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新时期地方题材电影的单一叙事功能逐渐减弱,商业性的地方文化或旅游宣传作用更加明显,但电影的质量也在逐渐走下坡路。进入新媒体时代,VR、AI 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陕西地方题材电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出路。5G 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改变了电影传统制作宣传模式,流媒体的出现缓解了新媒体时代电影产业的焦虑,在新媒体时代陕西地方题材电影产业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路径。
新时代的电影行业在短短三年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调整,地方题材电影产业应根据传播环境采取不同的创作和传播策略,并始终围绕社会主旋律创作。
传统院线的衰落。严峻的疫情态势带给传统院线沉重一击,虽然相比起国外我国较早地控制住了疫情的再扩散,但是疫情带给院线电影的打击不是短时间能弥补起来的。根据2021 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1 年电影总票房为472.58 亿元,从这一数值可知经过三年疫情的冲刷,电影产业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七成,但与疫情前的电影票房还存在较大差距。流媒体的兴起也是导致传统院线电影衰落的重要原因,流媒体的发展为观众提供了便捷、低成本的线上观影途径,迎合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因此更多观众的观影选择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也导致院线影片的购买率降低。线下院线影院还需维持场地设备和人工的成本消耗、升级影院设备软件、提高观众观看体验感,院线电影产业产业利润大大降低。
地方题材电影在传统院线的排片量和拍片时间上都不占优势,流媒体为地方题材电影等小众电影提供了宣传与观看的新渠道,在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变的当下,地方题材电影产业应及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新的制作与宣传策略。电影《花木兰》通过院线与流媒体同步上映的做法就以付费模式同时在迪士尼和线上播映,借助流媒体的发展助推地方电影影响力的扩大。
地方中小型影视公司投资的流失。从宏观上来说,疫情时期的经济压力和传媒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着电影产业的升级和电影行业的重新规整,而部分规模较小的影视企业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不得已选择破产或联合,电影投资也更不均匀地流向规模名气和实力更大的头部公司,电影公司逐渐向两极分化的态势发展。陕西地方题材电影相对来说制作成本较低,制片方通常是中小型影视公司,因此各影视公司应该充分利用陕西地方题材电影的独特性,积极探索相关衍生业态,扩充产业链,吸引投资。陕西地方题材电影《白鹿原》的原址为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对此可以建设电影主题活动中心、小型主题公园、电影主题沉浸式游戏等,以更好地宣传电影与陕西文化。
影视拍摄技术的升级。 近年来,5G、云计算、三维图像生成技术、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词广受各界关注,这些技术在电影制作中也越来越广泛。地方题材电影可以根据影片内容适度借助这些先进技术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可以增强地方影片的吸引力。电影《阿凡达》《流浪地球》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大大增强了用户的视觉体验,超强的视听体验可以让观众产生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电影《侏罗纪公园》中观众还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去“触摸”恐龙,实现与影片动植物零距离接触。地方题材电影可以借助此项技术完成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场景复原,不仅可以缩减拍摄成本,还可以达到更真实更逼真的效果。LED 虚拟摄制技术近年来应用也十分广泛,国产LED 屏幕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已有多个LED 虚拟拍摄临时测试棚和长期棚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新版《狮子王》中非洲草原的场景完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VR 技术可以帮助完成角色的塑造,营造电影氛围,已经渗透到电影制作的各方面,并逐渐形成标准化范式,地方题材电影在创作上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完成叙事的基础上加入先进科技因素,提高影片制作的精细度。
弘扬主旋律基调永不变。新时期电影行业生态与国内电影消费格局发生变化,陕西地方题材电影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弘扬社会主旋律,在重视市场效益的同时兼顾自身质量。地方题材电影的题材相对传统,表现形式也较为陈旧,升级地方主旋律电影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精耕传统题材,创新表现手法。优秀的地方题材影片可以宣传地方文化,展示地方风景,提升地方形象,因此地方题材影片应继续加强对当地的文化宣传,传递正能量。地方题材电影可以利用接地气的优势,从平民视角入手进行叙述,打造“平民英雄”类型主人公,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五个平民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此外,地方题材电影也可以在主流题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扩展,加入现实元素。
其次,地方题材电影应将宣传地方文化放在首位,讲述地方文化故事,坚定地方文化自信。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习惯之间有很大区别,从业者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当地文化上,深度挖掘当地特色,将地区因素充分与影片融合。陕西民俗电影《老腔》作为一部讲述“非遗”的故事片,通过讲述陕西关中平原特色唱腔——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向观众展示出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该片既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又不乏人文精神,是地方题材电影创作的模范典例。
电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撑,新媒体时期优质的地方题材电影不管是在内容创作、电影发行还是塑造品牌方面都需要创新发展。
提高行业融资意识。优秀电影作品的创作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资金扶持能够助推电影制作与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2017)进一步明确了电影行业资金投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地方题材电影要想在后疫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需要保障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整体上看,陕西地方题材电影融资方面并不充裕,地方融资法律并不完善,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部分陕西地方影视公司因缺乏融资在制作电影时只能尽可能地缩减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影的质量。陕西本土文化电影《白鹿原》在上映后虽然争议较大,但不能否认该电影制作的精细程度。制作与投资是紧密相关的,该电影投资近1.4 亿元,剧组为了拍摄陕西麦田画面在当地租地并栽种300 亩反季节麦子,但是到九月份开拍时麦子仍未成熟,为了一比一还原《白鹿原》电影场景的真实性,导演多次辗转甚至去到内蒙和山西榆次老城动用上万名群众拍摄,短短十五秒的镜头花费三百万元,足以显示电影拍摄的用心程度。
