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24-04-28 15:15陈建康
教书育人 2024年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基地劳动

陈建康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工学院)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同年7 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着眼于落地落实,绘制了一份全学段劳动教育推进路线图,各省市出台了相应方案。贵州省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求在课程教学、校内活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中,全面融入和开展劳动教育。学界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很多,本文立足职业院校实际,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背景、现状及路径展开研究。

一、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恩格斯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职业院校来说具有极其特殊的价值,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准确定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抓手。

(一)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事业的目标任务,“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关于劳动教育的概念很早就有学者给予过界定,如顾明远、王焕勋等,尽管切入点有异,但都比较一致地认为劳动教育是基于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所开展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及劳动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笔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增长劳动技能、激发劳动创造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实践性强,教育教学全过程离不开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劳动教育的关联度高、相融性强,相比其他教育更有明显的协同性、互通性和共享性优势。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原则,“脑体并用”“实践体验”正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手段。如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茶叶生产与加工的理论知识、工作任务,还要进入茶场、生产车间、休闲茶艺等场所(景),验证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体验生产劳动过程,感悟专业文化的魅力;汽车维修专业,主要课堂在车间;医学生必须进入临床实习。这种在田间地头、厂房车间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就是手脑并用的劳动过程。由此可以归结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具有与专业教育目标协同、与专业教育功能互通、与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等特性,这也正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优势所在。

(三)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劳动教育的特性是实践性,需要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实践教育基地支持。这些基地对于职业院校来讲,既可能是能够满足一定数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所需的适量劳动任务的要求专门的劳动体验基地,也可以是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场地、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史馆、图书馆、还可以是校内公益服务岗位或社区志愿服务场所,如养老院、福利院、社区村落等。这些能实施劳动体验和劳动教育的场所,均能支持劳动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各级各类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劳动教育得到重视。但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即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显得滞后,满足不了劳动教育多样化需要。为了客观的了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现状,课题组对本校部分师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419 份,其中教师10 份,学生409 份(高职生407 人,中职生2 人),数据呈现如下。

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认知上:认为很必要的154 人,占比36.75%;认为必要的218 人,占比52.03%;认为不必要的25 人,占比5.97;认为无所谓的22 人,占比5.25%。对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评价上:认为很好的145 人,占比34.61%;认为好的188 人,占比44.87%;认为一般的82 人,占比19.57;认为差的4 人,占比0.95%。对学校组织或个人参加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上:认为通过教学课堂实施的71 人,占比16.95%;认为通过主题班会实施的164 人,占比39.14%;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开展的144人,占比34.37%;认为通过其他形式开展的40 人,占比9.55%。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载体的评判上:认为很多的126 人,占比30.07%;认为较多的167 人,占比39.86%;认为一般的119 人,占比28.04%;认为很少的7 人,占比1.67%。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上:很满意的110 人,占比26.25%;满意的203人,占比48.45%;一般的99 人,占比23.63%;不满意的7 人,占比1.67%。在对职业院校与其他学校劳动教育有无差别的认知上 :认为有差别的247 人,占比58.95%;无差别的172 人,占比41.05%。

对劳动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的认识上 :认为很密切的108 人,占比25.78%;认为密切的131 人,占比31.26%;认为有一定关系的155 人,占比36.99%;认为没有关系的25 人,占比5.97%。认为自己最喜欢的劳动教育方式是:理论课57 人,占比13.06%;主题班会79 人,占比18.85%;劳动体验235 人,占比56.09%;其他48 人,占比11.46%。认为自己最喜欢的劳动教育场景是:教室51 人,占比12.17%;实习实训场所123 人,占比29.36%;校园活动111 人,占比26.49%;志愿服务102 人,占比24.34%;其他32 人,占比7.64%。对劳动成绩的评定方式的看法是:很满意109 人,占比26.01%;满意217 人,占比51.79%;比较满意82 人,占比19.57%;不满意11 人,占比2.63%。个人组织或参加较多的劳动教育是:义务劳动279 人,占比66.59%;勤工俭学223人,占比53.22%;志愿服务278 人,占比66.35%;技能训练202 人,占比48.21%;社团活动234 人,占比55.85%;其他99 人,占比23.63%。认为可以作为劳动教育载体的场景或活动是:实验室196 人,占比46.78%;实训基地264 人,占比63.01%;学生活动326 人,占比77.08%;技能比赛259 人,占比61.81%;社会实践314 人,占比74.94%;勤工俭学岗226 人,占比53.94%。在劳动教育师资组成上认为可以包括的成分有:辅导员的287 人,占比68.05%;专业教师的300 人,占比71.6%;实习指导老师的288 人,占比68.74%;后勤管理人员239 人,占比57.04%;社团活动组织者283 人,占比67.54%;实践活动组织者294 人,占比70.17%;其他101 人,占比24.11%。认为学生劳动成绩的评价应该综合的内容有:劳动态度351 人,占比83.77%;劳动表现367人,占比87.59%;劳动技能345 人,占比82.34%;劳动成效318 人,占比75.89%;其他101 人,占比24.11%。认为劳动成绩评定可以纳入的课程:专业课240 人,占比57.28%;思政课259 人,占比61.81%;技能成绩289 人,占比68.97%;操行成绩282 人,占比67.03%;认为不能纳入任何其他成绩的80 人,占比19.09%。认为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及其他建设的关联度上 :认为与专业建设相关的300 人,占比71.06%;与课程建设相关的316 人,占比75.42%;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关的322 人,占比76.85%;与师资队伍建设相关的230 人,占比54.89%;与其他相关的113 人,占比26.97%。

