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024-04-28 15:15岳云强刘婷孙娟娟
教书育人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育部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岳云强 刘婷 孙娟娟

(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这为研究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1978——1985 年,拨乱反正,初步恢复的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始逐步进入恢复阶段,教育部明确规定: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各专业均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课程,同时,文科专业增设国际共运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此外,还增加了国际共运历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允许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使用自编教材,但是,仍有个别高校继续使用之前的教材。[2]可见,这一阶段,课程虽然初步实现了统一,但教材不统一。

(二)1985——1998 年,走上正轨、初步发展的阶段

1984 年9 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明确提出,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要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门类和教材编写方式。随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规定“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4 门课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的“85”方案。[3]

1987 年3 月,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85”方案,教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硕士生、博士生学习阶段必须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在北大、清华等一些全国知名重点高校广泛试点,开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课程。试点发现,大学生对人生观、法律素质、国内外形势及我国的方针政策感到困惑和关心。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冲击了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促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更加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4]

从1993 年开始,学界一些专家、学者,一些教育部门的领导在公开讲话或著作中,甚至在一些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中,开始出现“两课”提法。“两课”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课程类别逐步统一,课程内容也更加细分。尽管教材尚未统一,但毕竟开始走上了正轨和初步发展的新阶段。[5]

(三)1998——2005 年,课程调整、初步成熟的阶段

1998 年4 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确定了“两课”课程设置的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规定及其实施方案》由中宣部、教育部于1998 年6月联合印发,即后来我们所熟知的“九八”方案。明确规定:所有专科生必修“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四门课程,同时规定:所有3 年制专科生必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本科层次除涵盖专科生开设的所有课程外,加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硕士生、博士生开设课程要求仍同“85”方案。此外,还要求所有学科门类的各类学生均可选修“形势与政策”课程,所有文科专业的学生均可选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6]这一时期,虽然还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但教育部组织评选优秀教材,并向全国推荐、推广。同时,加大对“两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两课”先进教师的表彰工作,对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两课”教师进行了表彰。[7]

2004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地位和极端重要性。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开始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整幅度大,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始走向初步成熟及快速发展阶段。[8]

(四)2005 年——至今,重大改革,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

2005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联合印发了实施方案,史称“05”方案。该方案整合了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本科阶段所有在读学生都必须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形势与政策”等六门课程。[9]凡在专科阶段就读的学生,均须修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3 门课程。

除在课程设置上作出重大改革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还在有条件的高校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二级学科,重点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时,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中共中央提出,所有高校都要建设二级管理机构,独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接着,全国多所高校相继成立具有二级学院的独立办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 年1 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建设标准(暂行)》,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教材、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10]

2015 年7 月,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等问题,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创新计划》。同年9 月,教育部为落实7 月出台的创新方案,再次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规范》。2017 年9 月,教育部发布了《建设标准(2017 年本)》,其中更明确地表述是建立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2018 年4 月印发《基本要求》: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标准,教育部于2019 年4 月发布了《建设标准(2019 版)》,其中表述较为详细、完善。[11]

教育部于2019 年4 月发布《教师队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途径和措施。2020 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了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要求。2021 年11 月,教育部印发了《建设标准(2021 年本)》,分三个级别的指标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组织管理、队伍管理以及特色项目、责任部门等都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可见,2005 年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经历一系列重大改革后,目前正在走向新的日益成熟的历史发展阶段。[12]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改革创新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任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不断被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核心内容不断更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形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贯穿每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一条红线。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建设、学科建设和系统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质量。[13]教材建设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无教材到自编教材再到统编教材的发展过程。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基础性作用。

教学建设要重点解决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不清、讲不深、讲不透等问题。为此,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培养,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载体、途径和方法,提高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14]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规范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科学的学理支撑,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鲜活的案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性互动。[15]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

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创新。在探索和坚持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实事求是。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16]

坚持课程建设的规律性、科学性,但不等于墨守成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建设,始终牢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教育使命和担当,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始终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7]

时时刻刻关注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最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和鉴别,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科学透彻地分析,时时刻刻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积极引导同学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教育部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