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童泽枫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和整体规划,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3年初,镇海区牢牢抓住宁波市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重大契机,承担了市级的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试点任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高水平师资培养、育人模式创新、高校资源联动、校园科普推广等途径对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對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理解
拔尖培养不是唯分是举,要有以德育人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品德、品行、品格的培养。将有学科特长潜质的学生真正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科特长的培养,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才观,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实践能力。
拔尖培养不是掐尖招生,要有创新育人理念。要把“拔尖培养”和“掐尖招生”严格区分开来,前者的重点是发现并培养人才,建立有利于各类学生“冒出来”的多样化评价制度。当前,人才选拔模式比较单一,可能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被忽略。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给予这些好苗子合适的成长机会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基于“一刀切”的考试评价体系来进行选拔,而要根据各个学段的学生特点,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识别体系。
拔尖培养不是闭门造车,要有协同育人理念。要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组织体系,积极构建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内外“双循环”模式。对内,充分调动区域内的各学段教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学段融合的抱团式联合培养机制,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整体推进。对外,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协同,从课程、师资、社会资源等方面着力,建立常态化高端平台联动的组团式协同培养机制,以统筹的观念进行全局谋划。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区域实践
持续深化“三有三声”课堂改革。强化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优化教学方式,深入推进以“三有三声”(有序、有趣、有效;笑声、掌声、辩论声)为特征的“生命成长型”课堂建设。通过构建平等、民主、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创新,打造“对话、开放、创新”的课堂。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深化,镇海区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与学校,为区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奠定了基础。2023年,镇海区评选出了首批义务段“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和“课堂教学改革先进教师”,获评的学校及教师将引领全区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有序推进学科导师提升计划。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师资力量的支持,为扎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工作,镇海区在广泛摸底调研的基础上,于2023年3月出台了《镇海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提升计划》,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考核激励、经费保障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基于学科教师自主申报和学校择优推荐,在全区范围内选拔出120余名教师,组建了首个“镇海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专业提升研修班”,“研修班”采用宽进严出、实效为先的培养原则,实行“导师制+淘汰制”的培养模式,由各学科研训员担任组班教师,由区内高水平名优教师担任导师,分学科组建研修小组,采用线上研讨交流、线下学习观摩、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日常专业提升教学与研训活动。同时,结合国内相关学科竞赛活动安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学科教学交流活动,拓宽研修班学员视野,提升学员素养。
全面铺开学科兴趣拓展活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学生,镇海区采用系统育人理念进行整体谋划,要求各中小学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海区义务段学科特长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以“研修班”教师为骨干,以数学、科学、信息学等学科素养为重点元素,充分利用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创新课后服务方式,开展少而精的学科特长生培养工作,为学科特长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学习环境。截至目前,区内所有中心级小学、初中均已搭建完成有关素养兴趣拓展平台。
不断拓展学科素质提升路径。充分借助区域内外的高等院校(所)资源,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机制,进一步拓宽学生学科素养提升路径。
一是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镇海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为所有学校配备科学副校长的工作。蛟川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构建基础学科特长生协同培养体系,开展“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联合培养,特聘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富担任蛟川书院科学副校长,为学科特长生的发展搭建高质量平台;崇正书院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附属小学,定期邀请学院的专家进校指导学科教师,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同时为学校“科创班”学生开设系统性拓展课程,如《污水处理》(6课时)、《3D打印》(4课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与暑期研学相结合。区教育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合作,在暑期开展面向全区中学生的“追梦科学”研学活动,开拓其学术视野;部分学校依托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的教育资源,开展“未来科学家”科技夏令营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前往上海参观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部分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
三是与学科讲座相结合。区内学校不定期邀请高校专家到校开展高端学术讲座,提升学生学术视野,引导他们早立“争当科学家”的人生志向。每年保障高校专家进校开展讲座12场次。
着力营造学科创新兴趣氛围。镇海区始终将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动力作为着力的方向,组织开展区级七巧科技、数独、创客、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体育等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部分比赛除了竞赛项目,还增设体验类项目,让学生赛中玩、玩中赛,学生崇尚科学的氛围更加浓厚。同时,鼓励学校找准本校学科创新的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创新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逐步打造富有本校辨识度的学科创新品牌,如镇海中学的信息学、龙赛中学的OM、职教中心的创新发明、鲲池小学的DI、蛟川中心学校的科技体育、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的科幻画、实验小学的机器人竞赛,等等。此外,镇海区还引导学生以学伴小组形式,实地走访材料所、高校、科学家故居、纪念馆等地,以小报、故事、宣讲、表演等多种形式,从学术成就、求学经历等方面了解并展示科学家们的动人故事,表达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未来方向
深入实施学科特长生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学科特长生的培养力度,巩固镇海区在基础学科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抢占学科拔尖人才培育高地。镇海区将重点办好“小小科学家”嘉年华活动,检验培养计划的阶段性成效,为后续方案的优化、完善提供经验支持。
合力打造“科学家之乡”。强化教育内涵建设,充分利用镇海区“院士之乡”的历史传统和甬江科创区的区位优势,协同全社会合力打造“科学家之乡”,重点做好学生“争当科学家”志向教育、科普推广、创新人才培育、助力高层次人才来镇创业和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五大板块的工作。
提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探索的拔尖创新人才和特长生一体化培养机制进行反思,并对培养的模式进行优化、完善,进一步巩固探索成果,形成符合镇海实际、体现镇海特色的培养模式,为其他地区的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