从问卷统计结果分析来看,广大师生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认知和期盼:

一是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要性的赞同率很高,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义。二是广大学生最喜欢的劳动教育形式是劳动体验,但目前学校以主题班会开展劳动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劳动教育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实施。三是认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密切相关性,专业教育首先是劳动教育,职业院校聚集着各种教育载体,如实验室、实训基地、技能比赛、勤工俭学岗等,可实现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高度融合。四是认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构成更为多元,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后勤管理人员等校内外人员都可能成为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师带徒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新路径。五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成绩评定更为灵活,除了劳动态度、劳动表现外,技能训练、技能成绩也可纳入综合评定,并可与思政理论课成绩、专业课、操行成绩等挂钩。这些认知对深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在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上的感知上,也印证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两张皮,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评各的分,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度降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很多现成或潜在的劳动教育载体、平台没有整合,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需要,教育载体受限、教育成效受影响;劳动成绩评定方式单一、积极导向作用不明显。

归纳起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总体现状是:

第一,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不够。《意见》发布以来,职业院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劳动课程,规定了必修课时,但尚未建立包含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劳动实践基地、课程考核等方面的体系。调研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或只是在某个实训场所挂个牌子,劳动教育的牵头部门是学工部门,劳动课交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在教室里开展,在主题班会上灌输,既没动手,也没流汗,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上、认识上,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成为“一粗一细、一长一短”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第二,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利用不足。职业院校教学实践基地往往只为教学提供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承担部分教师和教师的技术竞赛或技术评定工作,其功能仅服务师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实习实训基地定位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目标任务不相宜。实习实训基地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大部分的实训中心仍然是以本校的学生来进行实际的教育,除了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之外,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关闭的,场所和装备的利用率很低,没有发挥辐射周边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作用,社会价值开发不足。

第三,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统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化和“1+X”证书制度的推行,国家和省市通过各种项目撬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技能贵州”,职业院校也加大了实训中心的建设投入,但在项目建设中对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统筹不够,功能定位单一。与此同时,学校其他基础设施、学生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等建设也只从单方面功能去设计和建设。缺乏统筹的建设既造成浪费,又导致资源不足。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职业院校“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职业院校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结合人才培养需要,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体化建设,积极拓展校内外教学基地教育功能,构建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

(一)全员育人,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实习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为市场提供高水平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既要遵循教育的规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又要体现类型的特点,贴近职业,服务就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6 个月,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这既为职业院校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使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拥有广泛的平台,更具实施的可能,更贴近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岗位要求。

赋予实习实训基地劳动教育功能是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内实训基地建设和公共实训平台建设,形成从专业建设、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到劳动锻炼的高水平多级实习实训网络构建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之一。借助专业技能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的同时实现劳动教育和技能实践操作的结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要全面统筹、科学规划,依托行业、企业、相关部门,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为我所用。这不仅可以实现基地功能发掘应用多元化,也能节省经费投入、实现利益最大化。提升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加强教师实践指导,全员参与学生教育,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得到保障,劳动观念得到强化,劳动习惯得以养成,劳动品质受到塑造。

(二)全过程育人,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一体化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要把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摆到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技高为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每个大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使每个家庭经济状况得以持续改善。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就学校而言,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需要进行创业的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创业技能大赛、举办创业就业专题讲座,这些都是职业院校常用的创业教育辅导。尽管形式多样,但基本停留在观念上的引导。更高层面是要在校园里开设大学生创业孵化空间,大到支持学生建工作室、作坊室,承包单项业务,小到设立校园“跳蚤市场”,拿出真金白银帮助学生去大胆尝试、适应社会、自力更生、手脑并用,这样的创新创业过程性指导服务才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场地共建,项目共立,师资共用。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内开辟的“创业一条街”,鼓励学生尝试创业,体验劳动艰辛,积累实践经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落地,既能为大学生提供多品种、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成长服务,也能使劳动教育更具体、更生动。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同时参与劳动活动中所获取的创业成果还会对学生产生激励,构建一种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

(三)全方位育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大学生活动中心一体化建设

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第一课堂”,还需要高品质的“第二课堂”和多维度的“第三课堂”。以大学生活动中心为总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为主线条的“第二课堂”是最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大课堂。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大学生活动中心一体化建设,促进劳动实践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校内社团组织来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实践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化学生对职业活动的正确认识,强化他们良好劳动品质和观念的养成。职业院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生校园活动的“集散地”,是覆盖面最广的平台,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了不同社团。很多社团与劳动十分紧密,如铜仁职院的绿艺协会、同心养殖协会、青年励志创业社、爱心助老协会、图书管理协会等,这些社团组织就是典型劳动教育平台。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把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一体化推进,建好“第二课堂”,全方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统筹规划一体化建设,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要积极打造平台载体,要增强社会服务职能,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基地劳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的基地我的连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