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敏 张丽娟
幼儿美育亦称幼儿审美教育,以审美形态和美感熏陶幼儿,提高其审美素养,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而艺术是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动画片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动画片里的人物、音乐、色彩、语言等为幼儿美育素养的发展提供了真实、便利的载体。因此,我们以中国儿童动画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基于“互联网+”的大环境,挖掘多种渠道,合理整合各类平台,借助“互联网+教师+幼儿+家长”的四力合一,促使幼儿在欣赏与感受美的过程中,实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最终通过声音、图画、肢体动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发展幼儿的美育素养。
基于“互联网+儿童动画片”的美育活动选材路径
多视角认识儿童动画片的美育价值。儿童动画片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配乐悦耳动听,故事情节易于理解,能直接触动幼儿的视听感官,使幼儿走进梦幻的世界,以不教之教的方式对幼儿的审美、性格、品质、行为、心理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让幼儿感知世界的美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并且,动画片综合造型、色彩、构图、场景、光影、音乐等审美元素,提升了幼儿对线条、构图、色彩、明暗、音色、节奏、旋律等方面的感知能力。从思维视角来看,动画片让幼儿见识到比现实世界更加精彩、高级的世界,也让幼儿见识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唤醒了幼儿的好奇心、积极性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从体验视角来看,幼儿通过动画片中的绘画、音乐、语言等表现形式提升了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想象,丰富了内心的审美情感,从而在艺术表现和创造上能更好地进行表达,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
多维度挖掘儿童动画片的美育活动生长点。优秀的儿童动画片中往往蕴含着多样化的美育活动生长点。比如,在表达内容方面,教师可以选择多元的传统文化、丰富有趣的故事内容等开展相关的美育活动。在角色形象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可爱的动物,有的幼儿喜欢聪明的人物,还有的幼儿喜欢科幻故事里的英雄,教师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角色开展活动。在感知方式方面,有的幼儿喜欢欣赏唯美的画面,有的幼儿喜欢讲述故事情节,还有的幼儿喜欢扮演人物角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设计主题活动。教师要尊重不同幼儿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并从多个维度挖掘美育活动的生长点,借此生成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的儿童动画片在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实现不同文化的相融交汇。
多样化整合儿童动画片的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国产儿童动画片正在飞速地发展,技术越来越先进,画质越来越精良,内容也越来越有意义,对于幼儿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国产儿童动画片在幼儿园进行提升幼儿美育素养的活动,既要充分挖掘儿童动画片的美育价值,还要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一是利用网络平台,直接搜索幼儿想要观看的儿童动画片,让幼儿观看或者直接开展相关活动。二是登录儿童动画片网络共享平台,将相关的视频下载到本地资源库,教师可利用其对幼儿开展美育活动。三是教师利用一些编辑音频、视频的软件对已下载的视频资源进行剪辑、加工,使其变成可在幼儿活动中使用的课件、微课等。四是将PC端和移动终端进行连接,运用投屏或屏幕镜像的功能,直接让电脑、手机或平板产生互动,使幼儿在欣赏、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对资源信息进行加工、改编、整合,使之变成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信息。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幼儿的学习思维,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还能创新幼儿活动形式,充分展现互联网环境下幼儿使用资源的高效和便利。
基于“互联网+儿童动画片”的美育活动设计思路
美育活动要以幼儿的兴趣、认知能力、需求为前提进行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动画片进行美育活动设计,并开展探究性活动,这不仅适宜幼儿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美育素养的提升。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创设温馨的环境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分离焦虑,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耳朵图图》《棉花糖与云朵妈妈》等富有童趣、温暖人心的动画片作品开展美育活动。中班幼儿的活动水平明显提高,需要进行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选择《黑猫警长》《小虎还乡》等既充满温情又具有冒險精神的作品。大班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都得到提高,抽象思维也开始萌发,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狐狸送葡萄》《老鼠嫁女》《九色鹿》《阿凡提》等文化底蕴深厚、故事性强的作品。当然,在选材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其中,站在幼儿的角度选择作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发幼儿丰富的联想,这样设计出来的美育活动会更为理想。
教师在设计美育活动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发现,让幼儿成为美育活动的主导者和设计者,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深层次地探索、追踪、发现、总结,最终获得经验的提升。二是注重“教师+幼儿+家长”的合力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多种途径,使其在收集资料、活动延伸、信息转化、亲子共育中发挥出特殊的教育作用,让美育活动的效果最大化。三是尝试打破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界限,鼓励幼儿将虚拟感受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去大自然中进行探索、观察,再通过表达、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现自我的艺术素养。
基于“互联网+儿童动画片”发展美育素养的方法
以幼儿为中心,从兴趣中衍生美育活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兴趣往往是最大的动力。儿童动画片的类型很多,内容丰富,不同年龄段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感受,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因为基于幼儿的兴趣发展、美育素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班幼儿在欣赏《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时,被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情绪完全沉浸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美育活动,比如让幼儿们大胆想象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场景,并将其画下来。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们一起,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在班级或幼儿园里展示,借此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点的动画片,在幼儿积极的情感中自然而然地开展相关的美术活动,能促使幼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参与美术活动,不断丰富美术创作经验,并提升美术素养。
幼儿探究时,鼓励表现美和创造美。在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当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活动表现,在幼儿较为疲惫、不知所措时及时介入,帮助幼儿化解疑问,引导幼儿进行新阶段的创作。教师情感和精神的支持包括创设轻松的环境、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引导幼儿通过实践去感知等诸多方面,这种支持既包含正面的引导,也包含对失败的包容以及对幼儿的充分信任。比如,在《老鼠嫁女》舞台剧的创设过程中,幼儿遇到了“怎样设计角色服装”这个问题,这时教师既没有帮助幼儿制作,也没告诉幼儿制作方法,而是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结合自己看过的舞台剧进行思考,从而使制作服装从想象过渡到实际制作,促进了幼儿进一步的创作,也让幼儿在不断的思考和制作中获得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经验。
实际运用时,兼顾整体美和个性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认知基础、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每个幼儿對不同动画片的喜好不同,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必须关注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幼儿的兴趣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对某类或某个动画片的兴趣,兼顾到其内容、意蕴对幼儿的适宜程度,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筛选,使美育活动更切合幼儿的认知实际和发展水平。比如,在进行《神笔马良》剧本表演时,考虑到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整体间也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角色的制定、塑造和分配上认真斟酌、思考,在剧本的编写过程中,兼顾整体与个性差异,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最终让每个幼儿都如愿扮演了喜欢的角色,体验了故事表演的过程。教师在开展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幼儿发展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兼顾美育活动的整体美与个性美,引导幼儿通过看、听、说、演去欣赏、去探索、去尝试、去思考、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幼儿获取儿童动画片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幼儿的世界观还未成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认知性强而辨别力弱,可塑性强而稳定性弱,好奇性强而自控力弱,感受力强而分析力弱,所以在幼儿观看儿童动画片前,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幼儿甄别儿童动画片的适宜性。选择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品味高雅、内涵丰富、形式活泼的儿童动画片,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和体验世界、分辨美丑、辨别是非,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幼儿的需求,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利用互联网环境,慎重选择儿童动画片,充分利用幼儿对动画片的高度专注力,发挥儿童动画片的正面教育意义,并将动画片资源灵活运用到幼儿美育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美育素养的发展,还能提升教师自身的美育素养。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项目《应用互联网+儿童动画影视片发展幼儿美育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AH20200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