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作品赏析

2024-04-27 16:45何江娜
艺术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作品贝多芬

摘 要:交响曲本身是一种篇幅宏大、构思复杂、内涵深邃的音乐体裁,不仅能够给听众带来一场听觉盛宴,还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体会到美好的艺术享受。例如,贝多芬于1808年创作的《第五交响曲》就凭借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复调、曲式结构、调性、缜密的布局设计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流传于世,至今为止,依然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经典之作。本文从创作背景、音乐语言特征、情感创作特征、艺术价值这四个方面着手,针对这部作品进行系统化赏析,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启迪。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作品;音乐赏析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03

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艺术家都处于命运多舛的状态中,一生当中经历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而正是因为这些磨难,让他们对命运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从而产生了更大的创作激情,成就了一部部艺术巨作。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由他创作的《第五交响曲》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由于内涵深刻、情感丰富被世人称为《命运交响曲》。在这部作品当中,映衬出贝多芬不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生信念以及对于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感染着千千万万、世世代代的听众,更给交响曲艺术研究、音乐赏析带来了不朽的传奇之作。

一、《第五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探析

《第五交响曲》的诞生,与贝多芬的命运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但他的才华在整个乐队当中并不出众,随时都有可能被辞退。贝多芬的母亲卧病在床,父亲为了让贝多芬能够尽早子承父业,在贝多芬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学习音乐,而且对贝多芬的要求非常严厉。贝多芬只能被动地听从和接受,但父子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糟糕。在贝多芬十七岁时,他出于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决定前往音乐圣地维也纳学习音乐。只身一人来到维也纳的贝多芬,无依无靠。为了获得经济来源,他当过钢琴教师,还给一些名门贵族谱曲。在一次贵族音乐沙龙上,贝多芬有幸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莫扎特,莫扎特在看到贝多芬的即兴演出之后,对他的音乐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收下这名徒弟,指导贝多芬弹钢琴和作曲。在这种契机之下,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挖掘与展现,其音乐才华在整个奥地利古典音乐圈中大放异彩。之后,贝多芬又结交了“西方交响乐之父”海顿,成为他的学生。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先后创作了《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多部交响曲作品,从这些作品的风格上看,同时兼具了维也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一风格的确立,不仅对西方交响乐坛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贝多芬也因此获得“交响乐之王”的盛誉。不幸的是,在贝多芬完成《第三交响乐》的创作之后,他的听力开始逐渐下降。那时,他才只有二十六岁左右,以随后的三十年间,他的听力逐渐下降,在创作《第九交响乐》时,他已经达到听力几乎为零的状态。这不论对于音乐家还是普通人,都是致命的打击。为此,贝多芬一度陷入痛苦与绝望当中,他尝试运用种方法唤醒自己的听觉,甚至把耳朵紧贴在钢琴上几个小时。遗憾的是,所有方法都试过了,最终都无济于事。在这种悲惨的境遇下,贝多芬内心十分痛苦,性情也變得越来越暴躁,但他凭借着对交响曲的狂热和强大的意志力先后完成了多部优秀作品的创作,为世界交响乐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

