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珊珊 尔宝库 邵文莎 吴静
[摘 要]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推进学分银行数字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增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化新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范式和人的学习方式。基于学分银行数字化发展实践基础上,本文分析总结学分银行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困境,并提出对接政务服务开放共享接口、建立合作联盟促进成果互认、推进学习成果框架标准应用完善认证体系、创新运用技术拓宽应用场景等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路径,以期完善数字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关键词]学分银行;数字化转型;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终身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8(2024)01-0016-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redit Ban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Zhu Sanshan, Er Baoku, Shao Wensha, Wu Jing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310026)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promoting the digitization of credit bank is the key incre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A series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paradigm and the way people learn.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development of credit bank,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dilemma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credit bank service plat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redit ban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uch as docking government service open sharing interface, establishing cooperative alliance to promote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hievements,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framework standards to improve the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o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so as to improve the digital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for all.
Keywords:Credit bank;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outcomes; Lifelong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科教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部署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明确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的要求,将教育结合数字化作为教育现代化创新变革前景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分银行制度与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学分银行是模拟和借鉴实体的金融银行,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在不同形式不同类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一種新型学习与教育管理制度[1],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抓手。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推进学分银行数字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增量。以数字化引领学分银行信息化发展,以期完善数字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全民数字化综合素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学分银行数字化可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融合教育发展,通过学分银行信息系统优化,形成开放共享的服务体系,畅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通道,助推教育数字化评价改革,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
二、学分银行数字化发展实践探索
2022年工信部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肯定了以5G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在范围、领域、层次上的深入融合,催生更多新生产方式与新行业形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普遍感受到,数字经济发展辐射范围日益广泛,其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促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不断变革。同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化新技术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范式和人的学习方式,在全球数字经济大浪潮背景下,开展数字化转型是学分银行业务拓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时代开启了终身学习的新样态。
(一)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一次革命,追溯根源其产生和发展与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密切相关。1956年ChristopherStrachey正式提出云计算基础架构虚拟化概念,孕育了云计算的萌芽[2]。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组建远程教育的云架构,对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统一分配调度形成资源池,运用虚拟化的云存储技术,利用开放集成接口将海量资源以云服务方式推送至全国各地用户,学分银行面向多层次类型的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利用信息交互强的混合云充分共享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对内为教师与学习者提供管理档案信息服务,对外为合作联盟社会机构提供培训加盟服务[3]。教育资源具备可移植性,通过接口技术推送机制来聚合资源,可提高资源利用率。面向学习者依托云计算推送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等服务进行资源整合是学分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步。学分银行业务中利用云技术管理需考虑网络安全、系统可靠性问题要求。
(二)大数据技术
2011年5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首次提出“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指一种在获取、存储、分析等各个方面上都远超传统数据库能力范围的数据集[4]。大数据是基于云计算对应数据存储、挖掘与分析,核心设计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库存储等。结合大数据推动教育新基建已成为国家的务实性工作任务,也是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基石。学分银行需要大数据平台记载学习记录、学习成果。当前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为媒介,采取多元化服务策略,落实管理服务体系在不同教育机构、社会培训组织、校企合作间等互联互通,实现学分银行教育大数据[5]。教育结合大数据技术,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创新,推动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精准推荐资源,信息汇聚共享。大数据技术为学分银行电子终身档案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整合汇聚数据分析,为行政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