扩展地方题材电影产业链。电影获得市场投资的前提是在保证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对周边相关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投资者看到该类型电影的可开发性,便会加大对电影的投资概率或力度。影视与游戏的结合开发已经较为常见,《仙剑奇侠传》系列电视剧凭借高质量剧情与良好声誉选择与终端游戏联动,最终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目前陕西地区普遍对电影衍生品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对优质影视产品的营销。本土化影视恰好可以借鉴这一点,推出高质量本土文化电影,带动周边产业链的开发,陕西本土化电影可开发与当地自然风俗相关的旅游业等,增加经典拍摄地的经济效益。如抖音流行电视剧《王宝钏与薛平贵》中“王宝钏挖野菜”梗,网民查到历史上王宝钏的寒窑原址就在陕西西安市南郊大雁塔附近,不少网民前去打卡,这无疑是高质量影视所带来的附加旅游产业效益。
地方题材电影发行模式转向“轻发行”。“轻发行”是指去中心化的发行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线下发行模式来说更加简便,宣传渠道也转移到线上,这种宣传模式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新模式,早在前些年部分影片就通过贴吧、豆瓣等线上网站进行宣传,只不过现在线上宣传已经成为主流。“轻发行”宣传模式更适合地方题材电影,因为相对于传统影片宣传的“重发行”来讲,后者主要是通过地面推广和各种广告完成,传统宣发模式中影视公司和市场是分割开来的两个部分,协调难度高,同时该模式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也更高。在后疫情时代,“轻发行”更显现出强大的优势,大大简化了地面运营程序,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多角度多层次的对电影内容和背景或幕后故事进行宣传和介绍来提高观众对影片的期待,电影在线上进行宣发能够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例如,影片《我的姐姐》在抖音和快手都设置了官方账号,首先,在这些平台发布剧中最虐心最吸引人的片段,提高观众对该影片的兴趣。其次,账号发布“姐弟”幕后打闹互动的Vlog 花絮,借助00 后小花张子枫和实力派演员肖央、朱媛媛等演员的名气助推电影宣传。最后,推出“给姐姐的一封情书”姐弟故事征集活动,用该话题吸引受众参与。线上宣发模式即使在无法进行线下活动的疫情时代,也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而地方题材电影成本预算较低,“轻发行”模式相对来说更加适合。
陕西电影人才质量与数量双提高。 不管哪一行业,人才始终是核心竞争力,电影人才同样也是电影行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内驱力。如今中国正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对电影人才的需要更加急迫,地方题材电影更需要优秀的电影人才引领。陕西地方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辉煌巅峰离不开众多电影人才的奉献,西影厂便是当时人才基地的代表,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电影人如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王全安等,但由于当时电影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很多优秀的电影从业者离开陕西去北京、上海等城市谋求新发展,西影厂也由于人才的流失渐渐走向低潮。因此,陕西应重视人才培育与发掘,扶持青年电影人才,鼓励陕西电影人或陕西地方题材电影的创作。
目前陕西多所高校都设有影视专业,甚至很多学校如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安财经大学等都设置了专门的影视基地去深入探究电影行业并培养专业型电影人才,说明有很强的的影视人才培养意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将影视专业与实际结合,各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培养专业化人才。政府应设立与电影相关的比赛或项目推动高校与业界的合作,帮助影视专业的学生与实践接轨,全面提高专业素质。此外,政府应出台鼓励留省创业与工作影视人才的政策,避免优秀影视人才流失。
深耕陕西文化,提升电影内容质量。 随着影视相关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受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电影内容上。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历代建都地址和丝绸之路起点,自古以来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在中国革命时期,陕西作为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和“七大”等重要会议的召开地和“延安精神”的发源地,见证了抗战时期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历史变迁,为陕西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此外,陕西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该地区影视文化的重要因素,如风格粗犷洒脱的陕北民歌、豪放高昂的关中秦腔、精致趣味的陕西剪纸艺术等。陕西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创作地,陕西作家柳青、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他们的作品中包含大量陕西的人文历史因素,并且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被翻拍成电影,如贾平凹2005 年出版的小说作品《高兴》在2009 年被翻拍成同名电影,加之贾平凹的“名人效应”,该电影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果。青年优秀导演田波拍摄的以陕西著名作家柳青为主人公的电影作品《柳青》也在2021 年上映。陕西有着深厚的文学资源,在如今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陕西文学作品与电影的结合为陕西地方电影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在内容上应着眼于陕西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植于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当地题材电影发展反过来助推陕西文化传播,甚至可以通过电影宣传发展当地旅游业,增加电影产业的附加值。
塑造地方题材电影品牌。 电影产业作为软实力的一种,形成品牌效应是该产业发展的有效战略,尤其是在商业化时代,企业的品牌反映出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即使在被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那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因此地方题材电影产业建立品牌策略是极为重要的。陕西地方电影产业本身已经形成品牌,西安电影制片厂就是典型代表,《黄土地》《红高粱》等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影片都出自西安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繁荣期在21 世纪初,《无人区》《天地英雄》等优秀影片皆出自这个时期,这些优秀影片的出现也助推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品牌的塑造。此外,好的文学作品也是品牌塑造的重要一环节。优秀电影必定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做支撑,陕西民俗电影《秦腔》改编自曾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学作品《秦腔》,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的著名作品《白鹿原》,电影《黄土地》出自陕西著名编剧张子良的作品《黄土地》,可见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相互助推的关系,改编自优秀文学作品的优质电影也会反过来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二者共同打造影视产业口碑,促进地方影视发展。
电影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强化地方意识形态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陕西地方题材电影需将“向全国讲好陕西故事,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初心不动摇,顺应新媒体时代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充分挖掘优秀陕西地方元素,担起塑造陕西文化品牌的责任,共同致力陕西地方题材电影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