二、《第五交响曲》的音乐语言特征

贝多芬在创作《第五交响曲》之前,虽然创作了很多令人称赞的优秀作品,但《第五交响曲》是第一部内容和情感都较为复杂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贝多芬创造性地采用了戏剧性动机,并将这一动机贯穿到整部作品当中,为这部作品奠定了基调。这一创举,不论对于贝多芬本人而言,还是对于西方交响乐坛乃至在全世界交响乐坛而言,都是一次巨大创新。自从《第五交响曲》问世以来,很多音乐学者都将其作为交响曲的原型与标杆。《第五交响曲》共包含四个乐章,每一个在呈现音乐语言特征时,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特点。其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乐章的主题部分以弦乐与单簧管齐奏的方式展开,之后通过一个个声部模拟命运当中的各种艰难险阻,很多听众听完之后,不禁发出命运多舛的感慨。副部主题部分的旋律较为亲切,具有较强的抒情意味。其创作意图是想表达人们在面对残酷遭遇时,虽然内心痛苦煎熬,但对于美好生活依然充满期待与向往。通过这种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一乐章的主题部分与副主题部分呈现出充满戏剧性的艺术效果,让人们感觉到虽然命运的残酷和美好生活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努力改变现状之后,二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以此来激励人们不要放弃与现实抗争,不能被动听从命运的安排。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设计了双主题和双重变奏式行板风格。第一个主题象征着个人的思考,表达方式较为内敛含蓄;第二个主题象征着人民群众的立场,表达方式坚定有力。之所以设计两个主题,一是因为两个主题都非常贴合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背景,二是通过两个主题的最终融合,塑造出一个威武的英雄形象。借助这种音乐语言,告诉人们要想与残酷命运相抗衡,必须将个人理想与人民理想、个人立志与人民群众的立场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种音乐语言不仅体现出贝多芬对于“斗争间隙的哲学性思考”,还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可见其贡献价值之大。第三乐章是以复三部曲式为主要结构创作的谐谑曲,但整个乐章当中,并没有较强的谐谑意味,只是在结尾部分运用逐渐增长的方式与第四乐章相互衔接,基于这一点,将其归结为谐谑曲。第三乐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运用了大量和声式织体。同时,第一部分以弦乐组和木管组合奏的方式,体现出人们在面对考验时内心当中的种种犹豫与踌躇不前,还通过铜管与圆号的合奏,体现命运的艰难。通过这种创作手段,体现出前后对比的效果,目的是告诉人们不论遇到何种艰难困苦,都要迎难而上,绝不能选择逃避与退缩。第二部分运用弦乐低音区奏出激烈但又具有舞曲风格的旋律,仿佛人们在与命运搏斗。第三部分通过弦乐播奏的方式,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展现了在人们的抗争之下,再艰苦的命运也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上述动机变化,皆在告诉人们在面对残酷命运时,要勇于抗争,才能改变现状,最终赢得胜利。第四乐章整体旋律都比较欢快,表现的是人们在战胜命运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感。在此乐章中,再次呈现出双主题的形式。其中,第一主题采用铜管组急速演奏方式,意在营造出威武雄厚的氛围,第二主题采用的是舞曲风格,体现出喜悦、欢快之情。呈现部的旋律存在较大的起伏变化,时而低沉、时而悠扬,通过再现部对呈现部进行补充,使曲调之间衔接得更为流畅。在结尾时,以巨大的声势宣告胜利,进一步揭示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动机,那就是面对残酷命运的压迫与考验,要坚定信念,反抗到底,才能赢得自由[2]。

三、《第五交响曲》的情感特征

交响曲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会凭借强大的创作灵感将自己的情感、他人的情感转化为一个个音符和各种旋律,最终将一部完整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之所以被世人称为《命运交响曲》,主要是因为在整部作品中充满了极其充沛而又复杂的思想情感,这些情感能够引起绝大多数听众的内心共鸣,有些听众在听完《第五交响曲》之后,不禁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和理想信念产生了诸多思考,甚至一些个人行为习惯因此而发生改变。能够对听众的思想认知与外在行为产生诸多影响,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情感价值所在,也是其强大艺术生命力的根基所在。不论在贝多芬幼年时期,还是在他只身前往维也纳的初期,都经历了很多磨难。所幸的是,貝多芬结识了尼飞、莫扎特、海顿等音乐界奇才,还与他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与这些良师益友相处的过程中,使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得到充分挖掘,其创作灵感也得到进一步激发。比如,尼飞在波恩大学学习期间,其思想观念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些思想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便有迹可循。从情感价值的角度来看,《第五交响曲》更像是一个向人们娓娓道来的故事,故事的开头,体现人们在命运压迫下发出的挣扎与呐喊,之后进入了艰苦卓绝时期,最终以取得胜利作为故事的结局,这显然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

