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幼儿游戏观察的思与行

2024-04-25 07:09
好家长 2024年4期
关键词:转折点圆柱形积木

文 徐 洁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针对性支持。”观察是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基础。如何让游戏观察指向深度学习,变得更有价值呢?我园立足实际,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不断推进幼儿深度学习,助力幼儿发展。

一、立足实际,梳理游戏观察的问题

在“华爱华教授工作室”的指导下,我园秉承“放手游戏”的教育理念,努力把学习和发展的权利还给儿童。然而,在放手之后,很多教师都很迷茫,不知道如何观察,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无目的,不知道观察什么

游戏时,教师也会拿着手机,运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进行定人观察或者定点观察。然而,这些只是教师学到的一些浮于表面的观察方式。对于具体要观察什么,不少教师其实并不清楚。他们要么从头拍到尾,要么随便拍几张应付。

(二)观察重结果,忽视游戏的过程

在游戏观察时,有的教师非常注重游戏的结果。当幼儿搭建出成功的作品或者在游戏的“哇时刻”,他们才会拍照、记录下来。这种缺失游戏过程的观察,是无法解读到幼儿的行为及思维的。

(三)观察欠思考,不知道如何观察

放手游戏后,有的教师认为只要“闭上嘴,管住手”,站在旁边看就可以了。其实,这只是第一步。放手后呈现出的自然真实的游戏情境和游戏行为,更需要教师带着思考去观察和发现。

二、以幼为本,思考游戏观察的内容

要做到充分观察,就是要去了解游戏中幼儿会做什么。为此,我们遵从“儿童为本”的理念,从儿童的视角思考游戏观察的内容。

(一)观察幼儿的兴趣点

意大利教育学家雷吉欧·艾米利亚曾经说过,“一百个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正因为每个幼儿的兴趣不同,在游戏活动中,他们选择的材料、内容、同伴等都是不一样的,呈现出来的游戏样态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沙水区,有的幼儿喜欢选择铲子、小桶等工具,玩“沙地寻宝”游戏;有的幼儿喜欢用PVC 管、支架等材料,玩“引水”游戏。这时,教师可以追随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兴趣点作为游戏观察的内容。

(二)观察游戏的问题点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许多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幼儿经验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在观察时,教师要捕捉幼儿发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例如,在“沙池引水”游戏中,幼儿用PVC 剖面管搭建水渠。虽然水渠连起来了,但是出现了漏水的问题。教师要留心观察,及时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点。

(三)观察行为的转折点

在观察幼儿游戏时,教师可能会听到这样一些话语:“我有一个办法。”“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这时,教师一定要认真观察幼儿接下来的行为,捕捉可能出现的幼儿行为转折点。例如,在“搭建大桥”游戏中,幼儿一开始选用二倍块积木作为桥墩。由于搭建中的大桥不断倒塌,他们尝试将二倍块积木换成了中空积木。这个更换材料的行为就是一个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或许能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促进幼儿思维的转变。因此,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转折点是教师重点观察的内容。

(四)观察经验的生长点

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外显的游戏行为,还要观察隐藏在行为背后幼儿经验的生长点。这些生长点包含指向游戏本身的认知和探索,以及社会性、学习品质等方面。例如,在“小球与轨道”游戏中,两名男孩共同搭建。一名男孩搭轨道,一名男孩调整轨道支架,最后搭成了一头高、一头低的轨道。这个轨道的支架,从高到低分别使用了三个基本块、一个基本块加两个小方块、两个小方柱积木。从中可以看到,幼儿掌握了“斜坡与滚动相关”的经验以及“等量代换”的数学概念。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同伴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立本求新,探寻游戏观察的策略

教师要注重幼儿游戏的过程,并认真观察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我园基于儿童视角,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游戏观察策略。

(一)兴趣点——带着欣赏去观察,放手发现精彩

案例一:过障碍桥。

在积木游戏中,幼儿搭了一座会拐弯的障碍陷阱桥。当瑾禾走到桥的尽头时,发现桥上面竖着一些圆柱形、方块形的积木。于是,她小心地跨过障碍跳下了桥。随着桥的不断变化,陷阱越来越多,障碍也越来越高。很多幼儿走得更加小心,面对终点处很高的障碍,他们大多提前从旁边跳了下来。这时,静怡不断地尝试挑战:她把脚跨过陷阱,踩在高高的障碍上,然后身体下蹲,想借力让后面一条腿也站到障碍上面。可是,高高的障碍物有点摇晃,她又把脚收回来,接连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接着,她把最上面一个障碍物拿起来填进陷阱里,然后踩在上面。当从高高的障碍物上跳下来的时候,她开心地笑了。

