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协同微传播驱推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4-04-25 18:52叶丽娜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微传播高校学生协同

摘要:高校是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政治认同教育价值链条的重要一环,是筑牢认同社会根基与思想基石的重要保障。随着微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文章分析微传播视域下高校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困境,通过“三微”协同微传播探索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新模式,旨在培育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感。文章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三微”协同微传播驱推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路径。“三微”协同微传播模式,即以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微文化”思政教学内容,增强思政教学的权威性,增强政治认同教育的穿透力,构建“微文化”思政教学资源库;运用“微媒介”提高思政教学渠道的精细化程度,通过不断拓展网络政治参与的微媒介渠道来优化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构建网络政治“微媒介”思政教学渠道;运用虚拟情境教学模式,创建微型在线视频课堂,线上线下多方位、多元化统筹传播,加大政治认同教育整合力度,构建思政“微课堂”云端教学平台。

关键词:“三微”协同;微传播;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6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浙江省杭州市学校共青团研究“‘三微协同微传播驱推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 的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zxx23009

微传播指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文字、视频为传播载体,以高效传播性、便捷交互性和广泛渗透性为传播特征的去中心化、碎片化、网格化的裂变式多级信息传播模式[1]。

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是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使学生由此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的教育[2]。微传播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4]。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思政教育微时代”的到来,高校肩负着更科学、更系统地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感的重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三微”协同微传播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重中之重。如何精准把握当前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如何在微传播时代培育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这些都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微传播视域下高校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遭受严重冲击

微传播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和观点、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更加容易,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信息,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政治认同[5]。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政治认同,更倾向于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更容易接受具有开放性的观点,包括不同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等的观点信息。微传播快速发展下,社会思潮多元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更加多元化,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和社会利益是否平衡,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冲击,面临多重阻碍。

(二)信息传播媒介微细化,微传播媒介发展面临挑战

一方面,微传播媒介的细微化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意见,虽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但也显现出學生政治认同多元化且难以聚合的现象,给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一定挑战;另一方面,微传播媒介的细微化会导致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会对学生的政治认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碎片化,学生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产生不确定感,导致政治认同摇摆和模糊。此外,微传播媒介的高要求也会对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影响。微传播媒介的信息质量要求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如果学生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就可能会对自己的政治认同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失去政治参与的动力。因此,在微传播时代,高校政治认同教育要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就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使其充分接触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微传播媒介微细化给高校政治认同教育带来的各种挑战。

(三)高校学生政治态度冷漠化,政治认同效能降低

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政治认同冷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方面,高校学生面临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信息,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坚持哪些政治观念,也缺乏政治信仰;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存在政治宣传单一化和片面化的问题,政治课程和教育教学质量不够高,这些都对学生的政治认同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社会现实的变化也对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影响。例如,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种信息交错,让学生难以分辨真假信息,进而产生疑惑,影响他们的政治认同。同时,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政治认同,使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度下降,政治认同效能降低。

微传播时代,高校学生政治认同表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开放性和平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当前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基于微传播时代的特点,运用微媒介具体化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三微”协同微传播创新教学模式,驱推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重大意义。

二、“三微”协同微传播对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价值

“三微”协同微传播即“微媒介”“微文化”“微课堂”三微一体的微传播模式。“三微”协同微传播驱推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旨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资源,以“三微”的特点开展互动化、个性化的方式实施政治认同教育,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新型微传播方式的集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输价值理念,不断介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改变人们的认知认同,对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

充分挖掘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传播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及优势,将政治认同教育内容“微化”,将“微文化”内容以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包装与传递。“微文化”通過精心设计,以图文并茂的信息图表、富含思政元素的短视频、互动性强的主题讨论活动等形式展现,使教育内容更易于被青年学生接受和内化。

(二)构建全程全方位协同机制

将传统思政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与“三微”协同微传播手段有效对接。在内容设计上,既要保证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要注重“微文化”内容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在技术手段上结合微媒介渠道,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在效果评估上结合微课堂展示,以线上线下微课堂开展创新评价,动态监测和了解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变化趋势。

(三)强化过程引导与情感培育

利用“三微”协同微传播的即时互动特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认同教育的交流与讨论中,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思考能力。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其在了解国家发展历程、理解政策制度的过程中增强政治认同。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为确保“三微”协同微传播驱推高校政治认同教育顺利开展,还需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防范潜在风险,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体系。

三、科学完成“三微”协同微传播驱推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

(一)塑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的“微文化”教学模块,强化政治认同内核

塑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的“微文化”内容,助力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文化自信。从广义上来说,“微文化”内容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具备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特点的文化内容[6]。“微文化”传播注重突出论点的新颖有力,要让高校学生在海量信息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以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因此,“微文化”要助力高校政治教育首先须避免出现具有浅表性和弱化政治认同特点的内容,以中国传统故事、历史名人、历史脉络等为切入点,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巩固政治认同内核,使之更加深入人心[7]。

