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伊静 尚云英
【摘要】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正在以越来越多的形式走出国门。为帮助国粹更好地走向国际,京剧电影的字幕翻译既要达意,更要古雅。传统京剧中文化负载词众多,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但当下含有双语字幕的京剧电影资源匮乏,中国戏曲的英译数量远不能体现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英文字幕翻译质量良莠不齐,戏文中文化负载词翻译常有错漏现象,致使京剧之美大打折扣,阻碍了京剧的国际化传播。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列举和剖析传统京剧电影英文字幕翻译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助力京剧的外译与国际传播。
【关键词】传统京剧;字幕翻译;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15-010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33
一、前言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1]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在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一文中最早提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的概念,并将其分为五类:生态文化(ecological culture)负载词、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负载词、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负载词、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负载词和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负载词。[2]结合中国传统戏曲一般涉及的内容,笔者将“宗教文化负载词”替换为“神话文化(mythological culture)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一般指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相关的词汇,如风调雨顺、四季如春等。语言文化负载词指一种语言特有的现象,如汉语中的古诗词、四字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物质文化负载词是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某一语言文化群体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特点,涉及服装、食物、交通工具等领域。社会文化负载词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表达方法,如特定的社会称谓、特有的社会现象等。神话文化负载词指由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演化而来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表达,如“神仙”“黄泉”等。
二、现状分析
(一)京剧英译字幕数据分析
目前收集并观看了含有双语字幕的二十部传统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楊门女将》《大唐贵妃》《春闺梦》《秦香莲》《谢瑶环》《空城计》《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与杨修》《龙凤呈祥》《赤壁》《乾坤福寿镜》《盗御马》《状元媒》《大闹天宫》《天下归心》《望江亭》《五女拜寿》《辛安驿》《辕门斩子》,整理、收集了约1000条文化负载词,具体分类情况如下表:
(二)京剧英译字幕常见问题
1.漏译
例1:《霸王别姬》中的念白“愿效犬马之劳”英文字幕为“to serve you,my Lord”。“犬马”的意义消失,是对中国传统“谦辞”的漏译。众所周知,使用谦词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彰显中国人素有的内敛与谦逊。谦词漏译导致译文语气与原文大相径庭,译文将其处理为“我愿为您服务”,失去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特色。
例2:《谢瑶环》中的唱词“倘若大军南下,阎闾不安”英文字幕为“if an expeditionary force were sent”。译文略去了对“阎闾不安”的翻译。“阎闾”一词指房屋,化用了《滕王阁序》中的词句“闾阎铺地,钟鸣鼎食之家”,在戏文中指的是千家万户的江南百姓。译文中直接做省略处理,不仅是对原文的漏译,即便从英语译文的角度来看,也缺少成分、语义不通。
2.错译
例1:《春闺梦》中的唱词“春闺梦团圆,团圆本是梦”英文字幕为“the dream has come full circle,yet the circle is but a dream”。这里将“团圆”译为“circle”是明显的错译。“circle”在词典中的意思有圆圈,环状物,围绕等,但文中想表达的是重逢和再次相聚,极富感情色彩,不是“circle”所能表达的。同时,“come full circle”意思是重回起点,周而复始,同样没有团圆之意。这样的译文造成了戏文意义的更改,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
例2:《贵妃醉酒》中的唱词“海岛冰轮初转腾”中“冰轮”代指月亮,句意为海上刚刚升起一轮圆月,英文字幕为“the ice moon starts to rise from the island in the sea”。“冰轮”被译成“ice moon”,不仅歪曲了意思,读起来也十分荒唐。