(三)人工智能
1956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由Mc Carthy正式提出这一术语,指表示知识及获取知识并使用的知识的学科[6]。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智能教育”,積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运用。“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智能教育新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完成相关运算,在移动端实现深度学习算法进行人脸识别,在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利用手机自带人工智能芯片实现云平台“刷脸”登录,便捷实现认证保证安全[7]。美国OpenAI公司2022年底发布的ChatGPT采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训练,能记忆用户对话信息进行理解,生成精准对话将人工智能技术推上了新高度,优化了对话交互模式的用户高质量体验[8]。学分银行人工智能化平台建设在便捷登录方式、图像处理、因材施教、客服应答、学习画像等方面有应用前景,可建立学分银行全面智能发展。
(四)区块链
区块链(Block Chain)的概念于2008年问世,本质是一种公告分布式计算、加密技术等技术融合的存储信息库块链数据结构,具有数据难篡改、去中心化特征,可验证信息有效实现可靠的数据存储[9]。区块链加密算法不可逆,记录上链不可篡改,整体式一个异常节点不影响全局网络。在学分银行系统基础架构中可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分布式学习经历账本,建立及时更新、不能篡改的个人学习终身档案,一方面学习者在课程学习后能及时存入学分银行,形成内部管理统一,完整同步,另一方面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存储信任的证书体系,在学习成果积累、认定与转换上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公信力[10]。区块链引入学分银行,推动区域间学分银行的联通互认,可降低学习过程成本,保护学习者个人隐私,保证系统数据库安全。
三、学分银行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困境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至此,全国相关机构、学者对学分银行的探索方兴未艾,频繁出现于一系列政策文件、学术期刊中。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对全国各家学分银行上线时间时间进行调查,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度至2021年底已有26家单位建设学分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其中有24家正式运营上线(图1),自2016年开始学分银行信息化建设进展加快,持续完善学分银行信息服务系统。各家学分银行通过开发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方式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学习咨询等服务功能。
(一)各家建设信息化标准不同,学分银行平台体验不佳
各家业务功能有差异,信息化标准不统一,具有局限性。例如有的网站栏目功能设置以管理者角度站位不合理,页面跳转不顺,无法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使用率不高,存在开户注册复杂,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不顺,账户成果信息导入困难等问题,从而导致用户对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使用体验不佳。管理人员预设学习成果目录,人工参与度高,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纷繁复杂,人工设置的学习成果名录覆盖不完备,类别不全。学习者在使用一些应用门槛高的学分银行平台需要通过规定的身份认证方式才能登录,对于一些老年人或基层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用户来说有应用难度。一系列限定设置导致学分银行服务定位不准,真正活跃的用户不多,失去使用热情,不能惠及链路上的学习者。
(二)学分银行运营不稳定,系统性能不完善
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方针不断调整,一成不变的系统难以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学分银行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够稳定。有的系统技术陈旧、数据性能较弱、架构设计不合理等情况,从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系统登录困难、界面操作不够流畅、网站页面兼容性低、整体视觉效果差、功能实现难等一系列使用问题,严重影响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同时不能满足各类学习用户的需求。使用的常规关系型数据库在千万级别数据量的业务统计中会导致查询语句执行过慢,吞吐量不够等情况,无法满足业务的查询效率。系统组件版本陈旧,各类安全防护机制不完善,整个系统的有网络安全风险。系统维护难度大、运营成本高,并影响核心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学分银行系统进行不断升级,满足后续平台弹性扩展,保障学分银行系统生态运行。
(三)学分银行信息不对称,数据共享不足
各家学分银行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设计依据业务定制开发,有的功能互相有借鉴,但对数据存入的字段要求、储存模式、数据方式等存在差异,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获取渠道和统计类别也不一而足。各家学分银行的信息很难完全公开,信息不完备不准确,获取的学习者信息和学习成果信息不对称,没有公开的数据对接接口,对机构的数据共享设计不足,数据对接不畅,存在数据壁垒。此外,各家学分银行存储的用户数和学习成果数不断增加,但与数据快速增长不匹配的是产生数据真实性的疑虑,对现有数据在某种程度上的质量产生质疑[11]。为了最终能形成完整的学分银行信息数据库,就应当有全国统一的信息采集数据标准,有规范的数据采集来源渠道,有开放接口的可对接学分银行信息系统[12]。
(四)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率不高
学分银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搭建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应用平台。一些学分银行平台学习成果存储量达千万级。各类学习成果除学历教育课程学习成果外,还汇集职业技能证书、工作经验、培训经历、获奖证书等非学历学习成果。人的一生80%知识正是这些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对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使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得到评估认可,是拓宽专业技能型人才通道的社会需求。但各类非学历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缺乏顶层指导与评价,学习成果的认定依据与学分价值没有统一鉴定标准。学习成果认证本身具有复杂性,认证主体多元化和认证流程多样化,缺乏正规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在实施过程过程中过往学习成果认证的规范和质量常被存疑[13]。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不健全,學习者非学历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不多,难以满足基层有需要的学习者。
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路径
(一)对接政务服务开放共享接口
响应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学分银行全面深化改革,学分银行系统需接入政务服务平台。运用API集群技术,通过政务服务实现多领域跨级互联,信息机构共享政务平台集中数据。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接入江苏政务服务网,学分银行登录纳入政务统一管理,规范化平台建设,组建高效、联动、协同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组成共同服务微集群,融合梳理的数据时效性,实现多元异构数据互通,全力推行“一网通办”服务落地见效,从而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更全面高效、安全便捷的服务。此外,学分银行可开放平台通用接口,在安全保障体系前提下供其他相关平台应用对接,使学分银行业务形式多元化,畅通服务渠道。为避免接入数据共享需求增量级情况,通过封装底层数据访问接口,可在引擎之上搭建接口自生成技术,按照一定规则创建共享接口,供其他平台方使用。学分银行接口根据业务需要从技术、资源、安全等多维度全面考量兼容性与稳定性,发布策略风险控制确保数据质量。大型系统搭建需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不安全保护等级不同级别系统要求目标安全保护能力也不同,应当依据不同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情况标准落实系统对应安全防护能力,实现整体动态防护,及时发现系统的安全隐患,合理降低系统风险,提升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能力。
