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雨
(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落实好内部财会监督工作可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为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对高职院校内部财会监督工作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水平。
财会监督主要包括财政监督、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体现为监督主体依照国家财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机构的财务管理活动、会计核算行为等实施的监督[1]。内部财会监督是财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进行日常监督。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数据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财会监督需要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来提高工作效率,如利用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电子数据存储等新型方式处理会计信息。同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也面临重大变革,衍生出一些新型监督方式,如远程监督、跨国监督等,财会监督手段也随技术进步全面转型升级。在财会监督实际工作中,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升级监管平台,为财会监督工作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与施行,各级财政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屡创新高,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持续增长。高职院校落实财会监督工作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财务制度与财经法规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校增收节支,提高办学效益。
1.维护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严肃性
高职院校以培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为中心任务,其业务范围涉及方方面面,部分领域容易出现违规行为。通过落实财会监督工作,完善院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推动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得到严格执行,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震慑力,及时督促整改失职行为,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办学打造良好的环境。
2.促进学校增收节支,提高办学效益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财会监督工作,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分析,能够及时掌握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对相关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别是在当前“过紧日子”的大环境背景下,通过财会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可以使高职院校及时提出补救措施,避免资金浪费,以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内部财会监督应该按照“全员、全覆盖、全过程”的原则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具体监督工作包括预算绩效监督、收支情况监督、其他监督。
具体来说,在预算绩效监督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对于财政资金存在重申报、轻执行和重预算、轻绩效的思维观念,进行预算绩效监督要同时关注预算情况与绩效情况,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对于收入的监督,主要关注收入来源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收入会计入账是否规范、创收活动经费是否是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后的合理创收等;对于支出的监督,要按“过紧日子”政策要求,关注各种支出是否符合勤俭办学原则;对于其他方面的监督,要以内部控制为中心,按“穿针引线”的工作思路落实到各个领域,击破资金集中领域的腐败风险。
近年来,高职院校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不断上升,办学经费不断增加,基建规模和物资采购量越来越大,这客观上给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通过各类走访、调研、网络资料查询等,可以发现当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监督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会计基础工作是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信息化时代财会监督工作的重要支撑。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财务内部,会计基础工作仍欠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会计制度或者行业标准支持,没有电算化工作流程及人员职责分配和操作技术规范说明,甚至部分单位财会工作岗位分工不明确,存在越权代操作行为。二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甚少,较常见的是以各部门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制度流程分散。三是预算编制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在会计年度内经常调整预算收入与支出指标,一些项目追加预算的情况比较频繁,另一些项目又可能出现资金结余情况。这些工作缺陷都会给内部财会监督工作的实质性作用发挥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很少高职院校建立了专门的财会监督领导管理小组,履行财会监督职能的仍然是财务部门的人员。财会人员不参与校内实际业务,主要关注报销流程本身是否符合财经法规,业财分离导致单位内部监督环节滞后,财会人员的工作思路大多停留在“重核算,轻监督”的层面。由于高职院校一般设置有纪检监察和内审部门,财会人员认为自身会计工作任务繁重,监督职能应该由其他部门履行。同时,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概念,部分财会人员并没有形成数据整合概念,反而认为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会加大自己的工作量,无法利用新技术突破现有工作的桎梏,出现思考问题不全面、解决问题不透彻的局面。
信息化时代,财会监督工作既依赖科学完善的技术手段,同时对于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整体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较大比重,根据《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高、中、初级比例为1 ∶12 ∶33,从事基础核算的人员较多,高端财会人才供给不足,这在高职院校内部也有同样的现象,甚至在许多高职院校内部是由非专业人士负责会计工作。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概念革新,催生出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会计工作需要不断引入新理念、新思想,高职院校财会监督人员在持续更新知识体系、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使得监管缺乏成效。
