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造性运用中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案例分析

2024-04-25 07:09王晓怡
好家长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口晒太阳葫芦

文 王晓怡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本文通过列举相关教学案例,阐述了在创造性运用中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可行性做法。

案例一:诗歌仿编《夏天的歌》。

创编背景:幼儿经常会根据学到的诗歌,结合自己的生活、游戏经验,自发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仿编,这是对语言进行再创造的结果。例如,中班诗歌《夏天的歌》语言简单,节奏感强,较适合幼儿学习和仿编。原诗歌内容如下。

夏天的歌在哪里?

蝈、蝈、蝈,在绿绿的草丛中。

夏天的歌在哪里?

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

夏天的歌在哪里?

咕呱、咕呱,哗啦、哗啦,在清清的池塘里。

夏天的歌,在太阳帽里,在小花伞里,在甜甜的西瓜里,在小娃娃乐呵呵的笑声和歌声里。

在掌握该诗后,幼儿在教师的鼓励下,把自己对夏天的理解编进了《夏天的歌》。仿编后的诗歌如下。

夏天的歌在哪里?

嗡嗡、嗡嗡,在香香的花丛里。

夏天的歌在哪里?

呼呼、呼呼,在蓝蓝的天空里。

夏天的歌在哪里?

叽叽、喳喳,在绿绿的森林里。

夏天的歌,在冰冰凉凉的雪糕里,在软软甜甜的桃子里,在热热大大的太阳里,在每一个小朋友的心里。

案例评析:幼儿在学会诗歌、理解其内容和节奏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经验,创作改编新的诗歌,极大地提升了幼儿的综合能力。幼儿将原文中的“草丛、大树、池塘”等场景分别换成了“花丛、天空、森林”,还将原文中“蝈、知了、咕呱”发出的声音分别变成了“嗡嗡的蜜蜂声、呼呼的风声、叽喳的鸟叫声”等。这样的仿编既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也是幼儿迁移已有经验的灵活表现。

案例二:创编绘本故事《葫芦与瓢》。

创编背景:班级小花园种植的葫芦与瓢成熟了,幼儿们将它们采摘了下来。幼儿对葫芦和瓢很感兴趣,于是我追随幼儿的需求,开展了关于葫芦与瓢的探索活动。活动中我发现萌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总爱问这问那,经过了解,原来萌萌最近迷上了动画片《葫芦娃》,妈妈还给她买了《葫芦娃》的绘本故事书。一天区域活动时,萌萌在阅读区创编了自己的绘本故事《葫芦与瓢》,她想通过分享这个故事,让小朋友们也像瓢瓜一样多多吃饭,快快长大。

故事内容:从前,有一只小瓢瓜和一只小葫芦,他们俩是好朋友,也是好邻居。每天,小瓢瓜大口大口地吸收营养、勤晒太阳。可是,小葫芦很贪玩,每天既不好好吃饭,也不愿意晒太阳。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大口大口吸收营养的小瓢瓜一天比一天大,而不愿意吸收营养的小葫芦还是那么小。终于有一天,瓢瓜长成了大瓢瓜,它对小葫芦说:“我长大了,成熟了,我要离开这里了,你要认真吸收营养,多晒太阳啊,这样你才能快快长大。”瓢瓜说完便从藤上掉了下来,被农民伯伯带回了家,做成了有用的大水瓢。小葫芦看见了,特别羡慕瓢瓜,它对自己说:“我要向瓢瓜学习,好好吸收营养、勤晒太阳,长大后也要变成一个有用的大葫芦。”从此以后,它每天都像瓢瓜那样大口大口吸收营养,认认真真地晒太阳。一段时间过去了,小葫芦终于长成了大葫芦,也从藤上掉了下来,被农民伯伯带回了家,做成了一个漂亮的水壶。

葫芦和瓢瓜又见面了,它们就像以前那样,既是好朋友又是好邻居啦!只是它们现在的名字变了,一个叫水壶,一个叫水瓢。

案例评析:故事创编是幼儿精神成长的需要,是幼儿世界的缩影。一个个美丽的创编故事不仅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幼儿受读写能力的限制,往往只能通过绘画和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编出合理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故事创编通常以社会生活经验为源泉。因此,幼儿教师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营造恰当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在幼儿的世界里,万物皆有灵,他们的感性认识开始向系统化和逻辑性方向发展。所以,在故事《葫芦与瓢》中,萌萌将喜爱的葫芦与瓢画放进故事里,并代入角色去想象和创造。萌萌分析小葫芦长不大的原因是它贪玩,没有吸收足够的营养。在创编时,小葫芦和瓢的形象在幼儿的头脑中也是鲜活的,因为瓢离开时会提醒小葫芦要认真吸收营养,小葫芦做到了,终于长成了大葫芦,变成一个有用的水壶。这则故事包含了幼儿的思想、情感、期望和看法,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倾听,而要关心幼儿的精神生活,帮助幼儿体验更幸福、更充实的物质生活和内在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提升他们的人格境界。

猜你喜欢
大口晒太阳葫芦
大口黑鲈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鸡内金打粉 让孩子大口大口地吃饭
晒太阳的猫
爱晒太阳的猫
大口小口话水果
晒太阳的猫
晒太阳
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