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冉 温雪 谢廷宇
本文旨在探讨和改进广西在数字贸易领域对人才的培养策略。文章首先诊断了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实践经验不足、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以及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对策,包括更新课程内容以匹配市场动态、增加实践和应用机会、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以及提升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广西数字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需求。
我国数字贸易规模逐年提升,数字贸易优势显著扩展。《2022中国数字经济主题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位居世界第二,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时代对外贸易的新业态、新模式,是连接国内、国际数字市场的重要纽带。数字经济时代,随着广西同东盟国家贸易潜力的扩大和贸易往来的增加,对广西数字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贸易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与瓶颈,广西在推动数字贸易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人才资源短缺困境。地方财经类院校如何围绕面向东盟的国际贸易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入贯彻新文科、新财经建设理念,推进广西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是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面向东盟的广西数字贸易人才需求现状
(一)东盟市场环境对数字贸易人才需求的影响
东盟市场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和经济发展潜力,对广西国际商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显著影响。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从新兴市场到成熟经济体,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和贸易政策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化要求广西的国际商贸人才不仅要理解和适应不同的经济环境,而且需要具备灵活调整商业策略的能力。在技术层面,随着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贸易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对于掌握数字贸易技术和策略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广西的商贸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市场分析、数据驱动的能力,以及适应新兴电子商务模式的技能。
(二)数字贸易技能对广西贸易人才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贸易技能成为广西对接国际市场,尤其是东盟市场的关键能力。数字贸易不仅改变了传统贸易模式,还为广西的国际商贸活动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这种变革要求广西的贸易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数字技能,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新兴的商业模式。数字贸易技能包括对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熟练运用,如电子商务系统、社交媒体营销、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这些技能不仅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接触和服务国际市场,还能增强广西本地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特别是在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中,数字技能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市场渗透。
(三)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对数字贸易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化和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对广西数字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面向多元文化的东盟市场,这种能力不仅是成功的商业活动所必需的,也是构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关键。广西地处中国与东盟交界,其数字贸易人才必须具备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能力,以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和深入合作。在数字贸易领域,跨文化能力表现为对东盟各国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包括语言、商业习惯、法律法规及价值观等。这就要求广西的数字贸易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贸易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深入了解东盟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进行市场定位、产品推广和客户管理。
(四)行业发展趋势与未来技能需求预测
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西面临的国际商贸环境正在迅速变化。特别是在数字贸易领域,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塑造着行业的发展趋势。首先,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技术,预计未来会有更大比例的商贸活动转移到线上,这要求商贸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传统贸易知识,还要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其次,随着消费者行为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数据驱动的市场分析和客户洞察能力的需求也会增加,这需要商贸人才具备较强的数据解读和应用能力。
二、当前广西数字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广西面向东盟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教育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當前的教学课程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与数字贸易实际操作和市场动态相适应的内容更新。这种脱节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的数字贸易模式、技术和工具正在不断演进。例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营销、云计算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变得日益重要。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未能及时纳入这些新兴领域的最新内容,导致课程与行业前沿的距离日益扩大。
(二)学生实践经验与技能培养不足
在广西针对数字贸易领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虽然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学术框架,但缺乏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的机会,限制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能力。目前,广西多数教育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适应性的培养。这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面临着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挑战。特别是在快速发展和高度专业化的数字贸易领域,这种技能差距尤为明显。然而,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未能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商业项目,或与行业专家进行互动,限制了他们获得实战经验。
(三)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缺失
在面向东盟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广西高校和教育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足。由于东盟各国在语言、文化、商业习俗和法律体系上的多样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数字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重视技术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这一关键技能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在与东盟各国开展贸易时遇到沟通障碍,影响商业谈判和合作的效率。这不仅限于语言沟通,还包括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商业习惯和消费者行为的理解与适应。目前,许多课程并未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境,或者通过实际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四)教育资源与师资队伍的局限性
广西在培养面向东盟的数字贸易专业人才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资源配置不足和师资力量不匹配。首先,教育资源的不足体现在先进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馆资源和技术工具的缺乏。这些资源对于提供高质量的数字贸易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资源的不足限制了学生学习最新技术和市场趋势的能力,影响了他们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师资队伍的局限性表现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当前的师资队伍可能在传统贸易理论和基本商业知识方面具有深厚的背景,但在数字贸易、跨文化交流和最新技术应用方面可能缺乏经验。
三、广西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课程内容以匹配市场变化
首先,更新和改进课程内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当定期评估并调整课程,以确保其内容反映当前数字贸易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这包括加入有关数据分析、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营销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主题的课程。其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获取市场的第一手信息。通过企业讲座、实习项目、案例研究和行业访问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行业实践,理解市场需求的具体细节。此外,邀请业界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讲授,可以大大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另外,增强课程的实践导向和应用性。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工作、模拟商业挑战和实际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商业环境中的应用。
(二)提升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
首先,強化与行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项目实践的机会。通过与当地和区域内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参与到真实的商业项目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和跨文化研讨会,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交流活动。这样的经历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国际商贸环境的适应性和敏感性。最后,加强实验室和模拟交易平台的建设。通过提供先进的学习工具和平台,如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市场分析软件等,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实践数字贸易的各个方面,从而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首先,整合跨文化交流课程到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这些课程应包括基础的跨文化沟通理论、东盟各国的文化和商业习俗以及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基础,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环境。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学术会议,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交流项目。这种亲身体验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实际沟通技巧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此外,通过模拟商业谈判和跨文化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情境中练习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最后,邀请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讲师和业界专家进入课堂,分享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经验和见解。
(四)强化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加大投资于教育资源,包括更新教学设施、扩充图书馆、增设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和模拟交易平台。这些资源对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字贸易技术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改善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引进具有行业背景和国际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实际经验和最新行业知识。同时,为现有教师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特别是在数字贸易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业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行业相关性。此外,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并将国际最佳实践和创新思维带回课堂。这样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发展,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1.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2.广西财经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作者简介:
崔冉,1986年5月出生,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讲师。
温雪(通讯作者),1987年11月出生,女,四川巴中人,博士,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谢廷宇,1979年10月出生,男,广西灌阳人,博士,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东盟的广西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3JGB347);2022年广西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编号:XNK2022013);自治区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地方本科高校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WK2022023);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视域下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2JGZ160)。