1.以微型故事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对经典故事、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进行思政化再创作。例如,用1分钟解读《论语》名句、用小动画讲述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事。通过这些微故事让高校学生更加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而强化政治认同内核[8]。

2.融入传统艺术开展微展示文化活动。利用微视频、直播等展示剪纸、书法、国画、陶艺等中国传统艺术,使高校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3.以传统节日为节点开展文化微活动教学。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之际,通过线上线下的微活动推广传统习俗,如晒中秋诗词、端午香包制作教程等。借用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符号设计衍生品,如将传统文化元素京剧脸谱、中国结、龙凤图案等融入设计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情包、小图标等,使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

4.以诗词歌赋为主实现传统文化新演绎。借助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以新颖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古代诗词歌赋,如将唐诗宋词改编为现代歌曲、将古典戏曲融入说唱音乐中,让高校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欣赏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5.基于文物微解读开展“微文化”云展览。博物馆及文化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微视频、VR全景展示等形式,对馆藏文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和展示,同时开通云端展览,使高校学子无需亲临现场就能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6.基于历史文化名人开展虚拟微访谈。以真实再现历史名人,通过情景剧等形式,将他们的生平事迹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高校学生,从而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增进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拓宽“微传播”渠道,助推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细化

一方面,拓宽“微传播”渠道要先平衡传统媒介和微媒介的关系。传统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信息来源和传播比较规范和可靠,能够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政治信息和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而微媒介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自由化,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和误导受众的情况。因此,微媒介传播的信息需要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不能出现虚假信息和谣言,且要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不能出现误导性信息,更要具有政治正确性[9]。高校在利用传统媒介和微媒介进行政治教育时,应注重平衡两者的作用,加强信息的筛选和把关,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0]。另一方面,拓宽“微传播”渠道助力高校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微媒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精准覆盖和实时互动,通过这些平台发布政策解读、时政要闻、党史国史等内容,增强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

2.增强教育实效性与互动性。微媒介可以实现即时反馈和互动交流,高校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思考动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从而提高教育实效性。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参与评论、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政治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感,从而提高教育互动性。

3.创新教育助推虚拟仿真情景教学。微媒介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如AR、VR、人工智能技术等为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如微课、直播、H5页面等媒体形式,使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助于增强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1]。

4.激发自主学习意识,实现个性化教育。微传播环境下的碎片化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节奏和兴趣点选择学习内容,从而增强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建构政治认同的能力。

5.提高实践参与度,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微媒介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如主题征文活动、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政治认知,深化政治认同。微媒介提供了即时、便捷的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和解答疑点难点问题,有效推动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发展。

(三)线上线下打造“微课堂”,巩固政治认同外延内伸的微传播阵营

线上线下融合的“微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小班授课、短时高效为特点,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可以利用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使政治认同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12]。“微课堂”一般采用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来呈现、讲授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增加互动,如通过在线答题、小组讨论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13]。

1.线上“微课堂”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线上“微课”能随时随地学习,使学生们灵活自主地安排时间,深入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的大致方针,从而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增强政治认同感。线上微课堂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我国政治实践的新进展、新成果,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把握国家政治动态,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14]。

2.线下微课堂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线下“微课堂”可以通过研讨、交流、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我国的政治价值观,线下“微课堂”则更侧重于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与专题研讨,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际操作中内化,进而提高政治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5]。

四、结语

以“微文化”“微媒介”“微课堂”三微一体协同微传播的思政教学驱推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拓宽微传播渠道,落实细化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相关工作。以“三微”协同微传播的思政教学模式开展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既注重理论教授以提高思政教学课程质量,又注重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政治参与度,培养既有坚定政治信仰,又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增强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嚴敏.微传播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61-63.

[2] 张峻峰.融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及培育路径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8(4):110-116.

[3] 刘国瑞,路晓芳.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使命、任务与策略[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1):1-8.

[4] 程桂龙.困境与突破:微传播视域下的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优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1):181-189.

[5] 董琦.微传播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的优化及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41(5):139-142.

[6] 张党清.微文化背景下“三微一体”政治认同策略研究:以双高建设院校制造类专业学生为例[J].文化产业,2021(11):152-153.

[7] 莫立华.微文化传播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策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3):13-17.

[8] 蒲清平,张伟莉,赵楠.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6(1):64-69,56.

[9] 孙飞.高职学校“三微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J].甘肃教育,2021(20):15-19.

[10] 肖剑平.“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实践育人探究[J].秦智,2022(5):49-51.

[11] 姜晖.微传播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6):182-184.

[12] 张俊霞.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思考[J].时代报告,2023(2):140-142.

[13] 王慧.微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作家天地,2021(20):89-90.

[14] 谭萍.微课堂:高校德育精细化的趋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3):69-71.

[15] 冉珏瑶.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实践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101-102.

作者简介 叶丽娜,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传播高校学生协同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微传播”环境下多功能图书馆藏品推介文案的撰写与利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