例3:《春闺梦》中的唱词“是否烽烟屡受惊”,意思是“是否常常遭受战争带来的惊吓”,英文字幕为“Frightened by the smoke of war”,整句意思就变成了“被战争的烟吓到了吗?”将“烽烟”译为“the smoke of war”是明显的错译。“烽烟”一词出自《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词本身就代指战争,而英文字幕“the smoke of war”表达的意思却是“战争的烟”,这种翻译单单读起来就十分荒谬,不免让人不知所云,不明所以。
3.词不达意
例1:《谢瑶环》中的念白“我叫你吃不了兜着走”是一句中国传统俗语,意思是“我将让你承受你所无法承受的代价”。而英文字幕为“I will give you a hard time”,失去了“吃不了”和“兜着走”这之间的递进和对比的意义。这句俗语的意义并不仅仅是“give a hard time”,英译过于简单和直白,是对语义的淡化和泛化,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例2:《霸王别姬》中的念白“臣弃暗投明”英文字幕为“so I have come here”,只根据剧情表达了“来到这里”的意思,并没有翻译出能够表明立场和目的的“弃暗投明”一词。这个内涵丰富的成语的漏译造成了语意的缺失:我不仅仅是“来到这里”,更是“放弃了原来辅佐的君主来投奔你,希望加入你的阵营为你效力”。译文丝毫体现不出这层意思。
4.译文含糊
例1:《大唐贵妃》中的唱词“又只见那蟾蜍动,桂枝弄影”英文字幕为“the toad and the osmanthus tree seem to be moving”。在戏文中,“蟾蜍、桂枝”实际上均代指月亮,這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借代的用法。戏曲中也常用冰轮、银盘、玉兔等替代月亮以体现戏文的用词之美。这段剧情呈现的是杨贵妃金盆捞月的场景,唱词表达的是她看到映入盆中的圆月。英译时若仅从字面翻译,突然冒出的蟾蜍与桂枝会让观众觉得不明所以。
例2:《秦香莲》中的念白“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中国传统俗语,出自《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释义为看在第三者的情分宽恕涉事的另一方,多用于劝慰别人。英文字幕为“to save my face”不仅略去了富有文化意义的“僧”和“佛”,还使语言缺失了请求和让步的意味,造成了语言的生硬和语气的改变。
5.过分直译
例1:《春闺梦》中的唱词“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是典型的对仗句,句中的“花如锦”和“柳又青”作为两个相互呼应的意象表达时间的流逝。但英文字幕为“you left in spring,and now the willows weep again with green”。“陌上花如锦”化用诗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从原文的含义来看的确可以指春天到了,但戏文中有意选取“花”和“柳”两个意象进行对仗,译文却只译了其中一个,导致willow只能与spring对应,显然两个事物不具备相互呼应的逻辑关系,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句法结构,更打破了其蕴含的诗歌韵律。
例2:《大唐贵妃》中的重要地点“华清池”英文字幕为“the hot spring pool”,意思直接变成了“温泉”,没有任何特指的含义。众所周知,无论是在戏文还是其他汉语文学文本中,“华清池”指代的内容都不等同于温泉,它是杨玉环与李隆基爱情的重要见证。所以“Huaqing hot spring pool”决不能等同于“hot spring pull”。
戏曲剧本中有许多专有名词,这些词汇往往都带有历史、文化意义。[3]这里将具有特殊含义的名词仅从它的普遍特征进行翻译,翻译侧重点的偏离导致该类名词丧失了其蕴含的特殊意义,过分直译导致戏文失去了古朴雅致的特征。
例3:《大闹天宫》中的念白“镇服四海拱手降”英文字幕为“Made the four sea obey his orders”。“四海”译为“four sea”,这里很明显由于直译改变了句子原本的含义。“四海”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文命,即大禹;敷于四海,即治理四海。上古之人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所以“四海”代指的范围至少是“The whole land”而不是“The four sea”。这种直译实际上歪曲了古汉语的原意,会造成对观众的误导。
三、改进办法
(一)译者要深度理解戏曲
有学者提出,典籍英译首先应强调理解。“从源出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4]。戏文的翻译也与此类似,在翻译前,译者应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戏曲的背景、剧情、角色、唱腔、舞台动作等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以更好地传达戏曲的精髓和艺术价值。在翻译戏曲字幕时,不能简单地仅考虑文本内容的双语转化问题,还要进一步考虑文本内容在舞台表演过程中的表现张力等问题。其次,译者要深刻理解唱词本身,戏曲唱词尤其是传统京剧唱词,常常引经据典,包罗万象,既可阳春白雪又可下里巴人,这就要求译者同时具有深厚的汉语和英文功底。此外,译者还要有敏感的文本引用和化用意识,否则可能会出现翻译前后戏文意义的偏差。
例如,《大唐贵妃》中的唱词“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表达李隆基和杨玉环愿意生生世世为伴的决心。字幕英译为“In the heavens,we will be two birds flying side by side;On earth,we will be two branches of a tree grown intertwined”。译文高度还原了两个比喻,同时也保留了“在天”“在地”这一对比,显得贴切又传神。