在《第五交响曲》四个乐章当中,贯穿着同一条主线,那就是对于命运压迫奋起抵抗的决心。虽然四个乐章的旋律时而低沉,时而欢快,时而舒缓,但是这起伏变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体现人们在面对黑暗命运时的矛盾心理与情感变化。比如,在第一乐章结尾处,贝多芬用一系列较强的音符旋律来衔接第二乐章的开头,一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人们在痛苦迷茫之后坚定斗争决心这一情绪变化。第三乐章采用欢快的旋律,表达即使在苦难的生活中依然掺杂着一些快乐和美好,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期待与向往。第四乐章作为终章,向听众展示了在冲破命运枷锁之后,重见光明时的喜悦之情。在《第五交响曲》的四个乐章当中,不仅蕴含着贝多芬跌宕起伏的内心情感,还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每一个德国人都是这个故事当中的主角,要想改变命运,只有奋起抗争,由此体现出贝多芬对于命运的深刻理解与伟大民族情怀[3]。

四、《第五交响曲》艺术价值赏析

“命运在敲门”不仅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还运用这一主题将另外三个乐章也串联在一起,使四个乐章呈现出极强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贝多芬之所以确定这一主题,初衷是为了反抗和抨击当时德国政府令人窒息的封建阶级统治。不仅如此,贝多芬继《第三交响曲》之后创作《第五交响曲》,其目的是希望德国人民通过斗争反抗政府统治阶层,最终赢得属于自己的自由。从第一乐章到第四乐章,呈现出从“冲破黑暗,走向光明”这一过程,寓意德国人民与封建势力的搏斗之后取得胜利,赢得自由与尊严。四个乐章之间环环相扣,结构严谨,每一个乐章都有鲜明的主题,而且主次矛盾分明,对立面突出,这一过程当中虽然掺杂了大量复杂情感,但结尾又极具哲理性和戏剧性。由于四个乐章之间具有浑然一体的宏伟气魄,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自从《第五交响曲》问世以来,便凭借其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吸引各界学者对其展开大量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源自贝多芬对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大量观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他对于自身命运的认知、思考与理解,并由此生成宏伟而深邃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思维。在音乐主题的表达上,他时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制造出激烈的矛盾冲突,以此来激发人们的反抗精神,最后通过胜利的喜悦升华主题,感召人们要勇于向黑暗的命运抗争。在带给人们听觉盛宴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命运的深刻思考。在创作《第五交响曲》时,贝多芬对于多种风格的调性进行了灵活运用,让各种音乐元素更好地服务于创作主题,赋予交响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高的价值以及更加深邃的内涵。在配器方面,贝多芬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为交响曲的后续发展谱写了新篇章。在创作灵感上,贝多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一点在《第五交响曲》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赋予其更高的艺术赏析价值[4]。

五、结束语

在创作《第五交响曲》时,贝多芬针对一些历史题材和英雄人物事迹进行了艺术呈现。因此,这部交响曲作品在创作之初,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淋漓尽致地表达,贝多芬打破了西方音乐创作史上诸多惯例与限制,终于谱写出歌颂英雄的经典之作。《第五交响曲》运用了动机式创作手法,使这部交响曲呈现出非常独特的艺术效果,而且结尾部分扩大了容量,让整部交响曲以辉煌之感结束,让听众感受到如同长期积压的岩浆终于喷薄而出的命运之力。很多听众反映,音乐结束之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仿佛自己与千千万万英雄通过勇敢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听到一曲气势磅礴的凯歌一样。之所以这部作品能够激发起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一方面源自贝多芬强大的音乐天赋,另一方面在作品当中体现了贝多芬强大的人格魅力。他从小到大,一直身处于苦难之中,自从二十六岁以后直至去世,长期面临着各种疾病和听力下降的无尽折磨。即便如此,他依然对音乐艺术满怀热情,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成就了《第五交响曲》这样一部史诗巨作,值得后人对其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艺术赏析,充分挖掘其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使艺术修养、思想境界与人格品质获得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坤.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中的情感研究[J].戏剧之家,2022(17):123-125.

[2]阚冬雯.一场交响的不断敞开,直至澄明——马勒《第五交响曲》的“天堂之路”意象解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04):33-36.

[3]钱仁平,王中余.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映照——论叶小纲《第五交响曲“鲁迅”》的结构与语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03):38-53.

[4]刘禹君.音乐修辞:分析与批评——以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32-40+31.

作者简介:何江娜(1977-),女,新疆奎屯人,本科,讲师,从事高校音乐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作品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走进闵惠芬艺术馆,感受二胡皇后的传奇人生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