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金丽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热词[1]。以新型评价方式助力核心素养培育,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应遵循“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原则[2],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正式迈入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新时代。
关于目标和评价,这两者是共生的,打一个形象的比喻——目标解决的是“我要到哪里”的问题,而评价则解决的是“如何判断我已经到目的地”的问题。新课程方案建议“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的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2]而表现性评价是指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做出判断的评价方式[3],它创造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任务中并进行意义建构,同时还支持学生根据评分标准自我调节学习,其内涵与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一致的。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作为教师该如何设计与之相应的表现性评价呢?接下来笔者对学科核心素养和表现性评价进行阐述,为下一步初中劳动项目“智能花架”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核心素养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4]。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需要以学科为抓手,即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为例,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为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维度。
笔者在设计“智能花架”项目的表现性评价时,需要分析该项目培养哪些维度的核心素养,并将核心素养分解成不同的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评价者对解决问题过程或产品制作过程进行主观评判,从而衡量学生真实展示知识、技能和过程的能力。表现性评价的三要素分别是评价目标、成功标准1和表现性任务。在设计流程上,国内外学者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设计评价目标、成功标准和表现性任务。
1. 评价目标
素养本位的表现性评价评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即“大观念”),而这些大观念又是组成核心素养的微小单元。埃里克森(Erickson)在“概念、大观念、核心能力”的评价上做了一定的探索,提出了KUD 课程目标模式2。参照这一模式,笔者归纳出评价目标设计的步骤为:首先提取单元/项目内容中的核心概念,由核心概念构成大观念,再根据大观念对活动进行分解,列出各个分活动所需的知识、能力及核心素养。
2. 成功标准
成功标准,又称评价标准、评分规则等,是表现性评价区别于其他学习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是表现性评价落实的难点。就其作用而言,教师能参照成功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则能参照成功标准了解优秀的表现是怎样的。成功标准将评价目标具体化,并分成不同的等级水平。关于成功标准的不同水平的划分,国内学者郭元勋以SOLO 理论为基础开发出了用于设计成功标准的工具。本文则运用这一工具,将成功标准分为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四个等级。
3. 表现性任务
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任务应具体、生动且具有挑战性。表现性任务的类型有纸笔任务、项目调查、演说、辩论、操作、实验、作品展示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切的任务类型。另外,在设计具体表现性任务时,教师可参照威金斯的GRASPS 工具3,从目标、角色、受众、情境、表现、标准等方面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解。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过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版课标》)指出,课程的实施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7—9 年级的任务群包含“新技术体验及应用”和“工业生产劳动”。综合上述两个任务群的要求,笔者设计了“智能花架”项目。
以本项目为例,依照上述流程设计表现性评价。首先是设计评价目标,在KUD 目标理念指导下,确立学生需要掌握的大观念,并提取各模块中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其次是设计评价标准,依照SOLO 分类理论,将评价标准定为A(抽象拓展结构)、B(关联结构)、C(多点结构)、D(单点结构)四个等级,并描述各等级所代表的具体水平。最后,根据GRASPS 任务开发工具,从目标、角色、受众、情境、表现和标准等方面阐述各个模块的任务,最终形成“智能花架”项目的表现性评价表。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三要素,分别从评价目标、成功标准、表现性任务三个方面介绍设计过程。
1. 评价目标的设计
评价目标设计的基本流程为:①着眼核心素养,提取核心概念;②确立大观念;③列出各个活动所指向的具体素养。
“智能花架”项目共包含三大模块内容:花架结构设计与制作、花架的智能控制设计、作品交流与展示。其中,花架结构设计与制作模块关联的是《2022 版课标》中7—9 年级任务群6“工业生产劳动”。按照课标要求,学生要具备按需设计、绘制草图、合理利用材料加工成产品的劳动能力和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
综上所述,笔者设计评价目标时首先提炼本模块的核心概念“设计”“草图”“材料”“加工”。接着,根据核心概念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大观念“用草图表达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加工成产品”。最后,将活动进行分解:按需设计花架,绘制草图,选择材料,加工并组装成花架,分析各活动所需的核心素养。最终的评价目标设计(部分)如表1 所示。
表1 “智能花架”项目评价目标的设计(部分)
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花架的智能控制设计”和“作品交流与评价”模块的核心概念,确立评价目标。
2. 成功标准的设计
借鉴郭元勋开发的成功标准设计工具,笔者将成功标准分为A、B、C、D 四个等级。等级A 即抽象拓展结构,代表不仅能完成全部任务,且能迁移,与任务之外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等级B 即关联结构,代表能完成任务的各个部分,且各部分能协同运行;等级C 即多点结构,代表能完成任务中的各个部分,但各部分是离散的,不能协同运行;等级D 即单点结构,代表只能完成任务中的某些部分。“智能花架”项目中模块1 的评分标准如表2 所示。
表2 “智能花架”项目评价标准的设计(部分)
3. 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笔者参照威金斯的任务设计开发工具GRASPS,从目标、角色、受众、情境、表现和标准等方面阐述各个模块的表现性任务。以模块1 花架结构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设置的任务情境是:当前很多家庭都有养桌面绿植的习惯,但目前市面上的花架多数尺寸较大,他们需要结构稳定、尺寸合理的桌面级花架。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产品设计师,产品对象是喜欢桌面绿植的人。任务目标是综合运用产品设计、材料加工相关知识,设计草图、选择合适工艺加工材料,制作一款桌面级花架,标准是要求能放得下2—3 盆绿色植物,尺寸在30cm×30cm×30cm 以内。
笔者在分析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表现性任务的基础上,经过两轮的迭代设计,最终设计出“智能花架”项目的表现性评价设计表(见表3)。
表3 “智能花架”项目表现性评价设计表
经过为期半年的劳动课程学习,经历设计花架、绘制草图、修改草图、加工PVC 管材、组装花架、电路连接、编写调试程序、撰写项目报告、作品展示等步骤,S 同学完成了智能花架的设计与制作。
在学习“花架结构的设计与制作”模块后,教师、学生和小组对该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自评、互评和师评的等级分别为A,A,B,备注内容为“花架结构牢固,做工细致,但由于储水罐重心太高,容易倾倒”。此后S 同学听取建议,重新设计储水罐的位置。继续学习模块2、3 后,S 同学的表现记录如表4 所示。
表4 S 同学表现性评价记录表
根据表4,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形成S 同学的劳动素养雷达图,如图2 所示。
图2 S 同学劳动素养雷达图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它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该个案中,学生根据同伴和教师的反馈,修改了花架的结构,这表明表现性评价为学生修正学习行为提供了可参照的范本。此外,经过三个模块的评价之后,形成了个体的劳动素养雷达图,它能清晰反映学生在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品质习惯及劳动精神等方面所达到的发展水平,为后续劳动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方向。
笔者在分析评价目标、成功标准、表现性任务的基础上,开发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表。表现性评价评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这些目标需要在真实问题中落实并检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建构和创造,需要调动习得的能力和品格。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利用评分规则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表现性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学生发展评价方式的选择,更意味着深层次的评价理念的转变。
注释:
1. 源自Success Criteria,多数学者将其直译为成功标准,也有部分学者译为评价标准、评分标准等。本文中出现的“评分标准”“评价标准”“评分规则”等术语与“成功标准”意思完全相同。
2. U 即概念性理解、大观念;K 与D 分别指项目探究中用到的知识与能力。
3. GRASPS,即目标(Goal)、角色(Role)、受众(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现(Performance)、标准(Standards)的首字母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