不满,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中国双数代表吉祥、如意,而在白俄罗斯双数则代表不幸,他们以“7”为幸运数字,更喜欢“7”的倍数。教师在跨文化的课堂上根据教学情景和实际需求设置的此类环节,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培养学生跨文化认知技能。[14]与之呼应,中白学院设有国际“同窗友谊”育才计划,在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为期三周的中白国际夏令营,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开展为期两周的中白国际冬令营,学生可以同班上课、同组科研、同享文化,感受到跨文化教学的魅力,为学生创设在实践中加深中白文化体验的环境。
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之一在于引进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人才培养效果,如何高效地运用这些资源,需要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是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基本环节。[15]中白学院教学质量宏观上以我国国际化办学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法律法规为指导;中观上遵循大连理工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微观上接受中白双方特色化的质量监督。跨文化、特色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使中白学院虽然在原则和要求上与本土的物理学院大体相同,但在质量管理的运行细节上有很多不同。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第一线,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16]中白学院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与研究式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测性,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及授课教师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体系,旨在提高教学评价的质量与效果。中白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由中白双方共同参与,在融合中白双方先进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的同时,充分考虑两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切的质量保障体系,以适应培养跨文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17]学院执行5A 模式的联合审查督导,即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审查分析、巡课检查和调研反馈。具体操作包括:通过专门设立的联合学术委员会,对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及师资队伍进行统一的管理;定期召开教育评估会议,会上提交合作办学工作年报,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学院统一审查教学工作,及时与中外相关负责者反馈结果;成立教学指导与评估专家组,由专家组负责听课、督导和考核;开通教师教学效果问卷调研,打开学生自由反馈渠道,构建多角度、多主体的全栈式监督体系。
中白学院融合了中白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制定具有本土特色的跨文化专业培养方案,积极引进国外的课程和教师,构建中白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体系中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体现了跨文化的选择。在此影响下,学生一方面掌握着本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社会规范等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白俄罗斯国情、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社交礼仪、价值观、禁忌等方面的知识,辅以深入白俄罗斯的实地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白俄罗斯文化开放、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深入了解中白学院跨文化教学体系建设可以发现,中白学院现阶段跨文化教学体系建设的沟通对象聚焦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缺少与同类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设立的机构之间专门针对跨文化教学体系建设的沟通,同等情况下设立的机构面对同样跨文化难题,破解方式因校而异,而加强国内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建设跨文化教学体系的质量。此外,学院内在建设跨文化教学体系时缺少有力支撑,因此积极倡导建设“一体两翼”系统工程。合作办学学科建设是“一体”,国际化、跨文化建设是“两翼”。“一体”即要以合作办学专业学科合作为基础,以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加强人文与技术交流、增强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平台。跨文化建设则是要强化彼此的信任与合作意识,强化中西方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创新。国际化建设在保持特色发展的同时,需要全面而深刻审视自身存在的不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语言和文化优势、掌握世界前沿技术、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优秀理工科人才。跨文化建设以合作办学学科为载体,优势学科带动跨文化建设,与国际化建设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在良好的互动中提升跨文化建设质量。
中白学院的教师团队由中白双方优秀教师共同组建而成,在教师的选择上,注重考察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科背景及教学专长等信息,致力于打造异质互补的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体验,教师之间的交流碰撞也能有效促进学科建设、教学质量、文化交流等工作。
有研究表明,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缺少与学生直接的关联与互动,会造成跨文化教学效果不显著。[18]为防止此类问题发生,中白学院积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文化距离和时空距离。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丰富教学方式;利用QQ 和微信平台,邀请外教和外国交换生参与,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推荐优质的外语书籍、影片及其他艺术作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语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普遍的讲座模式外,学院专门开展沙龙、小型访谈等活动,让学生与外教进行“面对面”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跨文化的求知欲,打破师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屏障。
学院为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各个层面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打通文化交流通道的同时,打通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通道。通过提供更加完备的外国数据资料库,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化资料,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新的语言文化知识的认知;增加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使其真正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强学生跨文化认知能力。与外国大学创建连线课堂,采用线上的方式实现跨文化交流实践,提高交际能力;适当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交流沟通,为学生提供直面交际冲突、矛盾的机会;由外籍教师牵头组织多样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增加外教与留学生的交流机会,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和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重构根植于学生内心的有关周围世界的假设,打破受固有文化思维影响的认知局限,培养学生形成面向未来的具有应对复杂国际适应问题能力的高阶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