(二)建立合作联盟促进成果互认
学分银行联盟通过协议或者联盟等方式,主动对接高校、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促进机构间学习成果存储和互认功能。各个联盟达成共识,联盟院校借助学分银行探索校际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助力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联盟企业对接人才需求市场,职工技术能力、培训业绩得到学分银行成果认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联盟搭建的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共建课程学习成果互认,支持学习者跨地区学习,能服务于推进长三角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建设西部地区资历框架与学分互认共同体,实施地区间学习成果互认机制,促进成渝两地间学分银行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14]。学分银行吸纳多元化机构加入联盟,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促进联盟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利用区块链记录信息可信任、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组建学分银行联盟区块链,个人终身学习电子档案、学习成果的储存、认定与转换通过本地区块链节点上链存证,建立可信的合作平台,记录过程中的转换交易,形成联盟链内的数据可信共享,提高学习成果管理的效率和可信度。
(三)推进学习成果框架标准应用完善认证体系
当前,资历框架日趋成为我国政策与教育方向研究的热点。资历框架对标资历等级通用标准,将各类学习成果归纳成一个框架,资历框架也是学习成果框架[15]。虽然国家资历框架还未正式发布,但省域学分银行不断探索推出学习成果框架设计方案。广东通过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将学习成果分成7级,是国内首个资历框架地方标准[16]。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框架在此基础上,与江苏省美发美容协会建立从2-6级(初中-硕士)资格相对应《美甲和手足护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获得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批发,将学习成果分类分级按照标准统一框架,为美甲与手足护理从业者制定了进修就业发展方向。学习成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成果框架标准应用需要进行分辨和评价同质对应关系,注重成效为本,通过不断完善认证体系强化市场竞争力,促进劳教育市场与动力市场有效流动。
(四)创新运用技术拓宽应用场景
学分银行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需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支撑保障其业务运行,既涉及制度设计层面,也涉及技术层面[17]。移动端可运用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轻量級载体,结合PC端学分银行对外门户网站和管理系统,搭建“一站式”学分银行数字化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充分调研用户内在需求,及时响应提供服务,创新运用技术不断升级系统,提升用户体验是助推学分银行业务发展的有效辅助。学分银行结合数字徽章生成“微证书”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教育资格认证,可验证的数字证书和技能数据为企业聘用人才提供人力资本决策。借助百度统计工具对用户使用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为学分银行网站的精细化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优化搜索引擎来提升网站流量。搭建全域可视化应用实时数据仓,运用计算引擎计算,融合汇集多源学习记录、发证单位、企业招聘等数据,联合博物馆、科技馆、游学等社会组织,基于场景化线上线下、虚拟现实、远程现场学习应用,拓宽学分银行数字化应用场景。
五、结语
站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风口,学分银行在数字化技术引领下,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搭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图景。学分银行聚焦用户学习,搭建“一人一档”终身学习档案,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数字档案、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人机交互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但学分银行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以媒体融合为桥梁,创建学习者接触信息快速拟态环境。学分银行平台汇聚海量用户档案、学习记录、成果存储,使用云存储节约资源配置。学分银行创新信息系统运维模式,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标准,提升社会认可度,使学分认定与转换得到市场的检验与支持。此外,学分银行可汇集价值链资源,不断向外协同延伸发展,催生创新新模式,攻克关键技术,提高业务专业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为技术技能人才畅通渠道,为教育全面赋能,推动教育数字化进程,不断拓展为各级各类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1):12-15.
[2]许子明,田杨锋.云计算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8):66-67.
[3]鄢小平.基于云架构的学分银行信息平台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05):66-71+96.
[4]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06):957-972.
[5]崔蕾.基于大数据的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7,34(06):89-94.
[6]邹蕾,张先锋.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2(02):11-13.
[7]邵文莎.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学分银行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1):27-30.
[8]吴砥,李环,陈旭.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影响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02):19-25+45.
[9]NAKAMOTOS.Bitcoin:a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EB/OL].https:/nakamotoinstitute.org/bitcoin/,20081031.
[10]祝珊珊.区块链技术下学分银行应用探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3(03):23-27.
[11]连赟.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省域学分银行平台建设赋能研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5(04):1-5.
[12]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中国学分银行建设进展调查报告[EB/OL].[2021-05-12].http://www.jslecb.cn/jsgc/bgxz/254901.shtml.
[13]谢青松,蒋亦璐,郑炜君,等.数字时代基于资历框架的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内涵价值与实施向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5):11-20.
[14]重庆日报.成渝两地终身学习学分银行互联互通 平台学分可兑换为课程学分和非学历证书[EB/OL].[2022-07-22]. http://admin.cq.gov.cn/zt/cydqscjjq/chscjjhjjq/202207/t20220722_10947452.html.
[15]张伟远.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28-35+45.
[16]李雪婵.资历名册建设的价值蕴意、原则及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9):63-69.
[17]余燕芳.教育大数据背景下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设计理念与技术架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06):53-59+80.
[责任编辑 李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