思考:游戏中,幼儿起初想要修复桥面,结果却演变成了“过障碍桥”的体育游戏。这个新的游戏情节是自然而然生发的,锻炼了幼儿的快速反应和身体协调能力。游戏最后,由于陷阱与障碍增多,许多幼儿在最难的一关选择了放弃,而静怡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积极思考解决办法,最终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顺利过桥。

(二)问题点——带着思考去观察,不急于介入

案例二:搭一座能走的桥。

幼儿尝试搭建一座长长的、能走的桥。不久,幼儿完成桥面搭建,开始铺下桥的台阶。铭铭把两块小的空心积木平铺在下面,再把圆柱形积木靠着桥面排成一排,最后又拿了两块小的空心积木拦在圆柱形积木后面。玥玥迫不及待地走上桥,在下台阶的时候小心地踩在圆柱形积木中间。由于圆柱形积木晃动,玥玥差点摔跤。她生气地说:“搭的这个台阶一点也不好。”说完,她还把几个圆柱形积木移到了一边。由于过桥的幼儿越来越多,拼在一起的台阶逐步分开。云博重新把台阶拼好,可是一会儿又坏了。接着,云博把两块空心积木换成了一整块更大的空心积木,台阶因此变得稳固了。

思考:在铭铭搭建台阶时,教师认为用圆柱形积木搭建台阶不合适,并存在安全隐患。正当教师准备介入时,玥玥走上了桥,差点摔跤。正因为这次意外,台阶一次次优化台阶搭建方案。之后,教师选择了等待。在教师的等待中,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了问题,成功搭建好桥和台阶,对长度、对称、平衡等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见,当游戏出现问题点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应学会等待,带着思考去观察,这样能有效提升回应和支持的质量。

(三)转折点——带着好奇去观察,关注行为细节

教师应该珍视游戏中出现的幼儿行为转折点,带着好奇去观察幼儿的行为。当越来越看懂儿童时,教师就能对儿童越来越理解。

案例三:轨道与滚动。

转折点1:轨道搭建完成后,两名男孩玩起了滚动游戏。穿蓝衣服的男孩先是把手里的两颗“子弹”(圆柱体)并排摆放,并在轨道上滚动了一下。接着,他又改成上下重叠摆放,并对一旁的同伴说:“这样摆放威力更强。”

思考:为什么要把左右并排摆放改为上下重叠摆放?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在尝试过程中,感知到滚动物的重量、大小与滚动速度、击倒力量有关。滚动物越重,滚动速度越快,击倒障碍物的可能性就越大。

转折点2:上下重叠的两颗“子弹”从轨道上冲下来,只击倒了立在最前面的三角形障碍物,后面排成保龄球样式的五块中空积木一个都没倒下。两名男孩又尝试了一下,还是没有击倒中空积木。穿蓝衣服的男孩说:“我有办法了。”他拿掉了一个中空积木,并说:“如果不行,就再拿掉两块。”最后,他拿掉两块积木后,“子弹”成功地击倒剩余的积木。

思考:为什么要拿走中空积木而不是增加手里的“子弹”呢?幼儿认为,障碍物的数量多少,会影响击倒力量的大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带着好奇,观察幼儿行为的转折点,通过猜测、倾听幼儿的方式,了解幼儿的思维。

(四)生长点——带着目的去观察,边观察边反思

每一个游戏行为的背后,都蕴含着幼儿的经验。教师要带着目的去观察,并注重在观察中反思,帮助幼儿梳理、记录相关经验,作为评估的依据。

教师只有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观察的对象指向幼儿,把观察的内容指向深度学习,带着欣赏去观察,带着思考去观察,带着好奇去观察,带着目的去观察,才能进一步尊重和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赋能儿童发展。

猜你喜欢
转折点圆柱形积木
画与理
未来访谈:站在转折点上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树干为什么要长成圆柱形
星钻积木
树干为什么是圆柱形的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解构:收入分配与库兹涅茨转折点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重载铁路圆柱形桥墩横向振动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