当前在高职院校内部,教学工作有教学督导监督,资产采购有资产部门监督,经济责任事项有审计监督,并且各行政部门、教辅部门、二级院系的内部信息系统之间还未能建立数据共享模式,这些内部信息系统之间没有连接端口,数据传播大多依靠传统U 盘进行,信息传递效率低,传播过程中也容易遭受病毒攻击,导致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有时面对上级部门布置的巡视检查工作,可能类似事项由几个部门人员在各自的业务系统中人工手动汇总数据,造成人员工作任务加重、办事效率低下的结果。同时,财会监督与学校的审计、纪检、统计、教学等部门没有形成监督合力,监督成果未实现共享,多头监督或监督欠缺的现象屡有发生[2]。
信息时代改变了传统会计手工记账的模式,纸质财务数据已被各类软件赋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在财务上的应用主要是在会计电算化、审批流程线上化、预决算信息电子化以及学生收费系统线上化等方面,运用电子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和监督等方面尚欠缺。财会人员进行资金事项监督多采用线下人工模式,对于走完审批流程的单据,人工稽核单据完整性、事项合规性,再在财务系统中录入会计凭证,并没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同时,财务系统中形成的财务数据并没有与校内资产、人事、教务、科研、后勤等业务部门数据进行对接,实际监督工作中未能借助新型信息化手段,如区块链技术、“云计算”等,数据存储方式落后还容易被病毒攻击,财会监督预警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监督的效果很难得到进一步提升。
针对高职院校内部财会监督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议从完善基础工作、提升人员素质、构建复合型人才、完善数据信息共享渠道和提升监督手段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进一步推进财会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当前的财会监督体系仍然在建设完善中,高职院校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内部财会监督的基石。高职院校领导要提高政治觉悟,充分认识财会监督工作对于学校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的重要性,扎实做好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建设。首先,积极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转型升级,通过业务分析、流程设计、明确职责以及操作程序,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办法。其次,积极搭建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框架,梳理校内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利用专业分析方法和程序,将制度与业务流程相匹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最后,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监管体系的建立,扎实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并且引入成本管理理念,实现“花钱必问效”的工作效果[3]。
高职院校财务部门的工作思路应该由“服务型”向“管控型”转变,强化关键岗位设置,做好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培训,打造一支工作务实、业务精通的高素质财会队伍。首先,在工作中,财会人员应将履行监督过程前置,通过组建财评小组、成本控制小组等主动参加校内重大事项决策会议,解决财务与业务断层问题,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型。其次,面对时代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现有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提升大家对财会监督工作的认同感,并且鼓励财会人员积极参与财会监督理论基础、财会监督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重大课题,以研促学。同时,为了提高财会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高职院校财务部门应该定期对监督情况形成测评和自评报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提高财会监督成效。
加强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和单位内部层面两方面发力。从国家层面来看,财政部应该加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高等院校适当增加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比重,在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会计专业高等和职业教育大纲中增加对会计信息化和会计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要求比重。从高职院校内部来看,要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增加入职福利吸引复合型人才加入,通过老员工带领新人才熟悉工作环境、新人才向老员工传授信息化技术等方式,构建符合自身情况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团队[4]。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将财会系统与校内其他业务系统进行互联,由信息中心统一对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实现财会监督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查阅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构建动态监督模式。同时,财会监督工作人员要学会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将原本零散碎片的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改变原先在人工审核会计凭证时只能分析眼前事项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合理清晰地划分不同监督主体的职责边界并形成协调机制,及时统筹监督计划,各部门互相交流监督情况,建立以电子表格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间、业务间的信息壁垒,提高优质信息在单位内部的流转速度,消除部门间的“信息孤岛”,促进学校财会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等各监督主体之间充分合作,形成更大的监督合力,切实提高财会监督工作质效[5]。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但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数据资源呈现碎片化状态,高职院校可以在当前过好“紧日子”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引入新型技术手段,探索财会监督信息化的有效路径。例如,在建立数据保存机制方面,可以尝试引进区块链技术,区块链中的数据信息是能够永久保存的,通过密码学、时间戳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各类交易的有效管理,区块链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相对独立的,消除了人为干预数据的可能性,可以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真实性。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方面,可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加强对现有财会监督信息系统的整合,形成关于会计评估监督检查综合平台的业务需求方案,新增监督信息大数据分析、财务报表舞弊识别等功能,实现异常闭环管理,将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加强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目的就是实现高效监督、精准监督,为财会监督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内部财会监督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推动工作落实的保障措施,为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财会监督效能,助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