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花巷幼儿园 张燕银
新时代背景下,家园共育与幼儿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焦点。本文深入分析了家园共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论述了劳动教育在提升幼儿实践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及丰富教育资源方面的重要性。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建议遵循以幼儿为中心、整合资源、充分合作的开展原则,提出在生活中的渗透、课程融合、家庭联动和评价多元等创新路径,旨在为幼儿劳动教育带来新的思考与实践方向。
幼儿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对劳动的初步认知和体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逐渐显示出局限性。家园共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强调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使幼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实效性。新时代下的家园共育模式,不仅要求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理念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探索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方法。
家园共育作为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课题,强调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的紧密协作和互动。该模式的核心是认识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幼儿园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因此,家庭与幼儿园应形成互补和协同,确保幼儿得到全方位、连续性的教育支持。
与此相辅相成的劳动教育,着重于让幼儿通过参与劳动活动,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其独立性、合作性和责任感。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做事”,更是一个涉及心、手、脑全面发展的过程,它融合了实践活动、技能培训和价值教育。
在家园共育的框架内,劳动教育的实施不仅局限于幼儿园,家庭也成为重要的实践场所。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指导,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使幼儿在双方的引导下更好地体验和认识劳动,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劳动教育与家园共育有机结合,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动手实践被视为知识与技能融合的核心环节。对于幼儿而言,劳动教育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学习活动,还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实践能力涉及一个人的操作、应用和创新能力,在幼儿时期,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简单的劳作任务等,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操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良好的习惯是人生早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还能够通过日常的劳动实践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包括但不限于:勤奋、细心、耐心、团队合作和责任感。当幼儿在劳动中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时,他们会更加珍惜成果,更愿意承担责任,这种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和积极态度,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劳动教育为幼儿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劳动教育与生活技能、科学探究、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相互融合,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仅能够满足幼儿多样的学习需求,还能够激发其探索和创新的热情。劳动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拓展,使教育更加接地气,更符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是教育的主体,任何劳动教育活动都应当围绕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进行设计和实施。这要求教育者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和情感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当幼儿成为劳动教育的中心时,活动会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此外,以幼儿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依赖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还需要与家庭、社区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整合资源意味着共享和交流,有助于最大化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具体而言,幼儿园可以与家庭分享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鼓励家长参与到劳动教育实践中。同时,通过与社区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充分合作不仅是资源整合的基础,还是提高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紧密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合作方都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确保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幼儿园应当建立与家庭和社区的长期合作机制,定期举办家园共育活动,促进家长、教师和社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各方应共同制定劳动教育的计划和目标,确保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在生活中渗透幼儿劳动教育,是家园共育视域下的一个典型表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以传统节日和重要节气为载体,寻找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领域课程以及项目活动中,是幼儿劳动教育的一个显著创新点。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还能够有效地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为他们的未来生活积累宝贵的经验。教师利用传承闽都文化的契机,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和节气中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劳动场域和劳动机会,能够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接触到与劳动相关的内容,从而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劳动的意义。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效果,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劳动教育提供指导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向家长推送关于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时热点、教育课程等信息,不仅能够提升家长对于幼儿劳动教育的认识,还能够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这种方法兼具实践性和实时性,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重大突破。家园双方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幼儿的劳动情况,从而更好地为其提供指导和支持。
以“端午节”为例,幼儿园可以组织一系列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和幼儿一起包粽子,参与到食材的准备、粽叶的清洗、粽子的包裹等各个环节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还能够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等现代网络沟通平台,向家长推送关于粽子包法的视频教程和端午节的文化解读,建议家长在家中继续与孩子进行劳动探索。这样,幼儿园和家庭便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携手促进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不仅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还能够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宝贵的劳动经验。
课程融合旨在确保幼儿在幼儿园、家庭及社区各个环境中,都能得到劳动教育的持续与深化。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劳动能力,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其认知和身体能力范围内得到劳动体验,从中发展劳动能力并增强劳动意识。课程融合还意味着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家长一起发掘家庭环境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从而形成生活中的“渗透”、课程中的“融合”和家庭中的“联动”。
为满足幼儿的劳动创造需求,与家长的合作尤为关键。为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现代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工具,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教师可以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分享幼儿在园的劳动体验,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创设劳动场景,让幼儿在家也能得到劳动教育的延续。同时,家园共育中的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不仅是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家长作为传承闽都文化的一环,他们的参与能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以“种植活动”为例,幼儿园可以设计一门融合劳动教育的种植课程,让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亲手种植蔬菜或花卉,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全程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劳动能力,为他们分配适当的任务。比如,小班的幼儿负责浇水,中班的幼儿学习如何施肥,而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尝试种植和收获。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劳动体验、发展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同时,教师应当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鼓励家长为孩子创设类似的劳动场景,如阳台上的小花园或厨房里的烹饪角等,让孩子在家也能继续体验劳动的乐趣。
家庭,作为幼儿的初级社会化场所,是孩子初步体验劳动、认知劳动重要性的主场。因此,将家园共育理念融入新时代的幼儿劳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还是教育的需要。在提及挖掘中国传统节日和重要节气中的劳动内容时,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一辈常常是传统节日习俗和节气知识的传承者,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家传手艺为幼儿提供了直接、真实的劳动教育资源。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传习俗,这些传统的家务劳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劳动体验和劳动机会。
此外,基于不同年龄幼儿的劳动能力,家庭环境提供了差异化、个性化的劳动教育场景。家中的日常家务、园艺活动或家族的传统手艺,都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兴趣进行调整,确保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得到真正实践。但如何提高家长对幼儿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是当前的重要难点。传统观念下,家长可能存在“幼儿劳动大人做”的误区,这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还使幼儿形成了依赖性和消极态度。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同家长的联系,为家长普及幼儿劳动教育常识,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确保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以“春节包饺子”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联动劳动教育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欢乐的家庭聚会,还是一个难得的劳动机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包饺子的全过程,从准备食材、和面、擀皮、包馅到煮饺子,让孩子亲身感受劳动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春节包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让孩子了解到劳动与文化、节日的紧密联系。在幼儿园的包饺子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可以为他们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小班的幼儿可以负责帮忙传递饺子皮和馅料,中班的幼儿可以尝试学习擀皮和包馅,而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参与煮饺子和装盘的工作。通过家庭、幼儿园的联动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在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自豪感,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家长也能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提升对幼儿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为今后的家园共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价在幼儿劳动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态度、自我价值感和劳动教育的效果。
多元评价强调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求教育者从幼儿的实践操作、劳动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多角度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利用日常观察、家庭作业、小组活动、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收集评价数据,形成对幼儿劳动能力和态度的长期跟踪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教育者调整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劳动教育的持续改进。
教育者还应当与家长、社区和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形成多方共同评价的格局。
以“小小厨师”活动为例,幼儿能够亲手制作简单的食物,如水果沙拉或三明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幼儿的最终成果,还应重视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首先,观察幼儿在食材准备、工具使用、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解决策略和劳动态度。这些都是评价幼儿劳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其次,鼓励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食物制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评价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分析他们是否能够与他人良好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品尝幼儿的作品,并填写反馈表。家长的评价数据不仅包括了幼儿的食物制作成果,还包括了他们在家中的劳动表现和态度。这些数据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劳动素养的发展情况。
幼儿劳动教育在家园共育的视域下,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核心,与家庭紧密联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未来,家园共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