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
“e人i人”源自MBTI16型人格测试,是里面一组较为显眼的行为差异类别。按照“精力分配”,即人们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情况,人群可大致分为能从社会活动中获取能量与社会活动会削减其能量两种类型,即外倾的喜热闹者与内倾的喜孤独者。与以往常说的“外向内向”以及还热乎的“社牛社恐”有所不同的是,流行语“e人i人”从测试中“走出来”,显得更加细致和专业,且缩略的性格符号e和i与“人”字搭配简洁,增加了人们“站队”和“归位”的号召力。第一眼不明所以,却又不会拒人千里,“e人i人”总能以其淡淡的神秘和亲切的随和引来听闻者好奇的探究,而随后快捷的代入也往往差强人意。
“红气养人”,揭开面纱后,“e人i人”迅速获得了更有趣的解读,这些解读又使它们更加深入人心。“e人本人”和“i人本人”都能从有关“e人i人”的幽默漫画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笑声中感觉“心巴”被戳中。“e人i人”学习状态图鉴、“e人i人”人生“至暗时刻”、假如“e人i人”去献
血……在这些场景化的戏谑和夸张的演绎中,人们心理更丰富细腻的层面得到了呈现,自我困顿和怀疑的情绪从中得以缓解,并产生了自我接纳的愉悦感。在这些趣味解读的铺垫下,“你是e人还是i人”的见面打招呼就非但不会显得冒犯,而是轻松友好style的表现了。
与此同时,对“e人i人”性格更深入的剖析,着眼于两种基本人格可能存在交织和矛盾的情况,打破了脸谱化的两元划分。相比之下,诸如“社牛社恐”等分法就显得有些粗略了。比如关于为什么有的“i人”看起来那么“e”与其相反情形的分析,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存在心理性格与行为表象的出入,而害羞的“e人”和健谈的“i人”也会加深人们对“e人i人”的理解,即“e”与“i”真正的区分在于人能否从社交中得到更多正面的体验,是否乐意选择社交互动。“e人”并不等于“社牛”,他/她也可以是聚会中开心的沉默者或害羞者——喜爱相聚但并一定乐意成为焦点。也就是说,“e”和“i”作为人格特质是稳定的,但害羞与否、表达能力强弱等都是“变动的”。
还有更好玩的情况——“为i作e”(“i人”里相对不那么“i”的那个挺身而出努力社交,虽迫不得已但展现了良好的牺牲精神。)“遇e则i”(“e人”遇到更“e”的人,相襯下显得像个“i人”。)“e言不发”(活跃的“e人”突然很安静,一定是出了问题。)“白日作e”(本是“i人”却在白天带上“e人”面具。)……四字短语或借用成语或“自圆其说”,以倾巢出动之势,表明了“e”“i”变化之状“波谲云诡”,令人忍俊不禁。
MBTI是否科学还存在争议,唯一确凿的事情是,人们对“认识自己”一直有着浓郁的兴趣,而趁手的人格测试和精神分析工具总能够进一步点燃这种热情。在流行的火焰中,“e人i人”的面孔在跳窜,自我辨别的关注提升了它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