(二)掌握好戏文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5]
戏曲字幕翻译,尤其是戏曲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尤其要注意归化与异化的有机结合,使译文既能为外国观众理解,又不失中华文化特色,这样才能使戏曲文化在不丧失文化特性的同时更好地走向国际,让更多国家的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戏曲及其背后深刻的传统中华文化内涵。
例如,《大唐贵妃》中将“长生殿”译为“the hall of immortality”是对殿名的意译,因为长生蕴含了古代帝王对永生的希冀,传达它原本的意义而不进行音译,对传统文化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就是对它最好的诠释。同样是这部剧中的地点“马嵬坡”则遵循中文读音,译为“MaWei slop”,因为这个地点的名称没有任何特殊意义。对于这类词,根据读音拼出名称即可。所以想要明确翻译的方向和方法,首先应该洞悉戏文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异化与归化中把握翻译的平衡,使译文既有西方意,又不失东方骨。
(三)译文尽可能保留戏文之美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光芒璀璨的明珠。[6]其中蕴含着许多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差异的处理,尽可能地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同时也要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剧情和人物形象,还需要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譯文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追求语言的优美和传神。
戏文之美,美在用词,同时美在音律。如古诗词和俗语,在表达出其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它的音韵格律之美。例如,《霸王别姬》中将俗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I will try my best and Buddha will do the rest”,在保留完整意义的同时充分顾及了俗语的音韵美。再如,《大唐贵妃》中“两心之间有灵犀”出自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英文字幕译为“our two hearts beat as one”,传神地表达了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意味,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体现了成语的深刻文化内涵。然而,借用国外观众耳熟能详的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布朗宁《夜会》(“Meeting at Night”)的最后一句,译为“our two hearts beat each to each”实则更佳。
四、结语
曾有文艺工作者说,“中国文艺的基础永远是戏曲”,因为戏曲艺术达到了极致的美丽与优雅。一招一式,皆是功力;一颦一笑,尽显芳华。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京剧更是国粹,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作为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在继承与传播方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京剧在翻译与传播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京剧字幕的英译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尝试从传统京剧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角度,列举和反思了现有传统京剧字幕翻译中存在的闪光点和些微不足,具体探讨还需进一步研究,未来需要更多戏剧理论工作者、艺术表演家、语言翻译家合作,创作出更多既能够准确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又易于外语受众接受的译本,使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助力。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Eugene Nida.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J].WORD,1945,(1):194-208.
[3]赵娟.泗州戏剧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5.
[4]林璇.戏曲典籍英译过程与技巧——以《长生殿》英译本为例[J].中外教育下旬刊,2010,(12):17-18.
[5]魏城璧.论《牡丹亭》英译策略的运用和局限[J].文化艺术研究,2011,(04):55-59.
[6]张立力.戏曲术语的中译英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27-28.
作者简介:
张伊静,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京剧字幕、作品翻译。
尚云英,安徽阜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戏曲双语教学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