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中职基础化学课程融合实践研究

2024-04-27 11:09陈倩秦燕萍谭剑炼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基础化学中职化学课程思政

陈倩 秦燕萍 谭剑炼

摘 要:基础化学是中职药剂和护理等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的重任,在中职化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课题组以中职基础化学课程为载体,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思政融入中职化学教学的改革研究,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化学思政元素资料库缺失、教学设计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中职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搜集化学思政元素,建立化学思政元素资源库;优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化学;基础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5-0030-04

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依赖思政课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局限性愈发明显,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从关注思政课到关注思政教育全过程,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教书与育人充分地融合,实现“三全育人”[1-2]。笔者通过观察桂东卫生学校思政教育和化学教学现状发现,由于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自身阅历浅薄、文化积累不足、分辨和认知能力薄弱,在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彼此交融的过程中,难以及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职化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学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足,未能将化学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之间相对孤立,未能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难以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可见,对中职生进行价值引导势在必行。王丹丹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共同提升[3];周亦文认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急需构建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4];张露从混合教学模式的视角,论述了中职化学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职化学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品质、价值观塑造、养成良好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5]。在此背景下,研究中职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既是响应国家政策的有益探索,又是新时代顺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还是中职学校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

一、搜集化学思政元素,建立化学思政元素资源库

中职基础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立足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发展需求以及化学发展的古今资源三方面开展。首先,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科特征入手,基于基础化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提炼。中职基础化学是药剂和护理等医学类专业开设的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基础课程,是医学类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应遵循“理”与“实”相结合的原则,在“理”层面,把握思政元素的深度和广度,在“实”层面,将发展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将提升科学素养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重视学生发展需求,基于学生需要,挖掘与学生知识体系、发展规律和岗位需求相契合的思政元素,使中职化学课程思政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服务。最后,充分利用化学发展的历史资源。挖掘基础化学课程思政元素,不应只关注新观念和新精神,还应结合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事件与当下时事,以发展的眼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和挖掘中职化学课程思政资源,梳理化学学科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带领学生从根源处认识和理解学科本质,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和化学学科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辩证思维。

具体来说,教师在挖掘基础化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时,应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按照上述思政元素挖掘思路,对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同时,通过互联网搜索、广泛阅读图书等方式深挖化学最新科研成果、化学名人故事、化学发展史、时事热点、行业文化、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化学思政元素,找到各章节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构建人文、科学、思政教育三维一体的基础化学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如表1所示),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线,借助多媒体、线下教学、学习通App等,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效融合,实现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目标。

二、优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有效渗透思政教育

依据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和主动学习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法,优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能在知识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与基础化学课程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例如,在介绍分子的空间结构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可视化的方式向学生介绍20世纪药品安全事件“反应停事件”,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思考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此次事件不仅暴露出药品生产商和代理商唯利是图、缺乏责任心,而且反映出某些医务工作者过分追求名利、违反职业道德、科研态度不严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当下是否还会发生类似的药品安全事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子空间构型在现实中的重要应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及严谨求实、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素养。

(二)借用案例分析,践行学以致用

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案例分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化学发展史与科研前沿成果,帮助学生构建道尔顿原子学说、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模型、卢瑟福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分層排布模型、量子力学模型等原子结构发展模型。量子力学模型用电子云代替卢瑟福、玻尔等人提出的固定轨道概念,解释原子中运行的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以及能量量子化的特殊原理。在此过程中,科学家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如电子的发现、电子衍射实验等。向学生介绍相关案例,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挖掘时事热点进行案例分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在讲解渗透压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水体污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或者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询相关资料,深层次分析水体污染的原因、危害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组织协调、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会迁移运用新知识,同时强化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正确处理有毒有害实验废料的方法,从而树立“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优化学习过程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思政教育贯穿基础化学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课前环节以线上教学为主。教师可以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及时上传自主学习资源,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一方面,线上学习平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的即时交互性,师生可以围绕学习内容相互交流看法,在思想碰撞中深度挖掘学科知识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奠定基础。

课中环节以线下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因课制宜、适度适量、有效渗透等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组织展示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转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思政教育的价值指引。

在课后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布置传统式练习题和开放式练习题,组织学生完成巩固练习、进行交流讨论。传统式练习题主要包括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旨在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开放式练习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凸显医学类专业的特色,基于社会现实问题,引入与医药学有关的化学应用,将问题解决与职业道德、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当今时事、科技前沿等思政元素相结合,创设思政元素迁移情境,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教学评价是检验中职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的教学评价改革相关要求,以及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从学习行为效果、专业能力效果、价值塑造效果、情感认同效果等角度出发,构建“教师—学生—同行”多元主体参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中职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关注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检验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以及思政教学的成效。在学习行为方面,通过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堂活动表现是否有所改善来检验教学效果;在专业能力方面,通过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竞赛获奖情况、科研成果、就业层次等方面,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价值塑造方面,主要通过考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对价值引导的作用等,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在情感认同方面,主要通过考查学生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等的认同和热爱程度是否加深来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基礎化学作为药剂和护理等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是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化学课程教学的职责和使命。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与基础化学的融合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普遍具备结合不同课程内容、学情特点、价值理念等,深入挖掘、有效利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能力。但是由于思政内容较为庞杂,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无法找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的问题,导致课程思政与基础化学课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影响基础化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一步强化教师思政意识和价值引领能力、提升课程思政与基础化学课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是接下来笔者重点关注的课程思政与基础化学课程深度融合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 8 - 1 4 ) [ 2 0 2 3 - 0 3 - 0 3 ] . h t t p : / / w w w . g o v . c n / z h e n g c e / 2 0 1 9 - 08/14/content_5421252.htm.

[3]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46-51.

[4]周亦文.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2):15-17.

[5]张露.混合教学模式下中职《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及实践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中职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GXZZJG2022B165)、贺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2023年课题“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药剂专业《基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GDWX2023A01)、贺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首批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现代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基础化学中职化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探讨应用意识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浅谈基础化学学科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现状
论西部地区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培养问题浅析
高职基础化学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在中职化学中的应用
《基础化学》课程调研分析及建设思路
中职化学课堂导入现存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